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的文献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26 17:20: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文章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促进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良性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加强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资产结构,负债结构
 
  引言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事关经济兴衰和国家安危,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银行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机构,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资金融资渠道,促进经济的流动和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经济学领域一个持久且前沿的问题,更是发展中国家改革的至关重要的话题。在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向金融科技过渡。商业银行是间接融资的重要中介机构,更是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飞速发展保驾护航的关键。流动性创造是银行的重要功能之一。适当的流动性创造水平不仅可以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还可以以银行为中介,促进不同市场主体间的交易,维护市场稳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经济实体,与金融科技的融合日益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的影响,通过总结相关理论和文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相关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在二手车交易场景中提出的信息非对称论。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金融市场上,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面对大量借款人时,往往难以有效区分每个借款人的具体信用状况。为了防范潜在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一种较为保守的策略,即提高整体的贷款利率或收紧贷款条件。然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首先,提高贷款利率或收紧贷款条件可能导致优质的借款人被挤出市场。其次,收紧的贷款条件还可能促使借款人倾向于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此外,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最终可能引发信用市场的失灵。
 
  商业银行运用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率,降低投放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的非流动性资产。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将无法评估信誉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联系,为加大商业银行的客群奠定基础,增加商业银行的未来非流动性资产。

\
 
  (二)长尾理论
 
  长尾效应,也被称为“二八定律”,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最初由《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效应描述的是在商业和市场中,尽管一小部分产品或服务占据了大部分的销售额和利润,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不太受欢迎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累积销售量也能达到相当程度的市场占有率。这种现象在数字化时代更加明显,因为网络的出现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短,市场逐渐向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长尾效应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其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并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汇聚大量小众市场的力量,实现整体利润的增长。
 
  借助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研发出更多细分领域的个性化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这意味着不仅仅满足头部客户的大众需求,还能更精准地服务长尾中的特殊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实现更全面的流动性覆盖。金融科技提供了数字化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商业银行可以更广泛地连接头部热门产品和长尾冷门产品。数字平台的智能化推荐和定制服务机制有助于将长尾产品有效地引入市场,促使更多资金参与流动性创造。商业银行不断发展金融科技,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整体流动性创造水平。
 
  (三)市场挤出理论
 
  市场挤出理论,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提出。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当某一外部力量(如政策变动、外资进入等)介入市场时,可能会导致原有市场参与者(如国内企业)受到排挤,进而影响到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效率。而原有市场参与者为应对外部力量,会做出一系列抵御行为,通过一切力量来减小外部竞争对自身的影响。市场挤出理论主要关注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引入如何对传统行业产生替代和竞争,从而挤出传统业务,进而对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双重影响。这一理论同样能应用到金融市场中。
 
  在负债端,金融科技公司借助金融科技创新服务,增加渠道,以此引入资金,挤出传统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市场的份额,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企业的压力下,力争改变竞争格局。在资产端,金融科技公司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进而成功吸引了大量客户。在这些客户中,年轻人群体对金融科技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其竞争,投入资金发展金融科技,降低客户和业务的流失,削弱“挤出”效应。
 
  (四)技术溢出理论
 
  在外国直接投资的视角下,技术溢出效应有三个渠道,即员工流动效应、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这些渠道共同作用,使得跨国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得以在东道国传播和应用,进而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首先,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压力有助于推动国内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改进管理模式、降低成本,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此外,跨国公司增加了东道国市场的竞争程度。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垄断的扭曲现象,还能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来提高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率。同时示范效应会使当地企业借鉴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策略,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金融科技公司倒逼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不断吸收金融科技的溢出效应,以此推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资产端,商业银行通过开通上线渠道,实现移动终端服务;通过利用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进行精准营销,实现快速获客能力和活客能力,增加商业银行贷款等非流动资产,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在负债端,金融科技开发智能投顾等新型的客户需求,对个人和机构客户实行差异化运营模式,吸引资金流入,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
 
  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其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布局、业务运作以及风险控制体系等多个维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于这一背景,学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金融科技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这一重要议题。关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主要包括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以及非线性作用。
 
  (一)金融科技的促进作用
 
  大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科技能够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商业银行更精准地识别和筛选借款人,从而显著增强贷后风险的管理能力,并有效减少监督成本。通过强化贷前筛选和严格把控贷后风险,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意愿增强、规模增加,进而促进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提升[1]。Fuster等(2019)[2]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提升银行处理软信息的能力,加快贷款审批,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处理效率。并且如果银行能够更好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将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业务成本,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办事效率、节省时间,以此留住更多的潜在用户[3]。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会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结构,同时在金融科技公司的压力下,商业银行会积极主动地利用科技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而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来增加商业银行的非流动性资产和客户数量[4]。孟娜娜等(2020)[5]和Berger等(2020)[6]表明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来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满足小微客户的信贷需求,从而推动贷款等非流动性资产的不断增加,促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提高[7]。从长尾理论来看,依托金融科技,一方面为长尾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金融产品,帮助商业银行积累更多的资产来提升流动性创造水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应用金融科技,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还能够显著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这一举措改善了“长尾”人群的融资环境,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服务普惠金融主体[8]。金融科技基于数字技术的三大影响机制—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金融市场的“长尾”生态,推动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发展[9],增加商业银行长尾客户市场,增加商业银行存款,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而盛天翔等(2022)[10]从资产负债角度出发,认为金融科技总体来说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且对东部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作用更大。宋科等(2023)[11]指出商业银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李学峰等(2021)[12]、张骏等(2023)[13]和吴雨媚等(2023)[14]认为整体而言,金融科技能够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

\
 
  (二)金融科技的抑制作用
 
  少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金融科技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虽然金融科技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但其真实性却愈发难以核实,导致商业银行难以精准地把握借款人的真实意图。这使得商业银行倾向于采取谨慎的贷款策略,进而减少贷款发放。而作为非流动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贷款规模的缩减削弱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1]。郭品等(2019)[15]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加剧了存款市场的竞争,进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和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其结构趋于恶化。邱晗等(2018)[16]认为,金融科技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得资金在市场上的流动更加自由,从而使商业银行存款减少。金融科技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导致流动性负债中的存款规模减少,这一变化将削弱商业银行提供非流动性资产的能力,进而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宋科等(2023)[11]则指出,金融科技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这一影响表现在资产端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面影响上,而在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上则相对有限。
 
  (三)金融科技的非线性作用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金融科技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促进和抑制的线性关系。贺水金等(2022)[17]认为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这种影响呈现出一种“U”型趋势,即先经历市场挤出阶段,随后进入技术溢出阶段。具体来说,当数字金融发展指数达到197时,这一拐点出现,对应的时间点大致为2015年。这意味着短期内数字金融的冲击可能会恶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然而,从长期来看,数字金融的发展将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得出,一是近年来研究金融科技如何作用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这一主题的文献数量逐渐增多。然而,大部分文献主要研究流动性创造效率或者总体流动性创造。二是现有的研究往往仅从资产或负债的单一角度探究其影响,这种局限性使得我们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造成的综合性影响。三是相较于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影响,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且尚未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因此,我国学者应当在此领域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以此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二)建议
 
  首先,政府应通过加大对数字支付和清算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财政和税收激励、简化商业银行准入和监管审批程序,以及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支持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科技赋能传统商业银行,增强金融技术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次,不同的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布局应该实行差异化策略,各类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战略,以促进流动性创造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金融需求。国有行要侧重通过金融科技提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股份制银行可以通过与科技公司深度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高流动性创造效率。城商行要通过金融科技支持本地产业发展,提高本地企业的融资便利性。农商行则应该关注农村和小城市市场,通过金融科技提高小农户和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最后,政府和商业银行应该共同建设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与创新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提升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王丽梅,彭俞超.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功能[J].南开经济研究,2023(5):3-18.
 
  [2]FUSTER A,PLOSSER M,SCHNABL P,et al.The role of t e ch n ol o gy in m o r tg a g e l e n ding[J].Th e R ev 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9,32(5):1854-1899.
 
  [3]RAZA S A,HANIF N.Factors affecting internet banking adoption amo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stomers:A case of Pakist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Finance,2 013,7(1):82-96.
 
  [4]NAVARETTI G B,CAL ZOLARI G,MANSILLA-FERNANDEZ J M,et al.Fintech and banking:Friends or foes?[J/OL].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18.[2024-01-05].
 
  [5]孟娜娜,粟勤,雷海波.金融科技如何影响银行业竞争[J].财贸经济,2020,41(3):66-79.
 
  [6]BERGER A N,GUEDHAMI O,KIM H H,et al.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bank liquidity hoarding[J/OL].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 ediation,2020,49(10).[2024-01-06].
 
  [7]盛天翔,范从来.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的流动性创造效应[J].南京社会科学,20 20(12):19-25+42.
 
  [8]郭晔,未钟琴,方颖.金融科技布局、银行信贷风险与经营绩效来自商业银行与科技企业战略合作的证据[J].金融研究,2022(10):20-38.
 
  [9]李杏,高登云,尹敬东.数字金融是否改善了居民收入结构?基于“长尾”理论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 0 22(6):118-127+243.
 
  [10]盛天翔,邰小芳,周耿,等.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抑制还是促进[J].国际金融研究,2022(2):65-74.
 
  [11]宋科,李振,杨家文.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行为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J].金融研究,2023(2):60-77.
 
  [12]李学峰,杨盼盼.金融科技、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J].当代经济科学,2021,43(1):45-57.
 
  [13]张骏,郭娜,刘彦迪.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流动性创造与经营效率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23(11):90-109.
 
  [14]吴雨媚,田增瑞.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流动性创造的总体效应与结构影响[J].金融经济,2023(10):50-63.
 
  [15]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存款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9(8):58-76.
 
  [16]邱晗,黄益平,纪洋.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行为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8(11):17-29.
 
  [17]贺水金,胡灵.数字金融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U型关系基于中国173家商业银行的分析[J].财经论丛,2022(8):37-4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804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