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1 17:42: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共计70例,对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将38例采取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剩余32例自行就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37%较对照组患者的78.13%高出19.24%(P<0.05)。治疗时间的比较中,实验组患者平均用时(10.86±1.98)min,对照组为(25.72±2.36)min,对照组用时明显多于实验组(P<0.05)。而在血压、心率等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中,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各项数据均有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治效果,保证患者安危,建议推广此流程。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转运程序

本文引用格式:建萨·夏木西丁,谢纪青.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113,115.

0引言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瓣膜异常、急性高血压等疾病的临床病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昏厥休克等,因而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病因诊断和诱因治疗,否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而本次研究,通过对救治的急性左心衰的救治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采取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与自行就诊程序的救治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共计70例,将采取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的3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将自行就诊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的男、女比列为21:17,年龄和平均年龄分别为42~79岁和(60.51±3.16)岁;而对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则为17:15,年龄和平均年龄分别为44~76岁和(56.35±3.09)岁。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试验。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措施


①就诊指导与问询:医护人员在患者就诊后迅速到达患者所在处,在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后,给予患者吸氧的同时建议并协助患者摆坐位,使患者双下肢呈下垂状态,减少回心血对心脏的负荷作用,同时对患者的家属或相关人员进行病情和相关疾病病史的问询,对于独行的患者要根据患者个人描述或(和)医师的个人诊疗进行判断,并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3]。②病情评估和辅助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检查患者神志、脉搏、呼吸频率等,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焦躁不安等症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多数采取坐位或半坐位使用楼梯担架转运,医护陪同下检测生命体征送回抢救室。立即运用相关仪器对患者进行床旁心脏彩超、床旁胸部拍片、血常规、生化全套、D-二聚体、床旁快速检测脑钠肽(BNP)等进行检查,排除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疾病[4]。③相关救治:对于有外部损伤等原因的患者先去除相关病因。而药物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给予强心、扩血管、利尿,如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注射液、呋噻米注射液等[5]。通过药物治疗降低左心衰竭患者的心脏负荷、心肌缺血等症状,防止患者因左心衰而对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进而达到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的效果。

1.2.2安全转运

在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诊疗后,重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在确定患者的病情稳定且相关症状得到控制后,医护人员陪同家属将患者送往心血管监护病房(CCU)接受进一步的护理治疗,此过程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因病情不稳定而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救治时间以及生命体征指标进行比较。其中治疗有效率的标准按照,显效:患者呼吸困难、焦躁不安等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焦躁不安等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呼吸困难、焦躁不安等症状无变化,生命体征不正常。而治疗时生命指标主要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呼吸频率和心率进行比较。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所有患者×100%。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临床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s)和率(%)表示,组间采用t和2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实验组患者的显效和有效共计37例,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患者的显效和有效为25例,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为19.24%(P<0.05),详见表1。


\


2.2两组患者诊疗时间的比较

分析两组患者的诊疗时间记录,实验组患者的用时在6~18min,平均诊疗时间为(10.86±1.98)min;而对照组患者的用时为12~42min,平均诊疗时间为(25.72±2.36)min,实验组平均用时低于对照组(P<0.05)。

2.3院前急救对生命体征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院前急救患者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患者在诊疗前与诊疗中、诊疗后各项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详见表2。


\

 

3讨论

左心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几乎所有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常见的疾病有心脏瓣膜异常、急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临床可以通过其呼吸困难、肺水肿等症状和血脑钠肽、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辅助检查进行诊断进而治疗[6]。由于急性患者发病突然,若不能及时确诊患者诱因并进行救治,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目前心脏类疾病以及血管疾病等的逐年增加,导致心衰呈现高发态势。

而本次试验,通过对我院救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对患者救治的影响。在患者发病后,医务人员要及时到达患者所在地,立即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判断并对患者家属等有关人员进行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和是否有强心苷、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服用、停用情况,进而对可能的致病诱因和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并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进行急救时,要给予患者正确的体位、强心、扩血管药物和利尿剂等,通过降低患者的回心血量、降低血管阻力等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荷。在进行有效救治且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医务人员陪同家属一同选择合适的转运途径和方法,将患者进行转移至心血管监护病房(CCU)进行进一步的护理和救治,避免患者因转移导致出现病情恶化情况。而本次试验结果也显示院前急救与转运流程对患者治疗有效率、就诊时间和生命指标的有效影响。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的采用,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治疗有明显的提高,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建议推广此流程。

参考文献

[1]尹翠萍,李素青,马宪荣.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87-88.
[2]陈其凰,张玉霞,蒙钟宁.50例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和转运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76-1577.
[3]吕远军,梁明俊,甄新焕.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8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4):142-143.
[4]嵇霆,朱晋鸣,李岩.急性左心衰102例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17-18.
[5]彭庆.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与转运流程的探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3(16):21-22.
[6]朱鋆,莫小红.急性左心衰51例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244-2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3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