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洗消毒和灭菌管理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400包次的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器械管理,观察组制定针对性包装、清洗及交接流程。对比两组灭菌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清洗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理过程中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消毒、灭菌管理流程的实施可明显提高医院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清洗质量,降低差错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外来医疗器械;植入物;清洗消毒;灭菌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杨晓青.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洗消毒和灭菌管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230,232.
0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诊断方式与新型手术的不断推广,医院专科器械的相关需求也逐步提高,考虑到专科器械的类型众多、更新频率较快,价格昂贵,因此为降低医院财务支出,降低医疗费用,诸多复杂的且先进的医疗器械均由租借的方式在多家医院内流动使用。外来医疗器械是由生产厂家、公司租赁或免费提供给医院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其本身具有高精密性、贵重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管理相对较为困难,针对性管理模式的欠缺可能导致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消毒及灭菌质量偏低,最终引发医院感染,导致患者治疗失败[1]。为保证患者院内治疗的安全性并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就需制定相应的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洗消毒和灭菌管理措施。以往医院针对外来医疗器械对消毒及灭菌多采用常规管理流程,但长期临床治疗发现常规管理的应用依旧不能避免器械污染情况发生,患者治疗安全性不能得到保证。本次研究笔者为探讨针对性的器械管理措施在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清洗消毒及灭菌流程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共选取400包次的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接受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400包次,随机分组成观察组(200包次)与对照组(200包次)。
1.2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现状
1.2.1清洗消毒操作欠缺规范
因外来医疗器械在各家医院间使用较为频繁,为保证每家医院手术的顺利进行,部分医院外来器械的清洗操作直接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或器械公司业务人员实施,而此类人员本身清洗操作存在明显的缺陷,且未经专业器械清洗方法的培训,加之部分在院内流通的器械自身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清洗难度加大,因此部分器械的清洗质量不合格,此类器械在临床应用时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1.2.2包装不规范
院内无专用容器对器械进行装载,个别医务人员自身工作素质较低,器械摆放无相关要求,包裹超大、超重、过重的医疗器械未分开包装,进而导致了湿包情况发生。
1.2.3器械放行及使用管理不到位
器械放行及使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医院内部的器械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院内相关科室及部门相互的协调性较差;器械针对性强、价格昂贵;单套仪器在多个医院频繁被使用,供应商无法及时将器械送至消毒供应处进行消毒、灭菌处理;院内就诊人员旅行率升高,追溯管理制度完善度欠缺。
1.2.4人员专业水平不足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复杂的外来器械只是简单的认识,而对其工作原理、具体结构、配置及使用方法了解程度不高,进而使清洗后的包装行为不符合规范。
1.3管理方法
对照组均实施常规器械管理,未拟定实施针对外来特殊器械的管理制度、具体管理措施为:制定同样的清点接收单后对外来器械进行分类管理,后针对器械类型采用机械清洗或手工清洗,可采用放大镜目测法及ATP水平检测法对清洗质量进行评估,针对外来器械包装处理时可根据生产厂家的不同进行分类包装管理。观察组制定针对性的包装、清洗及交接流程,具体管理措施包括:①专科化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外来器械进行清点后根据科室进行分类,后放置相关厂家标识;②外来器械的预后处理:参考器械类型决定针对性的清洗方法,如针对个体较大的器械需采用机械清洗,并使用放大镜进行清洗效果的检测;而针对个体较小的器械及植入物则需采用手工细致清洗,后采用ATP荧光检验;③使用清单和常见标识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根据不同科室制定的单个植入物、器械分别进行包装,发放。④对器械和植入物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在检验合格后分配至相应手术室,防止器械遗漏,在进行交接时需由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清点核算后签字验收。
1.4观察项目
观察并对比两组不同管理模式下清洗质量及差错发生率的差异。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2检验,P<0.05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清洗质量对比
观察组200包次外来器械及植入物清洗质量检查阳性率为0.50%(1/200),对照组200包次外来器械及植入物清洗质量检查阳性率为8.50%(17/200)。两组清洗质量对比差异显著(2=14.892,P<0.05)。
2.2差错发生情况分析
观察组200包次外来器械及植入物整个管理流程中共发生2次差错,差错发生率为1.00%,对照组200包次外来器械及植入物整个管理流程中共发生19次差错,差错发生率为9.50%。两组差错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2=14.524,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检验及治疗方式对医疗器械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诸多专科器械均在医院内以租赁的方式流动,部分医院对医疗器械的清洗工作交于业余人员,因而器械及植入物的清洗质量变得难以保证[2]。专科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手术治疗结局均与医疗器械自身消毒质量有密切联系,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可明显提高患者院内相关治疗的安全性,改善患者治疗结局与预后,同时降低院内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3-4]。本次研究笔者针对目前外来器械清洗现状,采用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对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消毒、灭菌流程的针对性管理,结果表明:针对性管理流程的实施可明显提升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并降低管理差错发生率,上述结论与周世乐等[5]研究中所述基本一致,笔者通过后续研究发现,针对性消毒、灭菌管理流程的应用可保证供应中心的消毒人员与外来器械的供应商之间交流更加规范,从而避免了接收单信息模糊等一系列风险情况的发生,而对交接单基本信息的完善、工作人员自身工作素质、态度的培养,促进了管理流程的环环相扣,从而明显降低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差错情况的发生[6]。除此之外,该管理模式的应用还可能是相应科室的操作流程变得标准化,最终保证外来医疗器械和相关植入物的消毒效果与质量,降低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确保患者在院治疗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我院器械消毒灭菌处理中的针对性包装、清洗及交接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针对性包装、清洗及交接流程的应用一定程度规范了消毒供应室对外来器械的接受、清点、清洗、打包及消毒灭菌、发放使用等流程,从而使所有过程中实施均有迹可循,有证可查,进而促使消毒灭菌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清洗灭菌质量,降低了患者在院治疗期间出现医院感染的风险,极大程度提高了外科植入物手术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风险,同时保证了医疗机构健康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消毒、灭菌管理可明显提高清洗质量,避免差错情况发生,对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改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考虑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艳芬.骨科外来器械质控管理措施对清洁质量及灭菌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93-195.
[2]金萍,唐丽萍.消毒供应中心骨科外来手术器械流程管理及质量控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0):1019-1020.
[3]冯秀兰.消毒供应中心三项标准修订内容解读及其对护理管理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6):725-729.
[4]张良洁,辛超峰,王艳艳.消毒供应中心对外来器械的管理规范化探讨[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5):125-126.
[5]周世乐,莫景书.消毒供应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对外来医疗器械全流程监控管理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0):898-900.
[6]樊莉.全自动多腔清洗消毒机故障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上海护理,2017,17(3):8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