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心理护理对于神经症患者失眠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名神经症伴有失眠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名,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其他资料,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要明显优于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使用的催眠药物则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在对神经症并伴有失眠症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延长睡眠时间,使用的助眠药物也越来越少。经临床实践,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神经症;睡眠药物
本文引用格式:沈新宏.心理护理程序对神经症患者失眠症状的影响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352-353.
0引言
本次主要研究201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伴有失眠症状的48名神经症患者。我院针对此类患者通常都是采用在常规治疗的过程中再伴随临床心理护理的治疗,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临床效果良好,现有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24名,观察组中的男女患者平均年龄(32.3±12.4)岁;男性9名,女性15名;对照组中的男女患者平均年龄(30.9±12.1)岁,其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对比48名患者其他方面的资料,无显著差异,实验材料具有可比性。所有选择的患者都符合此次评选准则,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文化程度:小学以上;睡眠障碍期:均1个月以上;符合准则: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分,符合CCMD-3的神经症诊断标准。排除准则:排除患有其他身体发育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妊娠期患者以及长期服用酒精及其他药物的患者;排除不能进行良好沟通以及不能良好配合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医疗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要同时进行常规医疗护理以及临床心理护理。
1.2.1搜集临床资料,探索心理行为问题
(1)问题行为的表现与病因:在进行治疗前,对于每个患者的基本情况应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比如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平时的性格表现,失眠情况目前处于哪种程度,有没有存在什么特殊的睡眠习惯以及神经特点的分析,以上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到的患者信息。
(2)问题行为的相关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存在的其他问题,以及其他会对治疗过程产生影响的不可控因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患者的失眠情况可能会加重,这些不可控的情况在对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会有较大的意义[1-2]。在深入了解患者平时或者某一期间的行为时,就会发现会有一些原因的出现。在进行患者问题判断的过程中,要清楚患者对于治疗过程的期待,适当地刺激患者的期待治疗结果,从而增加患者治疗的配合度,让患者自己有较为积极的治疗心理[3]。
1.2.2分析确认心理行为问题
在确认患者存在失眠的问题过程,应该会花费几天或者更长时间,要在护理前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记录。①测量和记录:通过患者自己对病情的讲述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睡眠情况的测量,使用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测量等,对患者情况做好详细记录。②功能分析:在测量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持续对发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到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一些不可控因素中存在的关联[4]。
1.2.3心理干预内容
(1)认知疗法:每个患者对于自己的失眠情况都有一定的误解,我们进行的认知治疗首先就会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失眠情况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导致的。认知治疗主要是让患者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让理性战胜非理性[5]。
(2)指导和实施心理护理治疗步骤:①对长期失眠的患者找到导致他们失眠的主要因素;②护理人员与患者细心讲解他们失眠的原因,告知他们的失眠是由于目前自己对于生活的消极状态造成的,并不是因为以前的生活对他们造成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失眠状态,就要对自己负责,用积极的生活状态来迎接生活;③每天增加与患者的聊天时间,深入了解患者的处境,通过两人或者几个人一起辩论的方式使其改变以前对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对社会,对生活有一个全新的了解;④通过以前成功的案例,慢慢引导患者用合理的思维代替不合理的思维。主要治疗方式:运用现代成熟的认知重构技术,重新改变患者对生活的适应性。注意要点:①稳定患者的情绪;②通过授课的方式讲解良好睡眠的重要性;③改变患者对于床的认识,床用来睡觉,平时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④运用心理暗示法,每天告诉自己能有一个良好的睡眠,在睡前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自己告诉自己今晚按时睡,明早按时起,长时间下来,身体会形成准时的生物钟;⑤矫正患者对于失眠的不合理信念,这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1.2.4评估实施效果
在患者接受治疗时要记录好患者睡眠的数据变化,一段时间后对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了解护理方式是否对于患者的睡眠有帮助。如果发现患者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还没有明显改善的话,寻找患者治疗无效果的具体原因,分析总结后,针对患者制定另一套治疗方案。
1.2.5巩固效果,确定完善方案
一般来说,患者的心理行为都存在很大复发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有显著效果以后,应该对于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继续进行深度护理[6]。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现阶段不同患者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测量内容,让患者学会自己进行心态调节和基础自我护理,比如自己在情绪焦躁、神经紧绷的情况,采取什么样的解压方式去解决。
1.3观察判定指标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睡眠测定:
测定主要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评估,这项指数适用于测定一个月内睡眠质量,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主动完成测评。患者的睡眠时间,使用的促眠药物都成为评价的依据。
1.4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总结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说明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一段时间内记录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和使用的催眠药物的多少。各项指标统计测评报告后,观察组在各方面的效果都要强于对照组,统计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1。
4讨论
神经症患者一般会伴有很多的身体不舒适的行为,它是由大脑功能暂时失调引起的,具体不会对躯体产生实质性、永久性伤害[7]。神经症主要分为抑郁和焦虑两大类。其中抑郁较为严重,两者可能会同时发生,也可能会单独出现。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多种负面情绪,比如紧张、焦虑、痛苦、恐惧等伴随着这些情绪的出现,很容易就会形成失眠。一直以来,主要治疗失眠的方法都是药物治疗,但是长时间用药会使身体形成抗性,药物渐渐失去作用,目前,药物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失眠的效果明显[8]。
患者患有失眠的症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对生活的不良信念,信念一旦形成,很难通过外界治疗的手段来改正,这也是神经症患者失眠的难以治疗之处。心理认知干预的主要方法是从患者的心理出发,引导患者走出不良的信念,由患者自己改变自己,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辩论等方式来改变患者的想法,进一步改变患者的信念,使患者慢慢走出焦虑的情绪。经过资料证明,心理认知干预的运用,可以对患者的失眠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具体效果为在使用心理认知干预后,患者的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患者长时间服用的助睡眠药物也在减少甚至不再使用。在改变患者睡眠的基础上,患者的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住院时间明显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在国内心理护理干预技术尚未成熟,基本处在探索阶段,就目前来说,在对神经症患者治疗失眠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疗效。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心理护理也会越发成熟,在临床实践中会尽快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慧君.心理护理联合脑功能治疗仪治疗失眠分析[J].当代医学,2017,33(22):67-68.
[2]杨慧君,张荣莉.心理护理联合脑功能治疗仪治疗失眠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4(19):28-29.
[3]苗春艳,鲁艳.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并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76-77.
[4]朱雪梅,王翠萍.心理护理联合脑功能治疗对失眠患者疗效的探讨[J].心理医生,2018,30(30):70-71.
[5]韦纯珏,符晓艳.心理护理干预对神经症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7,7(14):28-29.
[6]李艳平,杨帆,苏霞,等.研究中医辨证施护与心理护理用于高血压伴顽固性失眠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16(9):66-67.
[7]钱一平.10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认知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12(10):82-83.
[8]李艳姿,杨勤玲,冯爱芳,等.心理护理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和睡眠状态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杂志,2018,28(20):65-6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