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从精准扶贫到共同富裕:防返贫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展望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6:23: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后扶贫时代防返贫成为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重要方向,有效防返贫对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意义。防返贫相关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领域。通过以 CNKI 数据库为基础,利用 Citespace 软件对我国防返贫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 量学及其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发文量、作者、科研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我国防返贫领域已有 研究的现状与热点进行分析,从防返贫的概念、逻辑起点、治理方向及措施、构建防返贫长效机 制等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如何有效防返贫,推动贫困治理领域理论创新。

  2020 年,我国解决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面临的绝对贫困难题,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 战取得 重大胜 利 。2023 年 中央 一号文件 强调要 牢 牢 守住 守 牢不发 生规模性返 贫 底 线 ,增 强脱 贫地 区 和 脱 贫群众 内 生发 展 动 力 ,稳 定 完 善 帮 扶 政 策 。 防返 贫 ,巩 固 脱 贫 攻坚成果成 为 后扶 贫时 代 的 “头号任 务”。如何在 后 疫情 时代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防止绝对 贫 困 的发生对于接续衔 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受自身可持续 生计能 力 、地区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影响 ,一些脱贫人 口仍 具有较 高 的 返贫风险。正因如此,防返贫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且在不断升温,新的研究热点 和新视角不断出现 。 当前学界对于防返贫领域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较少 ,在核心观点及研究历程 的 复 盘 方 面 存 在 空 白 。 为全 面系 统 地 梳 理 我 国 防 返 贫 的 演 进 过 程 及 动 态 变 迁 ,以 1992—2022 年 CNKI 数 据 库 作为数 据来源 ,运 用 Citespace 对 我 国 防返 贫研 究 进 行文 献梳 理 与可视化分析 ,展 现防返贫研究的历史脉络、演进过程、研究热点及不足之处,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以 CNKI 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相关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以“防返贫”及“防止返贫”作为关键词 进行检 索 ,时 间 为“不 限至 2022 年 10 月 10 日 ”,共检 索 出 572 篇该领 域 的相关文献 ,剔 除征文 通 知 、 新闻报道 、访谈等类 型文 献 ,共得到 432 篇 有效文 献 ,并 以“Refworks”格式导出 ,导入 Citespace 软 件 以备可视化分析。

  二、我国防返贫研究脉络分析

  (一)发文量分析

  文 献 数 量 是衡 量 某 一研 究 主题 在特 定 时期研 究状 况 最 直观 的 指标 ,不 同 年份发文 量 的 时 间 分布图能够体现该主题在当年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依据 CNKI 数据库中已有文献,统计 1992—2022 年我国防返贫研究的期刊文献数量,绘制文献分布图,如图 1 所示。1992 年湖北省大悟县开发办在 《山区开发》上发表了题为“发展集体经济是防返贫的重要途径”的文章,该文开启了我国防返贫相 关研究的进程,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此后便鲜有学者对该领域的问题做相关研究。直到 1994 年国家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该领域内研究论文的数量有了小幅度增加,但也一直没有 得到应有的重视。2016 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我国开启了新一轮的脱贫攻 坚战,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真脱贫、防返贫,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 1000 万以上的目标,确保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这之后防返贫这一主题得到学术 界的普遍关注,发文量呈现指数级增长。2020 年我国完成全面脱贫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九 届五中全会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重要指示。如何保障脱贫成果的可 持续性,将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防返贫作为从脱贫攻坚到乡 村振兴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环,如何防返贫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可以看出,防 返贫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发展高度相关。通过防返贫领域内相关文献发表时间与我国 防返贫实践对比发现,学术研究也存在滞后性,但这种滞后性呈现逐渐缩小的迹象。

  (二)核心作者和合作网络

  任何学科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且经验丰富的研究者,因此研究防返贫相关问 题的作者发文量与合作关系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 Citespace 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 2 所示。图 2 中,图谱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点与点 间的连接线代表合作关系。从作者合作网络可以发现,防返贫领域的研究多为独立研究,网络密度 低,其中存在合作的作者数量并不多,作者间合作明显不足。分析具体合作文献可以发现,在现有 合作中多为同一研究机构学者之间的合作,跨单位或跨地域合作的较少。而同一研究团队汇总师 生间的合作多数会随着学生的毕业而结束,难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防返贫相关问题的研 究也受到地区发展因素及地方政策法规的影响,跨区域合作较少,这也导致同时单一研究团队对于 实践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解读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加强跨不同研究单位及跨区域合作对于拓 展防返贫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文机构

  通过 Citespace 分析各机构发文数量及各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绘制了研究单位合作图谱 (见图 3),并统计出了发文量前 10 的机构,如表 1 所示。表 1 中,发文量较高的机构为北京师范大 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吉首大学,发文量均在 5 篇以上。北京师范大学中 国扶贫研究院(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 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等研究院、农林类高校、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等为防返贫研究的主要单位,为推动防返贫领域研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反映出各研究机构的研究 课题一般为独立研究,研究机构之间缺乏跨地域和跨机构的合作研究。
 

\

  三、研究前沿分析

  (一)研究主体识别

  任何研究领域的发展与演变都会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与该时期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关键词是相 关领域研究成果在不同阶段的核心表现。关键词共现图谱能够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化 路径。使用 Citespace 通过 Path finder(寻径算法)绘制了我国防返贫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4 所示。图谱共有 233 个节点,365 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 0.0135.关键词间的连接线表示节点在防返 贫研究中的逻辑关系。关键词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在防返贫研究中出现的频次越高。由图 4 可 以看出,防返贫研究中出现较多的关键词节点为“返贫”“乡村振兴”“防返贫”“脱贫攻坚”及“返贫 风险”,这些关键词在防返贫领域中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同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词在 词义内容上属于政策术语,具有宏观性,这些关键词构成了防返贫相关研究的词义基础,引发了对 防返贫领域的拓展研究。
 

\

  利用 Citespace 的 Compute Centrality 计算字段的中心度,并统计梳理防返贫研究词频为前 10 的 关键词,中心度表示字段与核心词汇间的距离,中心度数值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在学界具有越高的热 度,如表 2 所示。这些词在内容上主要为微观层面,与“乡村振兴”“防返贫”等宏观层面关键词共同 构成了防返贫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导向。从关键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可以看出,“返贫”这 一 关键词从 1992 年出现延续至今都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大部分关键词均形成于 2020 年,表明防返 贫成为我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要完成的重点工作。宏观关键词为微观关键词提供了方向指导, 微观关键词是宏观关键词内容的细化,即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在后扶贫时代施行监测预警、精准帮扶 等措施来防止脱贫人口再次陷入贫困,促进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
 

\

  通过对防返贫领域文献的梳理,结合图 4 和表 2.可以把学界关于防返贫的研究主题归为三类 内容,即防返贫的概念及政策解读、防返贫新阶段学理研究及防返贫长效机制构建。

  1.防返贫的概念及政策解读。2017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防返贫和继续攻 坚同样重要”。201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把防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 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 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 意见》② 中指出,深刻领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完善监测帮扶机 制,坚决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要做到防返贫,就要充分理解返贫的概念 ,明确防返贫的真正内 涵。传统观点多持“收入贫困论”,认为收入是衡量贫困的唯一标准 [1]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 摆脱贫困不应该只关注收入因素,并提出了“能力缺失论”,认为贫困源于主体缺少获取和享有正 常生活的可行能力 [2] 。而返贫则是已脱贫人口由于自身可持续生计能力不足或受外界政策、自然 环境等因素所导致再次位于贫困线以下 [3] 。

  结合中国实际,国内学者对于返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拓展。返贫的影响因素除广义的收入维 度外,还应包括政策环境 [4] 、自然环境 [5] 、主体自身因素 [6] 等。与单一的收入维度相比,多维贫困视角 下防返贫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都面临更强的冲击 [3][7] 。一方面,受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及地理环境等 条件限制,不同地区面临的隐藏致贫因素不尽相同,同一地区也可能存在多种致贫因素,面对外部 冲击时贫困韧性不足,给地区防返贫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8]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可导致返贫的 因素较多,所存在的返贫风险持续时间显著高于东部 [9] ,政府应实施更有效率、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来消除贫困脆弱性和持久性,做到真正防返贫。

  2.防返贫新阶段学理研究。防返贫的实践理念是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 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地区和人口可持续发展的 高度重视,彰显了党和国家在贫困治理方面的信心和决心。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 防止致贫返贫监测机制,坚决守住防返贫致贫的底线。在防返贫的理论研究方面,学界主要集中在 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方面。返贫问题治理的关键是预防,通过预警机制来阻止返贫的发生, 需要建立源头预警和常规预警相结合的预警机制,其中常规预警是预警机制的核心 [10] ,同时还应从 源头建立行之有效的可持续防返贫推进机制 [11] 。范和生根据贫困人口自身的脆弱性,辨析影响贫 困脆弱性的因素,据此识别出政策环境预警、主体自身预警、自然环境预警三种返贫预警类型,通 过深入剖析返贫致贫原因,构建由预警信息机制、组织预警机制、长效衔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 考核监督机制组成的返贫预警机制,这一研究奠定了我国防返贫实践的研究模式框架 [6] 。包国宪 等通过突变理论和事故链理论阐释政策、自然环境等返贫诱因,使返贫现象呈现出突变状态和事故 链路径线性发展两种状态,从主体构成、支撑条件、预警程序等方面构建返贫预警模型,为我国后 扶贫时代防返贫提供理论借鉴 [12]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返贫风险因素、信息监测机制、长效帮 扶机制、利益联动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五个方面构建长效动态的预警机制方案 [13] 。吴国宝对防返 贫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作了进一步详细阐释,首先要明确监测对象与标准,建立多途径监测 申报制度,其次要将人工核实与大数据摸排相结合,建立具有可靠数据支撑的返贫监测预警系统, 最后要建立监测结果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14] 。

  3.防返贫长效机制构建研究。2020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落实“四个不 摘”,建立健全防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防返贫长 效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防返贫实际案例的效用分析及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 研究。其中,结合场域理论,赵如等以四川省某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后 2020 时期”产业发展对于 返贫治理的作用 [15] 。孙壮珍等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基于大数据构建的返贫预警机制展开研究, 通过分析该地区返贫预警机制的实施情况,提出后续在机制构建中应注重信息收集的多样性、流程 的固化性、运行过程的动态性、帮扶的精准性和整体的闭环性等内容 [16] 。汪三贵等认为在后扶贫时 代建立防返贫致贫的长效机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一步,从潜在风险对象、人力资本及 健康保障体系等内部风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等外部风险因素几方面防范化解返 贫风险 [17] 。罗玉杰 [18] 和张吉港 [19] 等学者针对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地区防返贫问题进行了探索,把生计资本划分为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生计资本总量对脱贫户的 返贫风险进行识别测度,以判断其返贫风险并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姚学刚进一步提出基于家庭 劳动能力和可支配收入评定标准构建防返贫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案 [20] 。

  (二)我国防返贫研究前沿分析

  在防返贫领域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运用 Citespace 按照 LLR(对数似然比)算法生成聚类,提取 防返贫领域关键词的聚类标签,通过聚类标签词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前沿,如图 5 所示。聚类的平 均轮廓值 S=0.9784.模块值 Q=0.8364.其中 S 值大于 0.5.Q 值大于 0.3.说明该聚类结果合理。图 5 中 共 12 个显著聚类,聚类结果按照#0~#11 编号显示,编号数字越小代表在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 按照关键词由多到少排序,分别是:#0 动态监测、#1 扶贫攻坚、#2 后扶贫时代、#3 乡村振兴、#4 相对 贫困、#5 返贫预警机制、#6 返贫原因、#7 商业保险机构、#8 防返贫、#9 精准扶贫、#10 因病致贫、#11脱贫攻坚。

  为形象直观地展现我国防返贫相关研究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利用 Citespace 的“Time View”功能生成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 6 所示。图 6 中从上到下,代表该研究主 题的热度依次降低;从左到右,表示各主题在不同时间维度上兴起、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图 6 显示 的结果可以把我国防返贫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1.防返贫研究需关注阶段:1992—2017 年。1992 年联合国大会把每年 10 月 17 日定为国际消除 贫困日,同年世界银行出版《贫困与对策 1992 年减缓贫困手册》一书,同时国内有学者开始关注国 内出现的返贫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1] 。2000 年,中央作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2] ”的科学论断,加大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 开发力度成为这一阶段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这一阶段,学界主要聚焦“绝对贫困”及“反贫困”展 开研究。除绝对贫困的研究外,学界也开始关注到收入外的其他维度因素对于减贫效果的影响,同时把研究对象从单一的农村贫困人口拓展到对于不同群体反贫困的研究,为学界对于防返贫的研 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防返贫研究弱关注阶段:2018—2020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绝对 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相对贫困人口数量增多,边缘人群的规模逐渐增大,防返贫逐渐成为反贫 困工作的重要任务。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 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规划 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下,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但该阶段的重点任务仍为消除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阶 段学界主要聚焦于返贫因素的识别与研究,李长亮 [23] 、耿新 [24] 等分别就原某深度贫困县、民族地区 返贫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在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存在返贫风险的 同时又存在差异性,并指出应建立适应地区发展的防返贫机制来防返贫问题的发生。

  3.防返贫研究强关注阶段:2020—2022 年。2020 年 3 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国务院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把防返贫作为当 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建立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年年底,我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 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后扶贫时代原深度贫困地区及 部分脱贫户还存在较高的致贫风险,边缘户的相对贫困问题日渐突出的现象。2021 年是实现巩固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初始年,防返贫成为当前反贫困工作的首要任务。从时 间线图谱可以看出,2020 年后防返贫研究快速升温,“监测预警”“阻断机制”“规模性返贫”等词成 为研究热点。周海玲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分析已脱贫人口面临的各类返贫风险,给出构建防返贫监 测 预 警 机 制 和 帮 扶 机 制 的 理 论 指 导 [25] 。全 面 脱 贫 后 ,规 模 性 返 贫 逐 渐 成 为 国 家 防 返 贫 的 重 点 工 作。汪三贵对目前防止规模性返贫政策实践及政策帮扶体系进行探讨,通过分析现有机制存在的 问题从而给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26]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与河南安阳视 察时指出“要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广大群众 生活越来越美好”。在国家政策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对于防返贫这一研究热点将会持续升温。

  突现词探测可以检测某个关键词在时间维度发生的变化,探析我国防返贫研究的前沿动态。 突现词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频次明显增加或被使用频次明显增多的关键词语。通过 Citespace 的 “Burstness”功能对相关文献进行突现词探测,如图 7 所示。突现词突显强度的高低表明该关键词在 防返贫领域内所受关注越大,该关键词在聚类方面的链接作用越大。受相关政策影响,早期研究 中,学界所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脱贫过程中的返贫问题研究,这一阶段以 开发式扶贫为主,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精准扶贫政策及全面脱贫攻坚的实施,“精准扶贫”“建档 立卡”“脱贫攻坚”等词又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防返贫研究所重点关注的主题。2020 年我国全面完成 脱贫攻坚,“精准脱贫”“监测预警”及“后扶贫时代”等词成为该时期的突现关键词,表明这一时期 学界关于反贫困的研究已经从脱贫转移到后扶贫时代防返贫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界在防返贫研究 领域不断扩充研究深度与广度,强调与政策和当下我国反贫困需求相适应。

  四、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1. 我 国关 于 防返 贫 问题 的研 究 近 年 来 呈 现 出 迅 速 上 升 的 趋 势 。后 扶 贫 时 代 ,对 防返 贫 的 实 践 理 念及 实 践 路径 都提 出 了 更 加 深远 的要求 ,防返 贫研 究 成果 的质 与 量 都在 同步提升 。随着研 究 的 逐渐深入,防返贫学术研究与防返贫实践之间的滞后性将逐步减弱。

  2. 防返 贫 的 相关研 究 是 融 合 多 学科 属 性 的社会 性 议题 ,同 一研 究 成果往往 涉 及 多 学科研 究 方 法 ,形成了一批以学科交叉视角研究防返贫领域的学者和研究机构 。虽然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有 交 流合作 或形 成 了 部分研 究 团 队,但个体 或机 构 间 紧 密联 系、密 切 交 流 的 学术共 同体 尚未形 成,跨 机构及区域的合作较少,在防返贫研究领域内不同学者及不同机构间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亟待加强。

  3.研 究 主题 方 面 ,防返 贫研 究 前 沿 主要 聚 焦 在 监 测 预 警机 制 的 创新 及 帮 扶体 系 的 长效 性 两 方 面 ,反 映 出 学 界在 后 扶 贫 时 代对 于 防返 贫工作 的研 究 思 维 与研 究态 势 的 创新;研 究趋 势方 面,我 国 防返 贫 的研 究 经 历 了 早期 的 萌 芽 到缓慢发 展 再 到快 速发 展 的 阶 段 ,学 界 围 绕 精 准 扶 贫 、后 2020 时 期的反贫困政策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防返贫研究新热点。

  (二)研究展望

  防返贫研究是一个涵盖多层次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需要考虑贫困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概 括起来 主要包括 3 个 主要层 面:首先前置研 究 主要是 贫 困类 型 、贫 困特征 、贫 困诱 因 等 多方 面 的识 别性研 究;其 次 ,针对所识 别 的 因 素及特征进行返 贫风 险监 测和评估,识 别潜在 的返 贫风 险 因 素和 脆 弱群体,并 为制 定有 针对性 的 防返 贫政 策和 措施提供科 学依 据;最 后 ,精 准 帮 扶 阶段。 但是 防返 贫工作可能出现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决定了防返贫研究的多样性,包括帮扶后评估问题、先进经验推 广等。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以下研究展望。

  1. 推动不同学者 及机构间的 交 流 合 作 是 后 扶 贫 时 代 防返 贫研 究 的 重要 途径 。后 扶 贫 时 代 ,解 决相对 贫 困 成 为 贫 困治理 的 重要方 向。 与绝对 贫 困相 比,相对 贫 困 具有 涉及 范 围 广、影 响层 次 深、 持续 时 间久 等特征,从绝对 贫 困 时 收入 主导 型 贫 困转变 为 多 维 贫 困,贫 困 的相对性、次 生性 更 加 突 显 ,这就要求在监 测返 贫风 险和开展相应工作 时,需要 学 者及机 构 间 加 强合作 与 交 流,突破单 一 学 科及单一研究方法的限制,防止单一学科理论导致研究思路固化。

  2. 着 力 聚 焦 监 控 防返 贫 措施 的 实施效果 ,加 强 防返 贫 经 验 总 结 与 推 广 是 贫 困 治 理 工 作 的必要 环 境 。在 防返 贫 问题 的研 究过程 中,以 问题 为导 向,着 力关注理 论在解决 实 际 问题 中 的 实施效果, 建立完整的实施反馈机制并及时评估实施效果以便做出及时修正 。 同时 ,防返贫问题是我国特色 反贫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总结梳理我国防返贫问题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对助推乡村振 兴实现共同富裕及推动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 构 建 上下联动 、多主体 互 通 的多维 长效 帮 扶机 制是 防返 贫 工 作 的 根本路径 。对 于 具 有返 贫 风险的主体增强脱贫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界尚缺乏深入探讨,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脱 贫主体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对于解决后扶贫时代的返贫问题 ,促进已脱贫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作 用 。 因此 ,在解决 我 国相对 贫 困 问题 时,应 当建立 上下联动 的全方位长效 帮 扶机制,激发边缘人 口内生动力,达到长效防返贫的目的,助力乡村振兴。

  【注释】

  ① http://www.cppcc.gov.cn/zxww/2019/08/16/ARTI1565915402576114.shtml.

  ② 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 孙丽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基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180-182.
        [3] 黄可人.包容性增长理念下我国农村贫困的缓解[J].商业经济研究,2016(5):157-159.
        [4] 郑瑞强,曹国庆.脱贫人口返贫: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风险控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19-624.
        [5] 姚晓萍.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农村摆脱经济贫困的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18(2):125-126.
        [6] 范和生.返贫预警机制构建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1):57-63.
        [7] 邹薇,方迎风.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6):49-59+111.
        [8] 李博.后扶贫时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巩固中的韧性治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 (4):172-180.
        [9] 张昭,吴丹萍.多维视角下贫困的识别、追踪及分解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J].华中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99+157.
        [10] 沈权平.“后扶贫时代”东北边疆民族地区返贫预警机制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6):41-48.
        [11] 章文光.建立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化解返贫风险[J].人民论坛,2019(23):68-69.
        [12] 包国宪,杨瑚.我国返贫问题及其预警机制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6):123-130.
        [13] 李会琴,张婷.基于风险因素识别的返贫预警机制构建[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0.37(4):104-113. 
        [14] 吴国宝.如何有效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风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6):60-64.
        [15] 赵如,杨钢,褚红英.场域、惯习与“后 2020”农村地区返贫及治理——以四川省 H 县为例[J].农村经济,2021 (1):86-93.
         [16] 孙壮珍,王婷.动态贫困视角下大数据驱动防返贫预警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四川省 L 区的实践与探索[J]. 电子政务,2021(12):110-120.
       [17] 汪三贵,郭建兵,胡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3):16-25.
       [18] 罗玉杰,李会琴,侯林春,赵紫瑞.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乡村旅游地返贫风险识别及预警机制构建——以湖北 省恩施州 W 村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2):186-193.
        [19] 张吉岗,杨红娟,吴嘉莘.防返贫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2(5): 79-88.
       [20] 姚学刚.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思考和建议[J].重庆行政,2020.21(2):35-37.
       [21] 陈年生,邓其祥.浅谈防止“返贫”对策[J].老区建设,1992(7):10.
       [22] 杨晶.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回顾[J].商业经济研究,2015(4):103-104.
       [23] 李长亮.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返贫因素研究[J/OL].西北民族研究,2019(3):109-115.
       [24] 耿新.民族地区返贫风险与返贫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OL].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 (5):68-75.
       [25] 周海玲.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建设研究[J/OL].理论探讨,2022(4):100-104.
       [26] 汪三贵,周园翔.构建有效的防规模性返贫的机制和政策[J/OL].农业经济问题,2022(6):12-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55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