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综合康复疗法对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综合组。常规组37例,应用常规治疗,综合组39例,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综合康复疗法。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NDS均降低(P<0.05),综合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Bathel指数均升高(P<0.05),综合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综合康复疗法可改善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裘巧丽.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82+87.
0引言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致死率较高,且在幸存患者中50%-70%存在肢体障碍,增加社会与家庭负担[1]。系统、规范性的康复治疗方式可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增强自理能力。为探究有效的康复治疗方式,本研究将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综合康复疗法对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抽取76例随机分成常规组、综合组。患者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诊断标准相符[2],在头颅CT后证实,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障碍,合并严重慢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常规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47-73岁,平均(59.3±6.7)岁;脑梗死、脑出血分别22例、15例。综合组39例,22例,女17例;年龄46-74岁,平均(59.6±6.6)岁;脑梗死、脑出血分别23例、16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予用常规治疗,补充营养、预防感染、增加脑部血液流量、对症支持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性疾病,进行患肢被动与主动训练,行走、平衡等康复训练。
1.2.2综合组另予用综合康复疗法。①翻身训练。定期变换体位、翻身,双手在胸前交叉、平举,向两侧转动。②肢体训练。握拳,肩肘伸直上举20次,健侧肢体向各个方向进行抗阻运动诱发患者肌肉收缩;Bobath握手训练,活动肩胛带,伸肘练习,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腕背伸。③站、坐训练。双手在胸前交叉、平举,躯干与头前倾,重心向后移至双脚后,将臀部抬起,伸展膝、髋。④步行、上下楼梯,进行患腿负重,跨步训练。⑤理疗。使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肢腕或踝背伸肌,若发生主动收缩经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若发生肢体远端肿胀以及关节疼痛问题,应用温热式低周波治疗。⑥针灸。
对偏瘫侧运动区与感觉区进行头针治疗,体针选肩髃、肩髎、曲池、内关、阳陵泉、悬钟、昆仑等穴位,得气后留置0.5 h,每天1次。⑦日常行为训练,包括脱衣、穿衣、如厕、进食等。康复治疗每天1 h。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研究指标
(1)干预前后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价,分数0-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thel)评价,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2)疗效。根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评价[3],显效:NDS降低、Bathel升高>70%,肌张力降低≥2级;有效:NDS降低、Bathel升高在30%-70%,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未及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工具为SPSS 24.0,用t、χ2检验计量(±s)和计数(%)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两组NDS、Ba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NDS均降低(P<0.05),综合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Bathel指数均升高(P<0.05),综合组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见表1。
2.2疗效。综合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16例、20例、3例,常规组分别12例、16例、9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5.68%,综合组显著高于常规组(χ2=3.950,P=0.047)。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4],脑卒中后偏瘫属于中枢性偏瘫,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伤,高级运动机能被抑制,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重新组织能力与可塑性,邻近正常神经元通过功能重组可实现损伤神经元的代偿。常规康复治疗更加注重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但对肢体功能锻炼以及患者自理能力的提升重视力度不足,患者恢复速度慢,且效果不佳。
本研究中,干预后综合组N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Bathel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提示综合康复疗法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该康复疗法通过肢体功能锻炼、物理治疗、针灸等多样化的康复方式促进建立侧支循环式神经轴突连续,增强大脑功能代偿,在外周刺激感受的反馈下增强脑功能的可塑性;肢体训练可促进患者残余功能的发挥,带动患侧恢复。
另外本研究还指出,综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可提升临床疗效。相较于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式,增用综合康复疗法可发挥药物治疗与功能锻炼的协同作用,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代偿与功能重组能力,促进患者恢复情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综合康复疗法可改善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丙坤,张伟滨,吕政,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7,38(8):12-1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52-5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6):55-76.
[4]何会超,张伟滨,吕政,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失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38(2):1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