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心血管神经症治验3则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2-20 16:13: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心血管神经症往与情志相关,其病位在肝、心、脾、肾,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阴寒、气滞、痰火、血瘀。总的病因不外与情志、劳累有关,其中情志变化为主要因素,其病机有二,一是气机不畅,气郁化火,蒸津成痰,和( 或 ) 气滞血瘀而致;二是脏腑虚损, 心肝脾肾失调所致。亦可二者相兼为病,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关键词:心血管神经症;气机不畅;脏腑虚损

本文引用格式:闫志刚 , 胡志耕 . 心血管神经症治验 3 则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6):203-204.
\

引 言

我师胡志耕主任医师临床 30 年,善用经方及时方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神经症上具有显著的疗效及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随导师临证验之,收效颇佳,现举例 3 则。

1 徐某,男,40 岁,2016 年 10 月 15 日初诊

患者心血管神经症半年,自诉半年前因境遇不顺,情志不遂出现心悸、头晕症状,伴急躁易怒,耳鸣、便秘症状,多次口服清热泻火中药效果不佳。刻下见:心悸、头晕、急躁易怒、耳鸣,大便不畅,3 日 1 行,舌红,苔黄,脉弦。药用四逆散加减。柴胡 12 克,生白芍 15 克,炙甘草 6 克,枳实 12 克。7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

2016 年 10 月 22 日二诊,药后心悸、头晕、耳鸣基本消失, 大便通畅。嘱患者调畅情志,适寒温。

按:本案中患者舌脉症为典型的肝郁气滞证。患者平素境遇不顺,情志不畅,肝经气血郁滞,久郁化火,故急躁易怒; 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故出现大便不畅。肝与胆互为表里,肝经主升,胆经主降,肝木郁而不升,故胆木上逆化风 [1]。胆木不降,则少阳相火上逆煽动心火,故患者出现心悸。《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肝木不升,胆木不降生风上扰头面部而头晕。

其论治首要为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生白芍降胆经木气及少阳相火,胆经相火顺利下降后肝木得根,则肝胆热清。柴胡,生白芍两者一升一降,使互为表里的肝胆二脏之木气和谐。炙甘草培土补中,体现了《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据。而且炙甘草之甘缓能制约肝胆木气之急,枳实通腑泻热。导师曰:“阳明为人体最大的降机,治疗厥阴之病常常需要求之阳明。”因此通过通降阳明经可以降胆经逆热 [2]。《易经》认为乾为首为头,兑为口。并且乾作为《易经》中的首卦,归到五行中属于金。而金也分为阳金和阴金,乾为阳金,兑为阴金。中医讲肺为手太阴阴金,大肠为足阳明庚金,而我们将庚金也属于阳金,故综上所述,脑与大肠都属于阳金。当今现在医学提出了“脑肠轴”的理论,貌似暗合了《易经》《内经》的观点。导师认为在治疗头部疾病不适时,往往有必要考虑胃肠的病变,充分把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观点相结合,并且单用四逆散充分发挥了方精,药简,力专,效宏的优势。

2 天麻钩藤饮合并附子理中汤证

王某,男,37 岁,2017 年 4 月 6 日初诊。

反复头痛 2 年余,头痛发作伴目眩,耳鸣,曾就诊于某医院,给予口服中药治疗后,头痛、目眩、耳鸣症状有所改善,但患者自诉境遇遇不顺时,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再次就诊于某医院,发现血压升高(140,100mmHg),医者给予口服西药卡为地洛降压治疗,降压效果不明显,近来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求诊于我导师。刻下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舌红,脉弦略数。四诊合参辩证为肝阳上亢证,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 20克,钩藤 30 克,石决明 30 克,栀子 15 克,杜仲 15 克,川牛膝30 克,黄芩 12 克,夜交藤 30 克,茯神 15 克,益母草 15 克,7剂,水煎服,每日 1 剂。

2017 年二诊:服药 7 剂,患者头痛、目弦症状略有改善, 但出现纳食欠佳,觉胃部发凉,大便日两次,舌红,苔白厚,脉象弦,关尺部脉象重按明显不足,老师遂调整方案,认为此患者为肝阳上亢合并脾肾阳虚证,遂在天麻钩藤饮基础上加用炮附子9 克,干姜12 克,生白术15 克,党参12 克,炙甘草9 克, 肉桂 5 克(后下),砂仁 6 克。7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

2017 年 4 月 20 日三诊:服药 7 剂后,患者头痛、目眩、耳鸣症状基本消失,自测血压 120mmHg,食欲食量明显改善,大便成形,效不更方,再进 7 剂,迄今未发。

按:本案患者根据其舌、脉、症,辩证为典型的肝阳上亢证,盖患者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目弦、耳鸣,初次辩证未顾及到患者存在脾肾虚寒的一面,故仅以平肝熄风,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质重,平肝潜阳,并能明目除热。川牛膝引血下行;杜仲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但患者服用 7 剂后患者头痛症状略有改善,并出现食欲食量不振, 大便不成形之变证,二诊时我师细察其脉,发现其脉关尺虽弦,但重按明显不足,结合患者存在食欲食量减,胃部发凉, 大便不成形之变证,断定患者为肝阳上亢及脾肾虚寒之合并证,因此果断加入附子理中汤,遂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导师引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观点认为:中焦脾胃如轴,四维如轮,中焦一伤,四维之木气、火气、金气、水气各执一端,形成内湿、内风、内火、内燥、内寒,因此在临证时需要仔细查脉。导师讲天麻钩藤饮中石决明、栀子、黄芩,益母草属于寒凉药物,在清热活血时极有可能伤及中下焦阳气,如果医者失察,变证迭出。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临证尤其需提防在清热活血时损伤脾肾阳气 [3]。导师最后分析:此患者使用天麻钩藤饮后,虽头晕,目眩改善,但脉象出现上盛下虚,关尺虽弦,重按不足,此时是中下脾肾阳气损伤的表现,故在天麻钩藤饮基础上加用附子理中汤及肉桂和砂仁, 起到温暖中下焦阳气,温中化湿,纳气归肾的作用,体现了治疗寒热两端的思想 [4]。
\

3 肾气丸证

许某,女,60 岁,2017 年 8 月 5 日初诊。

患者焦虑症两年,2 年来一直服用黛力新抗焦虑治疗,自诉效果时好时坏,刻下患者:焦虑、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多汗、口渴,舌质淡,脉沉弱。诊断为肾阳不足证,遂用肾气丸加减。处方:熟地 30 克,酒萸肉 15 克,生山药 15 克,牡丹皮9 克,茯苓 15 克,泽泻 15 克,附子 6 克,桂枝 6 克,龙骨 15 克,牡蛎 15 克,法半夏 9 克,7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2017 年 8 月 12 日二诊:药后症减,失眠多梦及焦虑情绪改善,守方半月,焦虑、失眠、多梦及一系列症状明显改善,嘱患者调畅情志,以后症状虽有反复,但治疗不出上述治则。

按:本案舌,脉,证为典型的肾阳不足表现。盖肾阳不足, 清阳不能上滋头目,故头晕,耳鸣;阳气不足,无力固摄汗液, 故见自汗出;肾阳不足,下元生寒,导致虚阳上浮,阳不入阴, 故见失眠,多梦;舌淡,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的舌脉。此方附子大辛大温,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要药。导师认为津液来源在于肺金,津液消耗在于肝木 [5]。肾水主藏,肝木主泄, 木气疏泄,则生风气,此患者口渴乃肾水被风气消耗,不能上滋,也因为肾阳不能蒸腾津液于上所致,故重用熟地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丹皮善入血分而清血分之热,附子,桂枝温阳化气,龙骨,牡蛎收敛阳气,半夏能够引阳入阴,共同奏效。

参考文献:

[1]  徐晓明, 心血管神经症的中医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2,3(2 4):525-527
[2]王田 , 周亚滨 , 王岩 . 心血管神经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J]. 光明中医 ,2015,30(3).
[3]程刚 , 张克忠 , 董春花 , 等 . 中医辨证结合西药治疗心血管神经症 78 例临床观察 [J]. 内蒙古中医药 ,2017,(15):50-51.
[4]韩春生 . 中医辨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 41 例疗效观察 [J]. 中医中药 ,2017,9(19):49-50.
[5]张函 . 圆运动古中医学临床应用 [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心血管神经症治验 3 则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0/2018122004145324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