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过敏反应监测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影像科行CT增强扫描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造影剂过敏危险因素的患者250例作为观察组,无造影剂过敏危险因素的患者2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碘海醇过敏反应发生率、过敏严重程度、造影剂剂量及过敏反应发生时间,分析过敏原因、监测要点、预防及处理。
结果观察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轻度及中、重度过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造影剂剂量及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可有效降低碘海醇过敏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临床在检查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加强过敏反应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救治,将过敏危险降至最低。
关键词:CT增强扫描;碘海醇;过敏反应;监测要点
本文引用格式:李艳丽.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过敏反应监测要点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79+182.
0引言
造影剂是CT增强扫描必须使用药物,临床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种造影剂。前者常发生不良反应,临床已较少使用,而后者虽然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仍不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肾损伤等,引起了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造影剂过敏反应是常见不良反应,大多症状较轻,容易被临床忽略,也有少数病情较重,甚至发生休克,危及生命[1]。因此,加强CT增强扫描过程中的造影剂过敏反应监测至关重要。碘海醇为第2代非离子型单体造影剂,在临床使用广泛。本研究进一步分析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过敏反应监测要点,现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影像科行CT增强扫描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250例,男131例,女119例;年龄36-83岁,平均(56.9±10.2)岁。对照组250例,男127例,女123例;年龄31-76岁,平均(51.7±10.8)岁;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行碘过敏试验,确认无过敏后再进行检查。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GE 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应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358),1.5-2.0 mL/kg,使用剂量均在规定范围内。
1.3过敏反应分级。①轻度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皮肤潮红、皮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可伴有恶心、呕吐、鼻塞、咳嗽、眼睑水肿等症状,具有自限性,无进行性加重。
②中度过敏反应。出现血压升高或轻度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等局部或全身症状;③重度过敏反应。出现严重或进行性发展的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发生死亡[2]。
1.4观察指标。统计两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造影剂剂量及过敏反应发生时间。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统计学软件检验显示组间数据有显著差异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见表1。观察组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轻度及中、重度过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造影剂剂量及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比较,见表 2。两组在造影剂剂量及过敏反应发生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 0.05)。
3讨论
3.1过敏反应危险因素。高龄、既往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有使用肾毒性药物及存在相互作用的药物等是导致过敏反应的高危因素。
3.2过敏反应处理。发生轻度过敏反应者,停止输注碘海醇,患者平卧位,嘱咐其多饮水,无需过度紧张,一般可自行缓解;中度至重度过敏者,停止滴注碘海醇,给予患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使用异丙嗪或苯海拉明抗过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嘱咐患者多饮水。若发生休克,则立即进行抢救,维持患者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待症状缓解后仍需留院观察,直至完全康复[3]。
3.3过敏反应相关因素。①免疫因素。虽然碘海醇具有水溶性好、毒性低、黏度低、渗透压低等优点,但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随着药物推注的浓度及速度的升高,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即使患者已进行过碘过敏试验,仍存在一定假阳性及假阴性比例,因此碘过敏试验的预测价值较低[4]。
②患者个体因素。存在过敏反应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明显升高,因此这类患者若需使用造影剂,需在使用前纠正各种危险因素,或使用其他检查方式代替CT增强扫描;若必须进行CT增强扫描,造影剂的使用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严禁超量,可考虑在造影前使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预防过敏反应。
3.4过敏反应预防措施。①增强造影前健康教育。在造影检查前告知患者《造影检查知情同意书》,并要求患者签字,使患者了解造影剂检查的必要性、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以及其他风险等。对于伴有心理负担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正视治疗,减轻不良情绪对检查的影响。
②造影剂使用后加强观察。本研究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多在注射造影剂后30 min内,先兆症状为皮肤瘙痒和皮疹,临床应引起警惕,设置造影后留观室,需观察30 min后无异常方可离开,期间嘱咐患者多饮水,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延长留观时间,若发生不适应及时就诊[5]。
③过敏反应处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注碘海醇,严重者预留静脉通路,积极进行抗过敏治疗,备好呼吸机以及相关抗过敏、抗休克药物,CT检查室医务人员应具备处理造影剂突发过敏的能力,及时进行救治。④加强碘海醇的使用管理。
使用前目测碘海醇的外观,正常的碘海醇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澄明液体,不得存在颗粒物质、变色、容器破损等问题,每个患者使用一瓶造影剂,每个碘海醇的橡胶瓶塞只能穿刺1次;造影前将碘海醇加热至37℃,既不会破坏药物结构,又能降低其黏稠度,且接近人体体温,有利于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6]。
综上所述,临床应加强对碘海醇的使用监测,严格控制碘海醇适应征,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其他检查方法,检查前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防止患者过于紧张、焦虑;一旦发生过敏应立即停止输注碘海醇,根据过敏反应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过敏反应危害。
参考文献
[1]李胜前,刘福,冯婧,等.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过敏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3):62-64.
[2]金永庆,程传乐.造影剂在CT检查中过敏反应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8):512-513.
[3]潘文进,严建春.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过敏反应的监测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4):49-50.
[4]王桂侠.碘海醇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6):528-529.
[5]诸一吕,杨君,钱海峰.CT增强扫描中碘海醇不同注射速率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8):76-77.
[6]舒小钢.CT增强扫描中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及防治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1):60-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