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手段对保障抢救成功率和预后质量的效果。方法分析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7~12月急诊科收治确诊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00例相关临床数据,根据对患者制定的护理干预内容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应常规一氧化碳中毒急诊护理、针对性急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种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相关临床数据包括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神经功能,观察组所得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配合急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整个抢救流程所需时间,对心功能及神经功能也有积极影响,全面保障抢救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效率;预后情况
本文引用格式:伞玉玲.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332,338.
0引言
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治疗原则在于阻断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之间的结合,治疗距离中毒时间越短则对患者的健康、生命质量保障程度越高[1]。有鉴于此,本院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进行配合,确保治疗的相关程序能够快速、有序的展开,效果突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选自本院2018年7~12月急诊科收治确诊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00例相关临床数据。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19~68岁,平均为(41.3±1.4)岁。其中27例患者轻度中毒,44例患者中度中毒,29例患者重度中毒。根据对患者制定的护理干预内容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有50例,分组后两组各项基线数据分布情况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提示差异无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各项抢救操作,保障过程顺利完成[2]。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内容包括如下:①组建急诊护理路径小组,组长由急诊科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任务在于收集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和护理抢救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调整优化,制定更加科学的急诊护理路径[3]。②抢救路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接受病情评估,接到120电话后立即准备抢救室,患者到院后马上送到抢救室进行救治。另一方面和相关科室如心内科、神经内科等相互配合,评估患者病情。进行移交时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检测患者身体状况,做好心电监护和吸氧护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黏膜颜色、瞳孔情况、意识状态等。患者在正式进入抢救环节之前要保障所有可能要用到的抢救设备准备完毕,设备、药物能够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在为患者进行抢救环节过程中有专业护理人员监管抢救设备以及相关药物,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发季节更应该重视仪器、药物的管理、检查力度。保障患者的抢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4]。③吸氧护理。在确认病情后立即为患者提供吸氧护理干预,通过面罩吸氧方式进行护理,参数每分钟不低于8 L,跟随患者病情进行合理调整,和一氧化碳竞争血红蛋白,在吸氧之前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沟通,说明吸氧的价值与重要程度,缓解其忧虑情绪,选择适当的吸氧管,监督吸氧质量是否合格,如产生不良刺激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以确保患者舒适度。吸氧期间应该及时清理患者鼻腔,保持鼻腔粘膜湿润程度[5]。④心理护理。在度过危险期后患者由于担心自身恢复情况以及各种后遗症,会有焦虑紧张的情绪,不利于保障治疗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要综合患者背景、学历、经济等进行对应的心理疏导,强化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6]。⑤改善缺氧程度。对于中毒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给氧方式可选择面罩吸氧,注射内给氧,高频喷射呼吸机通气,对于中毒程度相对较重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注方式应用高浓度溶解氧气液体,如患者意识处于昏迷状态或者出现心血管症状情况的,则需要立即采取高压氧治疗。⑥根据患者的病情应用利尿剂、脱水机以防止发生脑水肿症状,如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则应用纳洛酮以及醒脑静,体温较高的则通过药物、物理降温方法进行治疗,重视和应用脑细胞代谢的临床应用,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迟发性脑病。⑦其他护理。在为患者进行吸氧、输液以及移交过程中需要重视对患者的保暖干预,保持身体体温,失温情况下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恢复。
1.3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SPSS 20.0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检验及2检验,由(±s)与(%)对检验结果做描述,P<0.05说明实验数据有较高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效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4.0%(47/50),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2.0%(41/50),观察组有显著优越性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临床指标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和神经功能指标评价所得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讨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在秋冬季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也是临床常见急性疾病,好发于农村区域。急性一氧化碳重度后患者机体会进入缺氧状态,如果病情程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发生不可逆的器官功能损伤[7]。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质量一定程度是由吸入一氧化碳浓度决定,且吸入的时间越长患者受损程度也会越严重。一氧化碳急性中毒是指吸入一氧化碳后和体内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使得血红蛋白难以携带氧气,器官、组织陷入缺氧状态。
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之间的亲和力高于氧气240倍[8],一氧化碳和存在血液当中血红蛋白结合后会产生稳定化合物,而血红蛋白在产生反应后携带氧气的能力丧失,患者器官、组织进入缺氧状态。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送到医院后要立即采取措施以阻断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继续结合,保障机体供氧。为患者抢救过程中配合科学护理措施能够缩短各项操作所需时间,控制患者一氧化碳中毒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患者越快从缺氧状态脱离则预后质量越好。从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可知急诊护理路径对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心功能及神经功能指标均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配合急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整个抢救流程所需时间,对心功能及神经功能也有积极影响,全面保障抢救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琴,李秀云.护理干预在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0):233-235.
[2]何红兵,马伟东.探讨护理干预对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262-263.
[3]Wong CS,Lin YC,Hong LY,et al.Increased Long-Term Risk of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 Population-Based Study[J].Medicine,2016,95(3):e2549.
[4]张春芝.优质护理干预联合高压氧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7):136-138.
[5]李水莉,刘云龙,李颖,等.正压通气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前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7):165-166.
[6]王雪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7):240-241.
[7]Zhang J,Wu H,Zhao Y,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of Hydrogen Sulfide in Treating 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J].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2016,23(6):e1709.
[8]曾琳琳,王晓波.优质护理模式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7,30(12):117-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