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3 16:48: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CINⅢ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冷刀宫颈锥切术,观察组给予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椎体高度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INⅢ级患者给予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改良宫颈锥切术;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免疫球蛋白;冷刀宫颈锥切术

本文引用格式:胡辉霞.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17-218.

0引言

宫颈癌在临床上尤为常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了女性的生命健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是医学上公认的宫颈癌前期病变,对其进行早期治疗和处理,可进一步组织患者病情的发展,并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进一步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往,临床上均是采用冷刀宫颈锥切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患者在术后面临着较高的感染、出血等现象,甚至导致患者宫颈机能缺失[1-2]。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手术治疗效果,并改善术后预后,改良宫颈锥切术在临床上开始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CINⅢ级的效果,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总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CINⅢ级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诊断证实;(2)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中。

排除标准:(1)不具备手术指征者;(2)凝血机制障碍者;(3)不配合研究者;(4)精神障碍者。

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72例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患者最大年龄为55岁,最小年龄为31岁,平均(43.0±12.0)岁,最高产次为4次,最低产次为1次,平均产次为(2.5±1.5)次;观察组:36例,患者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43.0±13.0)岁,最高产次为4次,最低产次为2次,平均产次为(3.0±1.0)次;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呈P>0.05,均衡性显著,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3-7d进行手术,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给予冷刀宫颈锥术: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宫颈,对其进行常规消毒,并将碘液涂在宫颈处,对患者的病变范围进行确定。于宫颈未着色区域的3-5 mm处作为切口,做环形切口,直至宫颈间质5-10 mm,锥形切除宫颈锥高为2.0-2.5 cm利用电凝对创面进行止血,之后使用1号U型可吸收线对其进行缝合。手术完毕之后,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存在出血、渗血现象,并将7号导尿管留置到患者宫颈管中48 h取出。

观察组给予改良宫颈锥切术:对患者进行麻醉之后,利用宫颈钳将宫颈进行钳夹,并利用探针对宫颈管的走向、宫腔深度进行探明,利用金属扩宫棒对宫颈进行扩张。使用功率为45W电刀于宫颈病灶外5 mm处进行切口,切口呈环形;在宫颈处注射肾上腺素,并以患者宫颈管作为半径,利用宫颈钳对切口的边缘进行钳夹,并对其进行逆时针或者顺时针旋转一周。利用电刀喷宁方式进行椎形切除,锥高为2.0-2.5cm。将功率为60W的链接双极电凝,对创面出血处、宫颈两侧进行处理。并对创面进行详细检查,看其是否存在出血或者渗血现象,并利用碘液对创面进行消毒处理,将气囊导尿管留置到患者宫腔之内,术后48h给予拔除。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锥体高度。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出现CIN即为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算结果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算结果以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术后指标对比


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椎体高度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2术后免疫球蛋白水平

如下表2所示:术后,观察组患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三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3并发症发病率和复发率对比

如下表3所示: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对比,均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3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宫颈癌患者在癌变之间共分为Ⅰ、Ⅱ、Ⅲ三个时期,其中Ⅲ期浸润癌的几率高达45%,因此临床上将早期发现并治疗CIN作为防治宫颈癌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关键。以往,临床上针对CIN早期患者基本上是采用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伴随着医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药物治疗逐渐并摒弃,手术已经成为临床上最为重要的治疗方式[3]。

对于CINⅢ期患者来说,临床上均是采用宫颈锥切术的方式,将患者病变组织进行有效的切除,尤其是在当前,由于CINⅢ期患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多数患者仍需要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宫颈锥切术已经成为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冷刀宫颈锥切术已经比较成熟,可将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有效的切除,并对患者的子宫和生育功能进行有效的保护,进而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该手术方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且患者术后创面渗血率、宫颈粘连发生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术后预后。而改良宫颈锥切术则在手术的过程中,对宫颈处注射了一定的肾上腺素,进而促使患者创面血管收缩,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创面出血的现象。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将电刀与冷刀进行有效的结合,并采用了电凝止血方式,进一步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并缩短了手术时间[4-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CINⅢ期患者给予改良宫颈锥切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发症发病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对CINⅢ期患者给予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手术效果显著,且降低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庚秋.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36):117+121.
[2]曾文玲.宫颈环形电切术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04):46-48.
[3]郑蔓嘉.宫颈冷刀锥切术和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效果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2):77-79.
[4]王敏,赵福杰.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05):473-475.
[5]王宁宁,花茂方.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及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效果比较[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4(04):355-3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7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