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养老模式依靠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及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但这两方面养老保障不够全面,现阶段开始建设养老第三支柱,即以个人储蓄性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养老金融服务。目的在于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形成稳定的养老体系,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对于养老金融服务的提供,商业银行有明显的参与优势,包含自身在客户数量方面的积累、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等。文章基于此,研究和分析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服务的优势与策略,具体从概述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入手,进而分析具体的优势与相关问题,最后提出可行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优势与策略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推动了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使商业银行能够在客户层面进一步细分。在商业银行诸多客户中,老年群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客户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资产不断积累,加上自身在生活方面逐渐被动,内心会更加注重资产的安全和传承。对银行而言,则产生了更多的客户资产管理机会。结合目前养老金融发展的关键趋势,商业银行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了解老年客户群体的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为老年客户群体提供优质的资产管理产品,使其养老金融方面的需求能够获得满足。至此,具体研究和分析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优势与策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养老金融概述
目前,我国老年人群体数量不断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7亿,占比18.9%,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同时,到2021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37.4%,且近年来逐年降低,低于世界银行建议的养老金替代率保持在70%~80%。社会养老问题持续加剧,养老金融需要进行快速发展并全面推广,以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1]。
养老金融依托于养老第三支柱,目的在于结合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企业与职业年金,形成我国养老“三支柱”,既平衡第一支柱的“一枝独大”,也解决第二支柱覆盖不全面的问题,使三支柱共同作用于社会养老,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相比一、二支柱,养老第三支柱发展中养老金融能够覆盖更多的客户群体,包含目前2.9亿正在领取养老金的人群,也包含7.1亿处在养老金积累期的未老人群,几乎覆盖每一个家庭。发展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尤为重要,加强产品的创新与提供,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多种选择,使客户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获得满足。这当中,由于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选择性方面不够灵活,第二支柱覆盖面窄,很多人群难以接触到,因此养老第三支柱的养老金融服务提供将会成为养老体系的关键部分。其不仅能够为更广泛人群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同时满足养老人群的投资增值需求,将财富进行有效规划与利用。
二、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及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主要管理者,在养老金融方面有自然的参与条件与参与优势。具体如下。
一是,客户积累优势。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客户,众多客户中有大部分属于养老金融潜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将现有客户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客户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规划,从预备养老目标客户到退休适老人群进行分层管理,根据客户的不同年龄层,选择相对应的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并随着客户年龄的增长而动态地提供适合其年龄段的产品。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并开发现有客户资源,维护现有潜在中老年客户群体的关系,还能通过金融产品的不断变化,拉长客户从青年到老年的服务周期,从而增加客户黏性,同时降低商业银行客户引流的成本,做大客群并扩大产品覆盖率。二是,基础设施优势。根据五部门联合发布的《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明确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立与使用也正是依托于商业银行强大的基础设施优势。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基础设施优势,包含各城市的线下网点、ATM机,以及电话和软件等,能够在客户有相应需求时,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2]。三是,资产管理优势。商业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接受客户委托进行资产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根据《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于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使用,可自主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可借助自身理财的资产配置能力及与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互通合作,为客户提供多选择性的养老金融产品。
在客户资产配置方面,重要的不仅在于收益的稳定及合理的产品组合,更在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这方面商业银行也有丰富的经验与工作成果。商业银行基于以往的客户资产风险管理经验,做好客户养老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有效保障客户的利益与收益,也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收益。
(二)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养老金融认识不够全面。商业银行在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但部分商业银行未能充分认识到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性。即使部分商业银行参与其中,但由于顶层设计及业务战略规划不到位,使养老金融渗透力不足,例如,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部门间职责不清晰,产品与服务创新意识不足,使养老金融业务开展受到较大的桎梏。
二是,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单一。产品类型选择多样是吸引客户参与的关键因素,但如果商业银行在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时,仅局限于在《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当中明确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主要产品,将面临客户层固化及产品类型单一等弊端。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客户难以提供个性化产品满足其投资及配置需求。
三是,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延伸不足。商业银行的业务如果仅局限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则业务的外延性受到限制。对于每个人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市占率的比例终究会达到饱和,且每年12000元的增长幅度也让市场远景可见。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目标客群建设中,对养老社区、老年大学、医养等养老生态圈的构建与参与不足,与养老地产基金的投融资战略合作、客户引流不足,针对高净值养老客户及未来潜在目标客户的产品定制和配置能力较弱。与保险、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产品端及资产端业务合作也相对不足等。
三、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优化的策略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不仅有明显的优势,加上自身的风险管理与客户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能够在养老金融的创新与产品的多样化提供方面创造更多可能。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意识到在养老金融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产品创新不足及创新发展意识不够等,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为养老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不仅服务好现有客户,更能通过商业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参与进来,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提供更好地支持与帮助。
(一)提升养老金融服务品质,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一是,做好产品创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使客户有更多选择,进而吸引客户积极参与金融产品的购买。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可知,有将近77.8%调研对象的储备金额在50万元以下,有22%的调查对象储备金额超过了50万元。这些储备金额并未投入到养老金融产品的购买中,表明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滞后于老龄化进程。因此在产品创新方面,要充分结合目前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及需求。部分客户投资偏好相对稳健,而部分客户相对激进,有些客户希望选择保险产品,有些客户信任信托产品,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层及不同投资风格的客户特点,进行产品开发与拓展,使客户能够选择自身喜欢的产品。
二是,客户群体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稳定现有客户群体,培育该类客户群体成为未来养老金融客户,降低商业银行开发新客户的成本。因此,需要持续对现有客户进行调研和服务,包含回访和主动邀约,让客户及时了解养老金融相关产品及服务,同时也使商业银行更能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和问题。在新客群的开发中,要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宣传,培育潜在客户的养老意识,让潜在客户提前认识和了解养老金融产品与优质服务,进而吸引潜在客户的参与。
同时,需要处理好“已老和未老”的关系,养老金融产品不仅服务“已老”客户群体,也更多面向“未老”客户群体。加强对“未老”人群的营销,是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是,完善养老金融服务渠道。例如,考虑到老年人对信息化程度不够敏感,需要提升基础的线下网点服务及电话服务的便利性。同时,结合未老人群更加善长利用互联网渠道的特征,商业银行需不断完善手机APP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等。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创新,例如,搭建三十代、四十代、五十代社群生态渠道、养老信息共享渠道等,保持服务渠道多样化、客户信息反馈渠道多样化,为养老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四是,重视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客户选择金融养老产品,目的是实现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除了满足养老目标客户这一基本需求外,商业银行还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升客户的黏性。商业银行可以围绕客户需求,做好上下游服务的连接与提供,使服务领域覆盖更全面,服务内容更具体,逐步建立起针对客户的一揽子综合服务方案。
例如,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财顾问服务、税收服务、医养服务、咨询服务及法律服务等。同时扩大养老金融服务外延,建立老年人私人服务渠道,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发更加多样化的产品和针对性服务。同时,利用好目前信息化发展环境,搭建社会服务网络,延伸到老龄家庭服务。例如,与社区进行合作,开发养老看护中介服务、老年大学、老年公益康养活动、老年群体户外活动等,加强与老龄客户联系的同时,更好地延展获客并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并且养老金融外延服务能够对现有老龄客户的家庭成员产生积极影响,使家庭成员也能够成为养老金融潜在客户。
(二)树立行业品牌形象
商业银行加强推进养老金融业务,不仅拓宽商业银行客群与收益渠道,更能树立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建议商业银行树立个人养老金融服务品牌,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产品,并整合资源提升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竞争力。商业银行需加强参与养老金融的市场形象建设,让自身展现出在养老目标人群的友好形象及可靠度,提升养老客群对商业银行的信赖度。使自身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参与者与促进者,同时也是民众参与金融养老的首选重要渠道之一。
(三)培养养老金融生态圈,创造养老金融服务发展条件
现阶段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需要养老第三支柱提供重要支持,从而使社会养老体系获得健全发展,并且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商业银行要重视推进三个支柱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此外,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做好投资配置,重视底层产品设计和优化,使产品组合多样化、个性化,并加强金融产品的上下游渠道搭建。同时,重视养老社区的引荐、养老沙龙等的获客,为建设养老金融生态圈提供支持,使银行获得更多优质客户。
四、结语
2022年2月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将成为未来养老体系发展的三大主线。根据这一规划与指导,商业银行应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加强服务与社会支持,在养老服务方面加强创新与引导,最后在健康支撑方面为广大养老客户提供更多的康养支持,为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奠定更好的基础。
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服务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在于自身有众多的客户数量积累及基础设施的搭建,也在资产管理方面有较多的经验。商业银行在充分借助自身优势深度挖掘客户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在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作出解决方案并重视创新,使养老金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积极履行银行体系的社会责任,体现社会担当,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康超.商业银行发挥主力军作用共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信用卡,2022(10):7-9.
[2]韩东旭.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养老服务金融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2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