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由消化内镜诊疗导致交叉感染,确保患者、医护人员、环境安全。方法对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507-2016发布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落实整改措施。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加大设备、清洗消毒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清洗消毒流程更加合理、科学。加强质量控制。结果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得到保障,每季度对消化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菌落总数≤20CFU/件。结论加强职业道德及业务知识学习与考核,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的自律性、责任心。建立全面的内镜室感染控制长效机制,实施常态化、规范化的护理质量控制和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按规范要求进行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使内镜感染控制工作得到持续改进。
关键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问题;感染控制
本文引用格式:张艳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问题及感染控制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294,302.
0引言
消化内镜作为一种侵入性诊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临床,但内镜结构中管腔多且细而长,不能拆卸至最小部件进行清洗消毒,软式内镜镜身材料特殊,不适宜采用高温高压消毒方法,给使用后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带来一定的难度。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问题及通过内镜诊疗产生医源性感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2004年我国卫生部公布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使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有了行业标准。国家卫计委2016年12月27日又发布新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2017年1月本院内镜室组织学习新的规范,就软式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消除医疗隐患。汇报如下。
1存在的问题、原因
1.1侥幸心理作祟
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院内感染事件离我们日常工作很远,发生的概率很小,导致工作态度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在标准预防与内镜感染控制相关性学习不扎实,领悟不透彻,造成日常工作细节不到位。
1.2清洗不彻底
由于内镜诊疗人数与日俱增、护理人员少,本院内镜数量配置相对较少(胃镜、肠镜各一条),为完成诊疗任务,清洗质量难以保证。在初洗时,管道刷洗不到位,多酶清洗液未做到一用一换,清洗后用高压气枪向各孔道注气排水,时间不足30s,镜身表面未完全擦干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导致消毒液浓度稀释,影响消毒效果或使消毒剂的利用度降低,造成浪费。
1.3消毒不规范
新规范要求内镜采用全浸泡式消毒(2004版规范消毒方式可采用半浸泡式消毒,操作部用75%酒精擦拭消毒)。因邻苯二甲醛消毒液价格不菲,消毒液使用的量不够,不能完全浸没操作部,操作部消毒不彻底。洗消人员偶有未更换手套从消毒槽中取出内镜,使消毒后内镜再次遭到污染,可导致交叉感染。
1.4个人防护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能安排专门清洗消毒人员,护士既协助内镜诊疗工作,又负责使用后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导致他们的工作负担加重,工作内容繁琐,容易对工作产生厌烦、懈怠情绪。为了图省事,有些护理人员未按要求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进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医务人员对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危害性认识不足及防护用品佩戴不方便原因,是导致个人职业防护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整改措施
2.1加强教育培训
内镜室护士强化院内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包括标准预防、职业防护、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流程,内镜、附件的构造,安全的诊疗环境的日常维护、多酶洗液的配置及浸泡时间,高水平消毒液的正确使用、医疗废物处理等内容。做好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技术、职业道德、慎独精神教育,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使他们对自身工作从思想上重视,使贯彻落实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成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律行为,而不是负担[2]。
2.2加强科室管理
2.2.1更换消毒液品种,有效缩短浸泡消毒时间
有研究[3]表明,邻苯二甲醛具有使用浓度低,杀菌效果好,对内镜无腐蚀性,挥发性低,消毒的时间为5min等优点。本院自2016年12月起内镜消毒剂已经改用邻苯二甲醛消毒液,有效改变因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长而消毒时间不达标的问题。
2.2.2合理安排患者人数
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的清洗、消毒需要的时间和患者诊疗所需时间,安排接诊人次,保证使用后内镜有充足的清洗消毒时间,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以保障。
2.2.3消毒管理
清洗消毒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后,将使用后的内镜及附件立即去污、清洗、充分刷洗管腔,去除管腔中的血液、粘液等。多酶洗液浓度配置准确,全管道灌洗时间达标,酶洗液一用一更换。清洗后内镜、附件擦干后浸没于邻苯二甲醛消毒液中,向各腔道灌满消毒液,消毒5min。换手套取出内镜、阀门、按钮,使用高压水枪用纯化水冲洗各管道,直至无消毒液残留,充分清洗内镜外表面、按钮、阀门,置于干燥台无菌巾上,用75%酒精灌注管道,用气枪充气至少30s,干燥管腔。干燥镜身、按钮、阀门。当日不再次使用的内镜悬挂于储镜柜中,按钮、阀门独立存放。储镜柜每周清洁消毒1次,如有潮湿、污染随时清洁消毒。当日工作结束后,诊疗室、清洗消毒室进行空气消毒;工作台、清洗槽、超声清洗机等用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终末擦拭处置。
2.2.4质量控制
落实监测制度,每日使用前监测邻苯二甲醛消毒液浓度,使用时间不超过14d,消毒剂浓度监测不达标随时更换,确保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内镜内腔面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消毒合格标准:菌落总数≤20CFU/件。清洗消毒登记本记录:日期、受检者姓名、内镜型号、编码,清洗、消毒起止时间、执行者签名等。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医务人员手表面和各区域空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水处理器滤膜定期清洗更换,终末漂洗用水合格标准:细菌总数≤10CFU/100ml[4]。
3结果
通过对医护人员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了感控意识,保证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合格是内镜室洗消人员的重要职责。强化清洗消毒流程的规范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合格,避免了交叉感染。
4讨论
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是医院工作的一项重要部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医护人员以及环境的安全,因此应当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不断提升工作质量,以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5,6]。尽管内镜结构复杂,数量偏少,使用频率高,但是通过建立内镜室感染控制长效机制,实施常态化、规范化的护理质量控制和院内感染控制,完善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内镜感染控制可以得到持续改进,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7,8]。
参考文献
[1]张宝琴.浅谈内镜室综合风险规避[J].母婴世界,2016,3(6)238.
[2]亢媛.消化内镜室控制医院感染的优化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79-80.
[3]尹湘毅,张皖瑜,张国琇,等.邻苯二甲醛消毒剂杀菌效果及临床应用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3):239-241.
[4]《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507-
.2016-12-27.
[5]王玲,张伟,范晶晶,徐燕.两种清洗消毒方式对消化内镜消毒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9):3029-3032.
[6]孙乐梅.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全程质量追溯管理方法及价值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5):3-5.
[7]韦荣芬,黎渊,梁洁,等.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污染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9):185.
[8]梁水凤.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7):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