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探讨 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2014 年 3 月至 2017 年 8 月间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癌患者 50 例,对患者进行 18F-FDG-PET/CT 显像后同时行 CT 增强扫描,分析 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癌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 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血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 CT 增强扫描检查的符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8F-FDG PET/CT 显像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症的辨别具有极强的临床诊断价值,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排除部分高分化肝癌假阴性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并且有效排除炎症和增殖性病变所产生的假阳性影响作用。
关键词: 18F-FDG-PETCT 显像;CT 增强扫描;肝内胆管癌;诊断;价值
作者:肖勇 , 孟威 , 孙倩.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在肝内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67):160-162.
0引 言
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肝内胆管癌症,总发病率占据胆管癌的 10%,肝内胆管癌症主要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位到胆总管下部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该种疾病可以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上、中、下等多个胆管癌类型,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原发性的胆管癌症相对较少,在此过程中,男性发病率大约为女性的 1.5-3 倍,而发病年龄也主要集中在50-70 岁之间,但是在年轻群体中也偶有发现 [1]。
对于患者来说,其自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右上腹疼痛、消化道症状和黄疸以及发热等临床现象 [2]。但内胆管癌症作为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必然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极大地影响作用,在诊断过程中必须进行深入诊断和辨别。而关于肝内胆管癌症的诊断始终是当前临床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重点所在,而病理诊断也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最好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 2014 年 3 月至 2017 年 8 月间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癌患者 50 例,其中男性 23 例,女性 27 例, 年龄 22-73 岁,平均年龄(48.3±6.2) 岁,所有患者均经18F-FDG-PET/CT 显像后再行 CT 增强扫描检查。临床表现上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会出现不适,疲劳,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晚期会出现腹痛,体重明显下降以及腹部包块等症状 [3-4]。
1.2方法
1.2.1诊断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显像试剂:所有患者在诊断过程中使用的仪器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Biography16 PET/CT 扫描显像仪。显像剂为 18 氟 - 脱氧葡萄糖(18F-FDG)
1.2.2显像的基本方式和相关条件:对于受检查者来说, 在接受检查之前要求空腹 6 小时以上,然后经肘静脉按 0.2
mci/kg 注射 18 氟 - 脱氧葡萄糖,之后要求患者进入暗室静卧一小时,经过排尿之后进行 PET/CT 显像。所有患者在实际扫描之前应当口服 300 mL 白开水,对于怀疑存在胃肠道病变的患者,则应当延迟显像,从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5]。在显像设计过程中主要包括 CT 平扫和 PET 发射扫描几种方式,在实际检查过程中,要求受检者能够仰卧在检查床上, 经过计算机激光线定位系统对患者进行定位,通过股骨中上段开始向头部逐渐进行静态断层的扫描,所涉及的扫描范围从股骨中段直到颅顶 [6]。在实际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能够保持平静的呼吸,从而保证 CT 和 PET 的完美匹配。在图像采集完成之后,采取 PET/CT 专用电子计算机工作站对图像进行重建,以确保扫描图像的基本质量。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 SPSS 19.0 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通过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患者原发灶的诊断结果。通过对 50 例肝内胆管癌患者进行扫描发现,右叶分布的患者有 22 例,左叶分布的患者有 17 例,呈弥漫型分布的患者有 11 例,患者病灶直径在1.0-15.0 之间。患者经 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只有 1 例患者未被诊断出来,后经病理验证为高分化胆管癌,所以 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癌原发灶诊断的符合率为 98.00%(49/50)。患者经上腹部 CT 增强扫描检查,诊断出 41 例,另外 9 例确诊为良性病变,所以得出经上腹部 CT 增强扫描检查对肝内胆管癌原发灶诊断的符合率为82.00%(41/50)。从两者的比较发现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癌原发灶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 CT 增强扫描检查的符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对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50 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有 26 例患者发现了淋巴结转移,通过对患者进行 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诊断发现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病灶有 26 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100%(26/26),通过上腹部 CT 增强扫描检查发现淋巴结发生转移的病灶有 19 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 73.08%(19/26),从两者的比较发现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对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 CT 增强扫描检查的符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对患者远处血行转移的诊断结果。50 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有 20 例患者发现了远处血行转移。通过对患者进行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诊断发现远处血行转移有 18 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 90%(18/20),通过上腹部 CT 增强扫描检查发现远处血行转移有 15 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 75%(15/20),从两者的比较发现 18F-FDG-PETCT 显像结合 CT 增强扫描对患者远处血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 CT 增强扫描检查的符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以下图表所示。
3讨论
患者肝脏内部胆管产生的癌肿是肝内细胞癌症的主要症状,其主要包含左肝管和右肝管的第一级分支以上部分,其自身属于原发性肝癌 [7]。而导致该种癌症的原因较多,其中患有感染性因素、胆囊结石、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的患者,该种疾病的发病率超过普通人群 10 倍以上,而具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其发病时间比普通人群早20-30 年左右, 与此同时,存在胆道手术病史的患者发病时间也会提前。除却上述几种因素之外,肝吸虫感染、硬化性胆管炎以及乙肝病毒感染群体出现肝内胆管癌症的几率也会超过普通群体。
患者一旦出现该种疾病,必然会对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极大地影响作用,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必须强化对患者的肝内胆管胆管癌的诊断管理,促进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 [8]。近年来,肝内胆管癌症的发病几率正在不断升高,甚至已经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因为该种疾病的发病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发病初期相关症状并不显著,只有在发病晚期才会展现出上述多种症状, 在晚期进行治疗时将会使得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因此为了有效确保治疗的基本效果,必须加强相关诊断技术的发展,确保能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
作为肝癌最为常见的转移方式,肝内转移在当前的临床诊断中较为常见,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肝外转移,根据尸检结果发现,肝外转移的比例大约为 40%-71.6%,其中肺部的肝外转移是其转移的主要器官,大约占肝外转移的 90% 左右。而肝癌的骨转移比例大约为 3%-16.2%,在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分部位脊椎骨和肋骨以及胸骨等多个部位,而临床表现则是局部疼痛和病理学骨折等。而少数的肝癌患者会转移到肾上腺和肾以及脑部。对于肝癌晚期患者来说,发病部位主要位于肝脏表面的癌灶,其通常会对肝包膜产生重大破坏作用 [9]。而借助 18F-FDG PET/CT 能够极为准确的诊断原发性肝癌疾病,其根本不仅仅是因为 PET/CT 能够对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灶产生极强的识别作用,而且其自身的探查效率并不会因为肝内细胞的转移而降低。
根据上述分析,发现 18F-FDG PET/CT 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症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临床价值,其能够准确发现原发性肿瘤,虽然不同研究最终获得的结果会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但是 18F-FDG PET/CT 也具有自身的缺陷,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部分高分化肝细胞癌症以及少数中分化肝细胞癌症中会出现假阴性;二是对于微小病灶的检查灵敏度会显著降低;三是因为活性巨噬细胞将会对 FDG 的摄取比例较高,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假阳性,上述几种结果都会直接影响 18F-FDG PET/CT 设备的检测效率 [10]。
上述几种缺陷对于诊断医生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 而 18F-FDG PET/CT 显像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症的辨别具有极强的临床诊断价值,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排除部分高分化肝癌假阴性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并且有效排除炎症和增殖性病变所产生的假阳性影响作用。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