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1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8 11:27: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我科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共收治IM患儿36例,其中10例误诊,误诊率为27.7%,现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

本文引用格式:李晋菊,唐慧敏.1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179,183.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进行EBV抗体检测的患儿1954例,其中男性964例(49.3%),女性990例(50.7%)。受检儿童年龄范围为2岁-13岁,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1.2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①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临床症状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4条;②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临床症状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1-3条中任意一条。临床症状:①发热;②咽峡炎;③颈淋巴结肿大;④肝脏肿大;⑤脾脏肿大;⑥眼睑水肿。实验室检查:①抗CA-IgM和抗CA-IgG抗体阳性,且抗NA-IgG抗体阴性;②抗CA-IgM阴性,但抗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③双份血清抗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④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1.5:1。发病年龄2月至13岁,其中<3岁14例,占38.9%;>3~6岁12例,占33.3%;>6岁10例,占36%。

2.2临床表现

发热34例,占94.4%;热型不定,热程2~15d,<39℃20例,占55.5%,39~40℃8例,占22.2%,>40℃8例,占22.2%,咳嗽18例,占50%,咽痛9例,占25%,皮疹10例,占27.8%,眼睑水肿8例,占22.2%,流涕12例,占33.3%;鼻塞8例,占22.2%,气喘5例,占13.9%;体检发现咽峡炎9例,占25%,淋巴结肿大22例,占61.1%,肝肿大14例,占38.9%,脾肿大12例,占33.3%。

\

 
2.3实验室检查

WBC(5-10)×109/L13例,占36.1%,>10×109/L23例,占63.9%,异型淋巴细胞0.1-0.320例,占55.6%,>0.3516例,占44.4%;肝功能异常8例,占22.2%,心肌酶异常5例,占13.9%,尿常规异常2例,占5.5%,1例尿RBC(++),1例尿蛋白(++)。

2.4误诊原因及疾病

①1例3岁男孩,发热10天,伴双手指末端、双足趾末端及肛周膜样脱皮,全身充血样皮疹,发热时皮疹明显,CRP增高,ESR正常,血常规中性粒细胞不高,外院诊断川崎病,但该患儿双眼结膜无充血,心脏彩超未见冠状动脉扩张等,与川崎病表现不符。考虑该患儿手足及肛周脱皮应为IM并发川崎病样改变,入住我科后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体温正常,临床体征渐消失,后期随访3月冠脉无增宽。②1例2岁男孩,发热7天,双眼睑浮肿3天,颈部多个肿大淋巴结,全身可见散在陈旧性皮疹,部分可见结痂,口唇皲裂,口腔黏膜溃烂,咽后壁可见大量白色分泌物附着,无手足硬肿、指(趾)端膜样脱、眼结合膜充血,彩超提示:肝大、脾大,冠状动脉左侧直径3.1 mm,右侧直径3.2 mm,考虑不完全川崎病并IM,为川崎病和IM表现的“嵌合型”,不完全川崎病合并IM临床较少见,年轻医师对此认识不足,不知道IM与KD并存的可能,导致漏诊。③2例院外诊断急性肾炎,1例7岁女孩,双眼睑浮肿13天,发热7天,颈部淋巴结大,肝大、脾大,肝酶明显增高。白细胞16.4×109/L、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35%。另1例为5岁女孩,发热伴咳嗽5天,发现镜下血尿1天,双眼浮肿,肝脾大、颈部及腋窝淋巴结大,白细胞12.1×109/L、异性淋巴细胞22%,尿常规:潜血++,眼睑浮肿是由于合并间质性肾炎的改变。可能是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后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的免疫损伤。有人认为IM眼睑浮肿系颈部肿大淋巴结压迫,使静脉淋巴回流受阻,而非肾脏损害所致[2]。④1例7岁男孩,发热5天,皮疹2天,鼻塞明显,颜面、躯干和四肢可见红色大小不等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部分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无痒感,院外给予抗过敏治疗,皮疹无减少,颈部肿大淋巴结,咽充血扁桃体表面可见灰白色分泌物,肝大,我院皮肤科考虑麻疹,追问患儿既往接种过麻疹疫苗,入院后2天患儿症状无改善,转上级医院,后随访患儿行EBV-DNA检测确诊EB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更昔洛韦治疗后痊愈。⑤1例4岁男孩,发热4天,发现颈部肿物2天,院外考虑化脓性淋巴结炎,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左侧较大约3.5 cm×1.2 cm,右侧较大的约4.1 cm×1.3 cm,白细胞25.7×109/L、异型淋巴细胞40%。EB病毒抗体(IgM)检测阳性,肝酶147U/L,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⑥3例患儿院外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1例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给予抗生素治疗4-7天,体温不退,先后转至我院,出现淋巴结肿大,肝大,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EBV-IgM阳性,故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讨论

EB病毒是线性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EB病毒大量存在于口腔分泌物中,可持续存在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亲吻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人类普遍易感,IM是以EB病毒感染引起累计全身多个系统的免疫性疾病[3]。多为冬春季节发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可侵犯人体多个系统脏器,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近年来被儿科医生重视,但由于临床发病多样化、与众多疾病临床表现存在重叠、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导致误诊。

IM患儿的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在患儿发病后的第3天开始出现,发病1周内体内数量持续增长,有研究发现:在病程第1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10%的病例占21.39%,第2周达71.94%[4],以后逐渐降低,持续5-7周。值得注意的是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感染的疾病中也会出现,如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登革热病毒等感染的患血涂片中均发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临床工作中发病早期采血,导致阴性结果,从而误诊,因此要重复采血,动态观察异性淋巴细胞变化,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等相关因素,高度考虑此病者,应该进一步完善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VCA-IgM)、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VCA-IgG),有条件者可行EB病毒DNA定量检测,综合判断患儿病情。

IM患儿发病早期出现如持续高热、皮疹、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与川崎病的早期症状重叠时,应及时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早期完善心脏彩超,注意冠脉内径大小,警惕不典型川崎病的可能,当患儿出现手足及肛周脱皮应时,考虑川崎病的同时,还要考虑到IM并发川崎病样改变(Kawasaki-likesyndrome,KLS)的可能,KLS可能为EB病毒感染所致免疫反应的表现。IM患儿皮疹复杂多样,皮疹多呈泛发型,呈红斑、斑丘疹,皮疹消退后一般不脱屑,皮疹多少与发热无相关性,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与麻疹、过敏性皮疹、药物性皮疹等鉴别,另外,当发现患儿高热不退,白细胞增高明显,甚至报危急值,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注意IM的可能,IM患儿在临床上会出现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眼睑水肿、免疫系统损害、呼吸系统症状、泌尿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5]、嗜血细胞综合症、EB病毒相关性肿瘤疾病等,当患儿出现脑膜炎、脾破裂以及气道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迅速死亡[6]。对于年轻儿科医师应加强IM的深入认识,注重入院时常规体格检查,注意与重叠疾病的鉴别,早期识别IM的并发症,避免漏诊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6-919.
[2]朱易萍,高举,杜惠容,等.196例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J].实用临床儿科杂志,2003,18(11):902.
[3]王凯,王超,王红.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5,55(43):101-103.
[4]岑丹阳,陈纯,薛红漫.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嗜异性凝集抗体与EBV-VCA-IgM检测的比较[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5):483-484.
[5]艾军红,谢正德,申昆玲.EB病毒及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2):1683-1686.
[6]陈红英,刘春艳,邹艳,等.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8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3,18(2):81-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6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