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理工论文 > 正文

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14:56: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从综合地质结构角度来看,全国各地区的矿床都表 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其中, 地层内部的演化活动频 繁, 热液活动也较为显著, 这不可避免地对岩石矿体产生侵蚀作用。因此,这种矿床具有广阔的开采前景和应用价值。针对安徽 铜陵焦冲金硫矿床的开采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建设项目,需要相关勘查团队和研究单位对其进行科学化和全面化规划处理, 以合理开采各类自然资源。本文将以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为例, 重点分析该区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 以供参考。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

  从整体视角来看,不同地区的矿床所处的地质环境都具有 复杂性相关特征。如果要从根本上进一步开展矿产挖掘并成功 完成找矿工作,相关研究机构和勘查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全 面了解矿区分布特征,进而全面认识矿床地质特点和成矿规律, 这是进行矿体深入挖掘与分析应用的关键参考依据。

  1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述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早在 2013 年,我国的黄金消 费量已经突破了一千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黄金消费国, 超过了印 度地区。此外,中国的黄金产量也在同一年高达 428.16 吨,连续 七年位列世界第一。专业人士预测,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我国 的黄金消费量还将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从整体视角来看, 黄金 具有资源性和货币性两种性质。一方面, 黄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 展所必需的重要金融流通物质 ; 另一方面,黄金也是广大人民群 众美化、升华日常生活的佩戴必备品。因此,国内外对黄金的需 求量呈日益增长的趋势。

  随着国内黄金市场的大规模开放,成品黄金的价格一路上 涨,甚至可达到每克 400 元的高价,这也让黄金产业获得了更多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 由于黄金工业用途的拓展和黄金 饰品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各地区将开发利用黄金矿业的风险问 题降至最低。黄金资源是安徽省的优势矿种之一, 硫铅锌等矿产 也是国家政府部门大力鼓励开发的重要物质, 目前,主要集中在 铜陵、庐枞等地。政府部门制定了积极开发和利用金矿的政策方 针。在黄金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大背景下, 人们对黄金的需求 量不断提升, 而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从而导致供 需缺口日益加剧。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市场供求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元汇 率逐步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和国内的黄金价格出现了不同 幅度的上涨, 尽管黄金的供需矛盾得到了全面缓解和解决, 但由 于我国黄金消费量的日益上涨和供给量不足等问题干扰,后续 的发展进程中,黄金价格可能会升至每克 300 元以上。目前,国 家已将金、铅、锌列为重点矿产,加强勘探和开发,充分开发利 用现有的小型金、铅、锌矿资源具有现实经济意义。专业人士猜 测,在我国基础建设日益繁荣的发展背景下, 国际新兴市场规模 也会扩大, 黄金资源的消耗量逐渐提高, 价格优势也会凸显在大 众的视野当中。因此, 开发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具有不可忽视 的价值和意义。

\

 
  2 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勘探部位的表层岩层主要是下 统塔山组和三叠系南陵湖组。此外,通过深度钻孔,还揭示出了 下统小凉亭组、龙潭组和二叠系的孤峰组。

  该地区存在四种不同的地层。首先是泥盆系的上统五通组 (D3w),总厚度约为 100 米,钻孔揭露仅其上部,由灰白色薄至 中厚层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粉砂岩构成。

  其次是石炭系的中上统黄龙船山组(C2+3),总厚度在 46 ~ 68米之间。底部为灰白色巨厚层的白云岩, 中部为灰白色、 浅灰色厚至巨厚层的石灰岩,上部为浅灰至淡灰色的中至巨厚 层的石灰岩和深灰色球状灰岩。经过变质后为大理岩、白云质 大理岩。在该地层内,2号至 5号、8号、12号至 14号存在零星的 硫、金硫锌矿体, 赋存于层间裂隙中。

  第三种地层为二叠系,上部主要由硅质层和硅质层组成,以 灰至深灰黑色中厚至厚的火山灰质灰岩为主。中间夹杂着灰黑 色的碳泥质灰岩和二重硅质层。经过变质后为大理岩、含燧石结 核大理岩和大理岩化灰岩。在该地层内,从上至下20 ~ 30 米为 一种含硅质的上、下硅质,厚度约为 5 ~ 8 米,是该矿床 I、1 号 副矿的赋矿位置。该层上部或接近二叠系下统孤峰组的底部为 Ⅲ号次要矿体、Ⅲ 3 号零星矿体的赋存位置。此外,主矿体往下 及其与闪长玢岩上下接触带附近为Ⅴ号次要矿体及Ⅳ 1、Ⅳ 2、 Ⅵ、Ⅶ、Ⅷ、9、15 号零星矿体赋存部位。该地层的厚度约为176 ~ 196 米,其中臭灰石段以中、厚至大的灰黑灰色的臭灰岩 带和含油的灰岩型为主,经过变质后为大理岩。在该地层内,还 存在 1 号和 6 号零星矿体,赋存于层间裂隙中。底部局部可见一 层厚为 7 厘米至 16 厘米的灰黑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厚度约为 48 ~ 58 米。

  最后一种地层为三叠系的中统南陵湖组,在矿区的东侧和 西侧都有完全露出。下部为青灰色叶片, 中部为淡灰色薄层和中 厚层的灰岩, 夹杂部分黄褐色钙质页岩, 底部体现为黄灰色瘤状 灰岩, 经过变质后会转化为灰白色的大理岩。

  2.2 岩浆岩

  就整体而言,铜陵焦冲金硫矿区域的各部分岩浆岩在发 育方面表现较为出色。侵入岩主要包括闪长玢岩、辉石闪长岩 等,通过一系列的钻孔作业,人们还发现了许多煌斑岩脉和辉 绿岩等。

  2.2.1 侵入岩

  北榜山脉附近常见辉石闪长岩,其侵入与背斜轴线持续发 育。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不规则基础,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由 于断层影响,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 0.05平方千米。此类岩石倾斜 角度约为 75度,活动方向通常为南、西等方向。深部构造常呈树 枝形态穿过地层构造,被称为“深部”等。这些石头为灰色或青 色,具体含量在 71% ~ 75% 之间。正长石含量相对较少,而辉 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分别占比 15%、1% 和 7%。此外,闪长玢岩 分布于北傍山以北,沿南东方向贯穿。其主要成分为中长石类, 含量至少达到 65%。成为板柱形态,具有单一的双晶和环形结 构。颗粒大小约在 0.3mm × 0.2mm ~ 1.2mm × 1.7mm。部分地 区受到蚀变作用和干扰后, 会逐步转化为方解石云母, 但晶体形 状仍旧保持不变。角闪石常呈柱状晶体,横切面表现为六边形。 在受到外部作用的影响下,部分区域会被方解石和绿泥石所代 替,含量通常在 5% ~ 12%之间。

  2.2.2 脉岩

  该地区含有较为丰富的脉岩资源,其主要成分为辉绿岩、辉 绿玢岩以及煌斑岩, 这些岩石是在成矿期后贯入形成的。辉绿岩 多呈脉状产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无价值的废石, 另一种是空隙中的方解石, 还有一种是灰绿色的。辉绿岩的基本 特征是其结构为条状、不规则,并夹杂着少量的精细化、普通的 普通辉石和磁性矿物。这些元素一起形成了典型的辉绿岩。综 合来看,该地区的脉岩主要成分包括普通辉石、拉长石、闪石以 及黑云母石。

  2.3 构造

  2.3.1 褶皱

  矿区的褶皱结构主要表现为大通—顺安复向斜,包括陶家 山向斜、青山背斜和朱村向斜。青山背斜总长度为22.5千米,宽度为 8 千米,呈短轴不对称形状,轴线沿线方向一般为 40°左 右,在狮子山范围内为 30°左右,南西和北东两端略带偏转,主 要控制在 40°和230°左右。轴面南西段向北西方向倾斜,轴部 底层结构通常由塔山组和小凉亭组组成,两侧由分水岭组和龙 头山组等构成。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背斜周边的褶曲规模 相对较小,一般不超过2000 米左右,外形特征与大背斜存在或 多或少的相似之处。相关调查显示, 小褶曲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演 化为次级小规模褶曲,而塔山组的条带状灰岩则是该地区矿物 质的显著代表。

  2.3.2 断裂

  安徽铜陵焦冲金矿硫化矿通过三个或更多阶段的断裂构造 形成, 这些构造包括早期的层间破碎构造、中期的断裂构造以及 后期的移动断裂。初始阶段,青山背斜在地层滑动断裂的初期, 经常发生层状滑动, 这种滑动发展在坚硬的岩体上, 会导致层间 断裂,并形成矿床。该地区总体呈北 48°、偏东南方向,总体倾 角与岩层基本一致。岩层主要为栖霞上硅质岩。中期断裂构造 通常发育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裂隙构造 :北东或北西。在此情况 下,北东裂隙较为普遍和广泛, 其可以为岩浆岩充填灌入带来一 定的条件, 该结构主要分布在青山背斜的核心位置。后期的平动 断裂通常出现在矿区南部的反断层上,其长约 1.8 千米,方向约 为 320°至 140°。断裂左右两侧存在明显的层间位移,位移范 围大约在 65 米左右。断裂的内侧表现为具有强烈粘附力且与围 岩性质完全相同的角砾岩, 呈现为棱角状态。此断裂构造属于燕 山晚期产物, 并不会对该矿体造成负面影响。

  2.4 变质作用

  2.4.1 热变质作用及产物

  安徽铜陵焦冲金矿中,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对金矿进行了 变质处理。同时,由于闪长玢岩岩体的侵入,深部结构也受到了 影响,从而导致围岩的整体结构在后续发展进程中被外部热变 质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此外, 地表岩体结构上的碳酸盐岩石可 能经历长时间的岩化过程, 常常表现为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等。

  2.4.2 交代变质作用及产物

  因为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的浸入作用,周围的岩石形成了 广泛的蚀变和变质。从岩石到围岩分带十分显著, 外观上可以看 到闪长岩在外力影响下转变成硅卡岩,再经历一系列演化过程, 最终变成石英夹角岩或大理岩 ;在深层,闪长岩逐渐向硅卡岩 转变,最终形成了石英 - 岩化大理岩和大理岩。硅卡岩的大小和 形态各不相同。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般情况下,决定矿床形成的因素通常包括构造、岩浆活动 和地层等。其中地层对于矿床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作用主要在于提供稳定的成矿物质来源。而矿体形成的必备条件则是存 在断层构造。岩浆的充填往往会利用断层构造的断裂和移位等 功能作用, 形成大规模的矿体。

  3.1 成因

  3.1.1 围岩条件

  栖霞组是二叠系地层中的一种,在其下部含有硅质灰岩、石 灰岩和硅质岩。这些岩石中含有一种比较活跃的碳酸盐, 同时也 存在惰性较大的硅质屏蔽层。此外, 这些多样化的岩石具有力学 性质差异性特点,通常在高强度构造作用力下会发生裂隙问题, 这为热液进一步充填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保障。

  3.1.2 构造条件

  因为褶曲结构的影响,岩层的边缘常常出现滑脱性断裂和 分层断裂。此外,过量的岩浆侵入还会引起接触带的结构问题, 从而导致二次断裂。在这种作用下,栖霞组上部的硅质岩石(如 硬质花岗岩) 也会发生断裂。由于拖曳力的作用,下段的碳酸盐 岩也会断裂。因此, 栖霞组上部硅质地层周围的断裂构造为岩浆 过量聚集提供了许多的空间环境。

  3.1.3 岩浆岩条件

  在安徽铜陵焦冲金矿 - 硫磺矿床的岩浆岩发展过程中,闪长 玢岩常会逐渐向南侧接近核区,而辉石闪长岩则在背斜西侧和 其他地方逐渐进入到近核部,不同方向的岩体将形成差异化的构造,其中涉及到岩浆岩的骨架和结构。此外,围岩蚀变和矿化 作用通常伴随着岩浆作用一同出现, 并与之密切相关。岩浆岩还能够为矿床和热源的产生提供更加复杂的物理环境,生成磁黄 铁矿和黄铁矿也是在这种复杂矿化学环境中逐步完成的。

  3.2 矿化富集规律

  矿物富集是由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屏蔽层和接触 区的热液中包含了大量元素时,这些元素就会在靠近岩石的地 方富集。在靠近岩石的区域,富集的主要元素为铅、锌和硫 ;而在稍远离岩石的地方,则以金、锌和硫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 石英 - 菱铁矿物阶段的有益成分继续富集并堆积,从而形成了一 定规模的金硫多金属矿床。总体而言, 该矿区的成因为中低温热 液的填充 - 交代型沉积, 以填充和交代作用为主要特征。

  3.3 成矿规律

  矿体形成岩石构造受到外部岩体作用力的影响,其基本形 态及侵入岩石接触层面的形状应协调一致。通常情况下,矿物质源于母岩体,其成矿方式包括两种类型。首先,在石背岩体中 Mo、Fe 和 Sn 等矿物质含量较高,这是矿体成矿的关键来源。另 一方面, 在矿物质侵入体受到炽热液体影响后, 其会与周边的岩 体产生双交代作用,矿石也会逐步凸显为交代残余类型的岩体结构, 并在时间的流逝下形成相应的矿化结构。

  对矿床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分析围岩蚀变特征可识别碱交 代作用与透辉石岩石矿之间的关联性。在矿石岩体接触带中, 花 岗石发生钠化反应后出现褪色问题,斜长石也逐步被钠长石所 交代。侵蚀质变阶段中通常含有钠、钾、铁、镁等矿物质,这些 矿物质会在长时间的发展时期内不断析出,在与岩体接触构造 位置不断聚集的情况下形成大规模矿床。

  安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的侵入构造体系呈现同化混染作用, 矿体大多数存在于接触带矽卡岩和角岩等区域,其最终形态受 到岩石侵入效果的影响与干扰。在接触水分较高的岩浆侵入岩 体结构阶段或地下热水层多样化交合问题期间,岩体结构中所具有的空洞、缝隙等最终成为热液高强度活动的最佳场所。

  一般情况下,矿体中包含着众多金属元素岩石。在出现入侵现象后,其会逐步形成穹隆构造,进而在矿石岩体结构的制高点、周边结构中产生一系列扩张性裂缝问题, 不同类型的金属元 素也会在此情况下剥落于原本的岩浆结构,含矿物质的矿液继续维持稳定贯入的基本状态,在考虑各类成矿温度的前提条件 下,逐步形成多元化、丰富性的金属矿床。

\

 
  4 结论

  总的来说,安徽地区在矿山地质开采工程方面具有独特的 优势。该地区矿物含量高,且易于开采,这对于矿山下一阶段的 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矿床的开发不仅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运输、电力、维修、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 增加了地方财政税收并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稳 定和地方经济振兴都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因此, 进一步分析安 徽铜陵焦冲金硫矿床地质特征,可以为中国采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ligonglunwen/606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