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西藏日土县木乃嘎磁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7 15:11: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日土县木乃嘎磁铁矿床的地 质特征和矿体特征,并对矿石类型、成因和资源量进行了 初步的研究, 进一步总结出了该类型铁矿的一些主要找矿 标志。

       关键词 :地质特征,铁矿,找矿标志,木乃嘎,日土县

       1  区域成矿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

       1.1  区域成矿背景

       区域内矿产的分布与区域构造发展演化密切相关,主 要形成于燕山期和喜山期。早—中侏罗世,由于班怒洋的 扩张,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侵入, 形成岩浆岩型镍、铬矿产。

       晚侏罗世,由于班怒洋壳向北俯冲,区域北部出现大 规模的火山—岩浆活动,中酸性的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 侵位于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中,接触交代作用、热液蚀变 较为普遍,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为内生矿产的富集提供了 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锑锰) 铁、铁铜等多金属 为主的矿产。

       古近纪,伴随陆陆碰撞作用,沿班怒带北缘形成大规 模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形成安山岩、英安岩、火山角砾 岩等,并形成北西向的断裂构造,成矿热液沿断裂充填富 集,形成区域内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铜矿。

       木乃嘎磁铁矿床位于日土县城东 92km,属日土县热 邦乡管辖。有简易公路与多玛—盐湖公路和 209 国道相 接,交通较方便。地形起伏变化不大, 地势上具北高南低, 山脉均呈北西西向展布。海拔一般为 4600m ~ 5000m,属 高山湖盆区, 区内植被不发育。

\
 
       1.2  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矿区地层较简单,主要出露有中二叠世吞 龙共巴组中薄层状碳酸盐岩、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厚层状 碳酸盐岩、古-始新世唢呐湖组粗碎屑岩。晚三叠世日干 配错群是矿区主体含矿地层, 呈NW - SE 向条带状展布。 一组分布于矿区西面,岩性以深灰色极薄层状板岩、粉砂 质板岩与灰黄色薄层状岩屑石英砂岩韵律互层, 偶夹少量 薄层泥晶灰岩、透镜状灰岩。二组广泛分布于矿区中部, 呈北西西向条带状展布, 岩性为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岩性为灰黑色中层状微细粒方解石大理岩、大理岩化 灰岩、深灰色中薄层粉砂质板岩夹少量岩屑石英砂岩,顶 部见大理岩化白云质灰岩,为浅海相—台地相沉积。三组 分布于矿区北部,以结晶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为特征,属 开阔碳酸盐台地沉积。

       唢纳湖组分布局限,见于东部,为盐碱砂土层,是现 代盐碱湖中溶解的盐类矿物随着湖水的蒸发而残留在土 壤的表层, 属冲洪积相沉积。

       (2)构造。区内构造条件较为简单,构造线总体呈 NWW 走向。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总体表现为向北倾的单 斜构造,地层倾向 355°~ 35°, 倾角 35°~ 60°, 中部 受到二长花岗岩体的侵入,地层产状变化较大,矿体主要 产于NWW 的单斜构造中部。牛堡组为该构造的南倾面, 地层倾向 140°~ 165°, 倾角25°~ 35°, 地层产状相 对平缓。
 
       接触带构造和破碎带构造提供了良好的运矿和储 矿空间,区内接触带受岩体形态控制较明显,呈不规 则状延伸,接触面为 外倾状态,倾 角 相对较 陡,一般 55°~ 75°。

       (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主要有为晚侏罗世 木乃嘎单元花岗闪长岩、乍那单元二长花岗岩和墨龙单元 花岗斑岩,呈岩廇、岩滴状,岩石普遍蚀变较强,具钾长 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主要侵入于日干配错群二组,形成大理岩、矽卡岩及 角岩化岩石。接触变质岩主要分布于燕山期岩体的内外 接触带,呈环状分布。变质带与围岩和岩体的岩浆热液有 关。围岩如果是泥岩,则产生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大理 岩和角岩 ;如果是碳酸盐岩,则形成石榴石矽卡岩、透闪 透辉石榴矽卡岩等矽卡岩。

       (4)遥感异常。遥感异常在区内呈环形构造发育,组 合上具叠加、嵌套、压盖的现象, 区内具RS016011-4异常, 异常以铁染异常为主,异常级别高,相对集中,羟基异常 零星分布。

       (5)化探异常。矿区内有 2 个综合化探异常区,其中 AHS-11 异常区面积 2.27km2,形状呈南北向椭圆状。元素 组合以Au 为主, 伴生As、Sb 等元素, 元素套合程度较高。AHS-12 异常区面积 4.26km2,形状呈南北向椭圆状,元素 组合以Au、Pb 为主,伴生 Bi、Sb 等元素,元素套合程度 较高。

       (6)物探异常。根据地面磁测成果,总体属负磁场背 景区, 磁场强度一般 -60nT ~ -120nT, 区内有 5 处局部正 负强磁异常, 本次对 5 处正异常进行描述如下。

       ΔT磁异常 C1、C2 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属直接找矿意 义的乙 1 类异常,C1 磁异常为正负相伴异常,异常为南 正北负。在 ΔT 化极图上为北东东向,异常 +60nT 等值线 圈闭范围, 长约 1000m, 宽约 400m, ΔTmax= 875.93nT, ΔTmin= -208.35nT。C2磁异常为近东西向小异常, 在 ΔT 化极图上 +120nT 等值线东西长 700m, 宽约 300m, ΔTmax = 1263.33nT, ΔTmin= -132.4nT。

       ΔT磁异常 C3、C4 分布于矿区南部,属直接找矿意义 的甲类异常。磁异常呈两处正负异常相伴的近等轴状异 常。磁异常 C3在 100nT 等值线范围内呈北西向的椭圆状, ΔTmax = 833.23nT, 在其北侧则伴生有 负异常,ΔTmin = -654.32nT。异常 C4 的负场值位于正异常的北侧,正异 常 50nT 等值线向南呈柄状延至图边,100nT 等值线所圈 定区域约 0.8km2,ΔTmax=440.44nT, 其北侧伴生的负异常 Δ-368.85nT。

       区内发育 ΔT 磁异常 C5,属直接找矿意义的甲类 异常。C5 异常呈正负伴生的近等轴状异常,从 50nT、 100nT 等值线显示其长轴呈近东西向, ΔTmin= -2925nT, Tmax=2904nT。

       矿区内磁异常常为正负套合,磁场强度和异常规模相 对较大, 是寻找接触交代热液型磁铁矿的有利地区。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形态和特征

       矿体赋存于乍那单元二长花岗岩、墨龙单元花岗斑岩 与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的侵入接触带, 经地质勘察和山地 工程验证, 初步发现矿区内见有 15 条矿体, 矿体厚度变化 系数较大, 品位变化较大。矿体出露最高标高 +4820m, 最 低标高 +4400m。

       区内矿体主要呈条带状和脉状产出,其产状及规 模严格侵入接触界面构造控制,共见磁铁矿体 15 条(编 号 Fe1-15), 其 中 Fe5、Fe6、Fe7、Fe8、Fe9、Fe10、Fe11、 Fe13、Fe14、Fe15 矿 体 规 模 较 大, 走 向 长 度 断 续 可 见 300m ~ 1000m,其它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一般走向长度 为 50m ~ 100m,脉壁不太规则,脉幅也不太稳定。主要 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Fe5 矿体。矿 体赋 存于 三叠 纪晚 世日 干配 错群二组的外接触带中。矿体走向长度 230m,矿体厚度 1m ~ 3m,平均厚度 2m。矿体总体走向 65°~ 70°, 倾 向 335°~ 340°, 倾角 55°~ 65°, 矿体沿走向呈不规 则现象,局部厚度变化较大,其接触关系为捕虏体。矿体 有TC0101槽探控制。

      (2)Fe6 矿 体。矿 体 赋 存 于 三 叠 纪 晚 世 日 干 配 错 群 二 组 的 外 接 触 带 中。矿 体 走 向 长 度 645m,厚 度 3.9m ~ 11.22m, 平 均 厚 度 7.28m。矿 体 总 体 走 向 65°~ 70°, 倾向 335°~ 340°, 倾角 65°~ 70°, 矿 体沿走向呈不规则现象,局部厚度变化较大,其接触关系 为捕虏体。矿体有槽探TC0001、TC0301、钻孔 ZK0001、 ZK0002 控制。

      (3)Fe7 矿体。矿 体赋 存于 三叠 纪晚 世日 干配 错 群二组的外接触带中。矿体走向长度大于 655m,厚度 3.31m ~ 6.5m, 平均厚度4.60m。矿体西端总体走向 70°, 倾向 160°, 倾角 60°, 矿体沿走向呈不规则现象。矿体 有槽探TC0001、TC0301、钻孔 ZK0001、ZK0002 控制。

       (4)Fe8 矿体。矿体赋存于三叠纪晚世日干配错二 组群的层间破碎带中。矿体走向长度大于 380m,厚度 1m ~ 4m,平均厚度 3m。矿体总体走向 55°~ 80°, 倾 向 325°~ 350°, 倾角 60°~ 70°, 矿体沿走向呈不规 则现象,局部厚度变化较大。矿体有槽探TC0002、钻孔 ZK0003 控制。

       (5)Fe9 矿体。矿体赋存于三叠纪晚世日干配错二 组群的层间破碎带中。矿体走向长度大于 1210m,厚 度 1.03m ~ 1.97m, 平 均 厚 度 1.50m, 矿 体 总 体 走 向 65°~ 75°, 倾向 345°, 倾角 60°, 局部产状偏转,倾 向 155°, 倾角 70°, 矿体沿走向呈不规则现象,局部厚 度变化较大。矿体有槽探TC0002、TC0901、钻孔 ZK0003 控制。

       (6)Fe10 矿体。矿体赋存于三叠纪晚世日干配错 二组群的外接触带中,走向长度大于 400m,矿体厚度 1.49m ~ 5.56m, 平均厚度 3.66m。矿体总体走向 60°, 倾 向 150°, 倾角 60°, 矿体沿走向呈不规则现象,局部厚 度变化较大。本矿体有TC0901槽探控制。

       (7)Fe11矿体。矿体赋存于三叠纪晚世日干配错群层 间破碎带中。矿体走向长度 220m, 厚度 1.45m ~ 3.76m, 平均厚度2.44m。矿体总体走向 10°, 倾向280°~ 285°,  倾角 70°~ 75°, 矿体沿走向呈不规则现象,局部厚度 变化较大,其接触关系为侵入接触。本矿体有TC3401、 TC3601、ZK3401、ZK3601 控制。

       2.2  矿石质量及类型

       铁矿石结构以它形—半自形粒状变晶结构为主,少量为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其次为 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 次为赤铁矿、褐铁矿, 局部见晚期的黄铁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 绿泥石、绿帘石、石榴石等。地表局部氧化矿石中,磁铁 矿多转变为赤铁矿、褐铁矿 ;黄铁矿多氧化形成褐铁矿。

       全区矿石化学基本分析全铁(TFe)品位 一 般为 20.59% ~ 66%, 平均为 44.17% ;磁性铁(mFe) 品位一般 为 10.3% ~ 62%, 平均为28.63%。

       矿体沿走向方向和倾向方向的全铁、磁性铁品位起伏 不大。主要矿体沿走向方向变化系数为 1.47% ~ 22.12%。 全区全铁(TFe)品位走向上一般在 20.35 ~ 66 之间作 跳跃式变化,全区参加资源量估算的全铁(TFe)品位 变化系数为 34.47%。由于氧化程度的差异,不同矿体磁 性铁沿走向上变化系数差别较大,6、13、15 铁矿体变 化 系 数 为 3.87% ~ 38.99%, 14 铁 矿 体 和 1 号 锑 铁 矿 体 变化 系数 为 59.43% ~ 93.35%, 6、13、15 铁矿体变化 系 数为 133.56% ~ 136.83%, 全 区磁性铁沿走 向上 品位在 0.05% ~ 57.09% 之间作跳跃式变化, 全区 mFe 变化系数 为 65.56%。

       矿石大多数为致密块状,总体受氧化程度较低。主 要有三种类型 :磁铁矿矿石、赤铁磁铁矿矿石和褐铁矿 矿石。

       矿体围岩种类较少, 主要有大理岩、斑状二长花岗岩、 花岗斑岩和少量矽卡岩等,块状矿石底板以花岗岩、花岗 斑岩为多,顶板大理岩和矽卡岩为多,少量顶底板均为花 岗岩。角砾状矿石顶底板多均为大理岩或矽卡岩。矿体中 夹石主要有矽卡岩和花岗斑岩。

       2.3  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及成因类型

       2.3.1  主要控矿因素

       区内三叠纪晚世日干配错群是磁铁矿床形成的基础 地层依据, 区内矿体均分布该地层中或其与中岩浆岩的侵 入接触界面上。通过分析研究,该地层中的方解石大理岩 化学性质较活跃,而岩石的物理性质比较脆弱,尤其是硅 化后更容易碎裂,导致岩浆的渗透性变强。通过与上下地 层的结合,分别是大理岩化灰岩和矽卡岩,物理性质完全 不一样。为了便于含矿溶液的不断融合和流通,从而产生 交代热液作用, 导致形成的矿体厚度较大, 品位较高。

       区内的岩浆岩的接触界面由于裂隙较多,破碎面较 大,很容易导致含矿液体的渗入,含矿液体通过各种渠道 不断对岩层的方解石、石英、大理石等进行物质交换,从 而形成矿体。特别是岩浆岩与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和岩化板岩之间的不断剥离和融合, 加上两者之间的破碎带和 构造裂隙较发育等情况, 为含矿溶液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 空间。

       区内中细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在侵入过程中冷凝 分异的矿液是产生磁铁矿体的先决条件。12-15 矿体因为 直接与花岗斑岩岩体接触,导致形成磁铁矿体。从岩体与 矿体及围岩的接触关系分析来看, 木乃嘎矿区花岗岩的侵 入对矿床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

\
 
       2.3.2  矿床成因类型

       木乃嘎铁矿具以下明显矿化特征。

       (1)矿体主要分布在中酸性花岗岩侵入体与大理岩的 内外接触带上,矿床形成明显地受地层岩性、岩浆热液、 围岩、构造及热液作用强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矿 床产状和形态的不同性。

       (2)成矿过程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性,是典型的矽 卡岩矿物组合。

       (3)矿体与大理岩、矽卡岩的接触带作用十分强烈。

       综上所述,初步认为该矿床的成因应属热液充填式矽 卡岩型矿床。

       2.3.3  资源量估算

       通过估算,木乃嘎磁铁矿区的共探获铁矿石 333+334 资源量 592.95 万吨, 其中 333 资源量 55.82 万吨。

       3  找矿标志

       通过分析该矿床特征和成因,总结出该类型矿床的主 要找矿标志有。

       (1)在二长花岗岩或花岗斑岩类侵入体中有的矽卡岩 型矿体存在时,一定要注意在深部或者附近可能有较大 的矿体产出,要在合适的位置布置山地工程,通过工程验 证,要特别注意进一步寻找深部的主矿体。

       (2)碳酸盐岩的大理岩化、矽卡岩化是寻找铁矿床的 重要标志。

       (3)正负相伴的强磁异常是寻找铁矿床的重要间接标 志。

       建议在矿区的北部和西部开展系统 1:10000 大比例尺 地质测量,查明北部铁矿体的分布、形态及规模,了解矿 体深部延伸情况。对南部新发现矿体进行系统的工程揭 露。开展 1:10000 岩石剖面测量,大致查明区内化探异常 的原因, 力争Au、Pb 找矿上取得突破。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769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