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阐释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等概念,分析现阶段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以福建仙游县光埔村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包括政策实施、资金结构、资金投入模式等,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发挥政府导向作用、调整财政供给结构、健全资金支付机制、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创新投资融资路径、转变产业经营方式。通过研究旨在发挥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成效,促进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振兴战略
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空间,党十*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发展在民生、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思路。该战略的提出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逐步调整社会发展结构,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缓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路径之一。
(二)产业发展
所谓产业发展是指产业推进与进化的过程。根据我国产业划分情况,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等企业数量、相关产品供给以及服务质量变化等都是农业产业重要内容。文章重点探讨福建仙游光埔村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思路。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为提供支持,在政策方面形成了两种支持模式,一是支出政策,主要通过农业方面的补贴、补助、投资等方式,为各地区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1];二是税收政策。自2004年以来,针对特定区域实行社会减免、清税、退税等政策,如遭遇灾害地区的农民可享受灾害减免政策。为缓解农民经济压力,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积极引入外资,促进农业发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在多方面有所调整,如财政政策支持的目标,由单一供给、提供等转变为价格支持、农业投入等多方面。财政政策实施环节由过去的某一环节延伸至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等各环节,覆盖农业产业生产和发展全过程,确保财政政策全方位地保障产业全过程,财政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榜头镇光埔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是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光埔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
(一)福建仙游县光埔村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策略
1.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分析
(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农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搭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振兴之路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福建省政府、农业部门在产业发展中发挥财政职能,为各地农业发展提供财政补贴。光埔村为减少耕地荒,紧密结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国家统筹安排,突出基本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收入,在当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稳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根据农业种植类型,撂荒复种情况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复耕者可向地方政府提出补贴申请,经过农村局审核批复等流程,即可获得相应的补贴。光埔村已有30多户村民流转荒地和杂地,每年每户增收租金达到2万元以上。
(2)制定“一揽子”扶持政策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光埔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另一亮点,财政投入辅助搭建农业生态环境体系,盘活闲置农业用地,完善土地利用和分配体系,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利用。为优化光埔村农村居住环境,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27万元建设“三格化”粪池,净化环境卫生,减少环境污染。启动硬化村道工程,投入120万元改善村道环境,投入6万元实施路灯亮化改造。同时,村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财政斥资100万元为光埔村建设文化休闲广场、书屋书吧等设施,优化村内文化与休闲环境。
(3)财政支持管理制度由“片面”到“全面”
光埔村严格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做好2022年财政资金直达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制度,设立资金台账,做好台账资金管理,加大资金监控力度,保证扶持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于农业发展全过程。另外,注重财政支持效果评估也是光埔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另一亮点,严格落实该地区年度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加大评价资金的投入,制定“点面”结合的评估制度,完善各项评估体系和指标,全面验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成效。
2.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结构分析
(1)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为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光埔村积极引进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专家张生才,与永春天马柑桔场达成合作战略,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助农发展之路,村内多方筹资75万元建立4.6公顷芦柑,2公顷橘柚等产业基地。财政支持互联网推广,搭建信息平台,完善互联网信息系统,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如将现代农业技术运用于芦柑示范基地培育项目中。
(2)加大重点产业扶持力度
在财政大力支持下,光埔村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围绕特色农业,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作坊—包装加工—简易营销”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搭建不仅突出了光埔村农业特色,而且将农业产业的各模块予以融合,搭建了农业产业发展一条龙。另外,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支持,重点在农业基地建设、采购、物流、营销等环节提供扶持,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朝着龙头企业方向发展。
3.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模式分析
(1)形成多元投资模式
为了促进光埔村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政府财政大力支持下,积极吸引地方企业、商人等,形成多元特色的投资模式。积极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建设,推出农户参股模式,政府与农户共同分担风险,稳定农民基本收入。同时,推出合作投资模式,如成立光林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传统农户一方力量调整为集体经济,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共同合作的模式,帮助村民就业,提高农户收入,形成乡村振兴背景下光埔村特别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2)财政支持方式从“单一”到“多元”
地方财政部门加大与社会资本合作,推行重点项目、核心项目合作机制,光埔村通过PPP项目联合多方力量,借助专门项目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和资本,凝聚力量形成多元支持模式。
(3)财政支持资金由“输血式”到“造血式”
光埔村财政支持资金注重“造血式”模式转型,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光埔村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做好做大“光埔线面”品牌,建立芦柑、橘柚、西梅等多个产业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发展,引导社会资源流入光埔村。二是调整农民单一收入结构,为光埔村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转变农民收入低、基础差、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弱点,提高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二)福建仙游县光埔村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实现特色产业优化发展
借助地方传统手工线面的特色产业发展经验,在财政支持下,将特色产业优势扩大,搭建“光埔线面”品牌,品牌发展每年为当地增加36万元收益,财政支持从“输血”朝着“造血”的方向发展。搭建了农业合作战略模式、运行模式以及合作社运行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农业园区,同时,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各环节,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基地。
2.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光埔村在乡村振兴政策和财政支持下,将该地区“三农”问题予以集中解决,避免农民财产受损。加大地方政府、合作社以及农户多方合作,农家作坊和农民合作社数量有所增加,普通村民与困难户纷纷参与分红、入股,既为广大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农民财产利益。
3.激发农村内生动力
通过对光埔村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举措的分析,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农民参与农业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转变农民身份,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或参股的方式,转变传统单一农民的身份。农民转变过去被动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状态,以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经营模式的转变。合作社运行模式、产业机构合作模式等的调整,使得当地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三是联结机制的转变。随着光埔村产业基地农业合作社、合作机制等运作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参与到农村建设之中。四是投资方式的转变。传统光埔村农业项目的“大锅饭”现象已不再存在,现阶段针对村干部队伍实行积分星级评定评奖制度,农业发展项目设立需求台账,制定等级化评价机制,激发了基层干部参与农业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及财政部门提供的政策引导、方向指引、管理模式等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光埔村农业产业发展举措分析得知,政府及地方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导向和牵头作用,根据该区域农业产业现状,提供政策指导并配套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应引导财政部门做好分层、分级、分类管理,有重点地投入资金,做好资金的投入和效果评估,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支持作用。
(二)调整财政供给结构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而且还需完善的保障机制。因财政资金使用的有限性,财政支持应突出导向性作用,根据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提供资金。做好财政供给需求表,资金投入有所倾斜,可以通过先建后补、先建代补等方式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提供辅助与指导。
(三)健全资金支付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项长期工作,农业产业发展如果缺少稳定资金供给,有可能出现停滞不前或工作滞后等现象。因此,产业发展离不开持续性资金的投入,而支付机制将较大程度影响资金使用。因此,还需搭建资金长效支付体系,积极调动各部门力量,通过农业产业工作的情况和评估效果反馈,将资金投入与产出相结合,有效分配资金,使得资金利用得以最大化。
(四)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光埔村农业产业发展过程非常重视项目绩效评估,财政资金投入效果通过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检验。根据评估结果判断资金分配情况以及为后期资金有效分配提供依据。通过有效评估能够保证资金有效投入,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另外,应对资金投入的重点、亮点性项目加大评估和检测力度,评估体系突出重点,确定特色产业在财政支持下创收、增收。
(五)创新投资融资路径
通过对光埔村农业发展现状以及财政支持情况的分析得知,提高财政杠杆作用的基本路径在于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模式需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方向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吸引地方、企业、机构等力量,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力量,丰富产业的融资、投资模式,保证资金投入循环高效,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农业发展。还应调动农民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
(六)转变产业经营方式
光埔村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在于:一是转变经营方式,如规模流转用地,通过“三变”改革等方式,过去大片荒地再次被利用和使用,加快土地流转,放大规模效应。二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农业项目相结合,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支持力,需要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带动产业发展。三是结合农业产业特点,灵活调整产业运行模式,转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运作形式,创新经营方式。
五、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通过总结光埔村农业产业发展经验不难得出,在财政支持之下,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调整财政的供给结构,健全资金支付机制,配套绩效评估体系,结合农业产业的特点和特色,创新投资融资路径,全面带动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张克俊,虞洪,等.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与政策建议[J].当代县域经济,2018(2):12-17.
[2]魏薇.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20(4):6-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8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