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应用情况,以职业教育为背景,以华为ICT学院课程为例,从课岗融合、一课双证的课程设置出发,基于项目化、结构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论述如何通过优质课程资源促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开发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actice based on the"online+offline"hybrid teaching mode——takes the Huawei ICT College course as an example
Liao Zhiyuan,Qin Zhihua,Yao Shangkai
(School of Traff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Guangxi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ning Guangxi,53002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l at home and abroad.Tak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background,taking the course of Huawei ICT Academy as an example,star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course-job integration and one-course dual-certificate,based on project-based,structured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complementary and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online teaching and offline teaching through high-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s,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blended teaching mode;curriculum development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与课堂参与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互联网+教育”“教育4.0”要求学校以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变革。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将线上、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契合时代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混合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是在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理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但研究者逐步认识到用E-Learning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教学效果和投资回报率会大打折扣。于是,学者开始对这种纯技术环境进行反思。关于Blended Learning的探讨逐渐增多,混合式学习成为教育技术界和培训界的研究热点之一。Marc J.Rosenberg博士提出了一个整体学习与绩效的构架,并将混合式教学列为知识传播产业中最重要的四大趋势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寻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有关数据显示,韩国国立与私立大学混合式学习的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
2003年,何克抗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第七届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他认为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内以非学历为主的培训机构最近几年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情况逐渐增多,如北京新财富英语培训学校、华尔街英语、北大商学网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IT培训机构均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线上的网络学习和线下的传统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学习效果。
二、基于课岗融合、一课双证的课程标准开发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教20条)提到,要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必须在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让他们积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规范化[1]。
以华为ICT学院课程开发为例,华为在国内挑选了许多高质量办学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了华为ICT学院,旨在培养ICT领域的综合素质技能型人才,以解决人才市场供需不均衡的问题。依托华为ICT学院,对接华为售前工程师、售后工程师等职业岗位标准,引入华为全球职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与认证标准,校企双方就专业、课程、师资、人培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制订了基于课岗融合、一课双证的课程标准,以保证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的一致性,帮助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对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项目化、结构化的课程教学资源设计开发
(一)课程教学资源定位
对课程资源的重新定位、加深认识与合理开发利用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指导高校有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工作的前提条件。改变传统的学科式、教本式教学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本质,强调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优秀的课程资源应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摒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的传统观念。职业教育应定位“能学、辅教”,服务于综合素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学”是指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通过课程资源开展系统化学习。此外,课程资源的深度、广度、难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辅教”是指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选择、组织和运用课程资源库开展教学和培训。课程资源库应辅助教师实现教学和培训目标,包括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等[2]。
(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思路
首先,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项目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其中,“项目化设计”指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前提是对课程建设进行立项,结合专业特点和所选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定位与课程标准进行梳理,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课程进行整体开发设计,形成整体、系统的顶层设计。“结构化课程”是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重点。标准化、结构化的课程知识树、技能树要满足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要求,同时展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满足网络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颗粒化资源”指课程资源的最小单元必须是独立的知识点或完整的表现素材,单体结构完整、类型属性标注全面,以方便教师与学习者进行资源检索、学习和组课[3]。
其次,课程资源应包含素材、积件、模块等不同层次。由最基础、颗粒化的资源单体关联组成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的一个个积件,由众多积件以工作任务、技能训练项目等为单位组合成教学模块,这些模块通过教师的灵活安排可搭建为个性化的课程。因此,课程的素材、积件、模块在数量和类型上需超出标准化课程包含的内容,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最后,课程资源开发应借鉴“互联网+教育”的指导思想,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利用“智慧职教”“职教云”“慕课”等广泛应用的B/S(浏览器/服务器)与Android/IOS平台移动APP架构模式的线上教学平台,根据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情境等需求,通过开发标准化、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模块内容,以微课、视频、动画、项目案例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及高交互性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地学习兴趣。同时,课程资源开发应利用线上教学平台辅助线下课堂教学,完成线上、线下的设定网络教学情境,明确教学资源获取和呈现方式、具体化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及学习跟踪评价内容,为师生提供“双线”教学的交互平台。该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自学、复习、知识拓展、任务提交;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签到、教学互动、教学任务布置、教学反馈信息获取,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层次化的学习需求,利用有限的课时达成无限的教学目的[4]。
(三)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内容
如前文所述,课程资源单体结构要完整,类型属性标注要全面,如此教学者与学习者才能有针对性地快速检索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可分为“课程教学文件”“基本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内容包括专业介绍、教学文件、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作业及测评系统、习题库、试题库、企业案例、双师团队、就业与岗位、产品及文化展示、就业创业平台、企业网站链接及导学助学系统等。
以华为ICT网院课程为例,其具体资源内容如表1所示。其中,课程教学文件包含对接国家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职业岗位标准、技术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开发编制的课程标准,为师生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设立目标标准。基本教学资源包含专业教学标准规定内容,覆盖课程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颗粒化程度较高,表现形式恰当,能够支撑标准化课程的资源。拓展教学资源一般除指基本资源之外,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和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的特色性、前瞻性资源。例如,遵循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开发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认证、职业技能竞赛培训资源,服务于全体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培训资源的建设能够鼓励学习者开展1+X证书认证学习,使其获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及。
四、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打破传统被动式教学模式的局限,实现“教师-知识的搬运工、学生-知识的接收者”向“教师-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思考由“学生需要什么”向“能教给学生什么”转变。在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组织设计、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同时,教师可对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及体会进行总结并分享,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OL].(2019-02-13).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9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A/OL].(2019-04-29).
[3]石兰萍,成丙炎.高职课程资源开发:内涵、原则与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
[4]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suanjilunwen/4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