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前,湖南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 史 ” 教育之中初现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融合路径单一、融合过程缺 乏有序性和科学性,育人效果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 直接制约了二者深度融合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分别从 学校、教师、学生的角度阐述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 史”教育的可行性和具体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衡阳红色文化,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我国在脱贫奔小康后, 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及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巩固全国人民团 结奋斗的思想基石 。湖南衡阳地方红色资源丰富,高校必须充 分利用,发挥其育人作用 。新时代通过不断挖掘衡阳红色文化 中的精神瑰宝,将衡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 四史”教育,对于 激发广大青年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
一、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 四史”教育的问题及原 因分析
为了定量分析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 四史”教育 的问题及原因,笔者选取了湖南工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两 所地方高校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两所高校都是湖南省属普通 二本工科院校 。本研究对两所地方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 谈,一共 650 人,其中湖南工学院 320 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330 人,这 650 个学生中女生 390 人,男生 260 人。
问卷调查设置了以下问题:你是否了解衡阳红色文化? 你 愿意主动学习衡阳红色文化吗?你了解衡阳红色文化的途径有 哪些? 授课教师将衡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 四史”教育的程 度如何? 当前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 四史”教育过程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 一)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 史”教育的问题
1.大学生对衡阳红色文化的整体认知比较欠缺。为了了解 大学生对衡阳红色文化的整体认知情况,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 “ 你是否了解衡阳红色文化 ”和“ 你会主动学习衡阳红色文化 吗”两个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有 11 人认为非常了解衡阳红色 文化(占 1.6%);有 180 人选择一般了解衡阳红色文化(占 27.7%);但有 459 人认为不太了解衡阳红色文化(占 70.6%)。 对“你会主动学习衡阳红色文化吗”的问题,有 27.6%人表示愿 意学习衡阳红色文化,认为这是重要意义的事情;有 66.1%人 表示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愿意学习衡阳红色文化 ;有 6.1%名 同学认为学习红色文化对生活和学习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表示 不愿意学习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笔者认为在衡大学生对衡阳 红色文化缺乏整体认知,在衡大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的欠缺势必 会直接影响衡阳红色文化与“ 四史”教育融合的实效,为此,在 教学实践中融入衡阳红色文化具有必然性 。[2]
2.二者融合的效果不太理想,而且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了 解衡阳地方红色资源与“ 四史”教育的融合情况,笔者设置了如 下三个问题:首先,针对“你了解衡阳红色文化的途径有哪些 ” 的问题,有 49.2%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27.7%的人通过课堂 教学;23.1%的大学生通过家庭等其他渠道 。其次,针对“授课 教师将衡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 四史 ’教育的程度如何”的问 题,有 64.6%的同学选择偶尔;20%的大学生选择经常;1.5%的 大学生认为从不 。第三,针对“ 当前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 学生‘ 四史 ’教育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的问题,调查 对象普遍认为教师授课的内容有些晦涩 ,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难以完全理解教授的内容;高校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有些单 一;此外,有些同学认为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有限,授课的内容 无法讲深讲透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 四史”教育课程在衡阳红 色文化的传播中任重而道远,两者的内容和效果不理想,而且 存在突出问题。
( 二)衡阳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四 史”教育融合问题的原因 分析
1.对红色文化的重视不够,地方文化课程开发不够 。衡阳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 四史”教育融合,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平 台才能实现,思政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可选的平台。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十分重视红色文化并编写了相关的地方课 程和校本课程,但是由于衡阳经济相对滞后,多数地方课程和 校本课程的编写还有待落实,因此,即便教师有意向在授课过 程中融入红色文化,但相应教材的缺乏,使得授课教师心有余 而力不足。
2.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大学生表示,如果时间充裕, 他们还是愿意学习红色文化,但是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严峻 的就业压力 , 当代大学生学习衡阳红色文化的动力明显不足。 在“ 四史”教育的授课过程中,大学生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听 讲不认真,甚至认为这些课程是“水课”,对就业求职没有帮助。
3.大学生对传承衡阳红色文化的责任感欠缺。在实践调研 中发现: 一些大学生对衡阳红色文化处于不甚了解的状态,这 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漠视的现实状况令人担忧。在经济 全球化的背景下 ,少数大学生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对 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的无所谓甚至是不认同,其实质是缺 乏文化自信 , 因此在传播衡阳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内生动力,出 现了传承及传播过程中责任感和使命感欠缺的多种现象 。 因 此,当代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播好 衡阳红色文化并争做一名红色文化的践行者。
二、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 四史”教育的路径选择
( 一)宣传衡阳红色文化,丰富地方高校“ 四 史”教育内容
红色文化影响是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文化 活动来实现的,因此高校要重视衡阳红色文化的宣传,创造良 好地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可以通过讲好红色故事进行宣传, 丰富大学生“ 四史”教育内容 。但当前尚未形成科学、系统、可 复制的红色文化宣讲系统,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 探索,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如盐入汤”般地把衡阳当地的红色文化及革命先烈形成的精神伟力注入到课堂教学及实践教 学中去,从而创造良好地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例如,可以在 高校校园雕塑罗荣桓、夏明翰、伍若兰、唐群英等同志的雕像; 还可以使用学校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 、校报等宣 传平台,营造充满衡阳红色文化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打造青春 昂扬、奋发有为的校园环境,夯实校园的内涵式建设及高质量 发展,使衡阳红色文化的精神教育在校园“ 四史”教育中蓬勃 发展,努力让衡阳的优秀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用活衡阳红色文化的“ 富矿”使校园环境成为彰显 衡阳地方特色的名片 。[3]
( 二)强化课程建设,完善“大思政”课程体系
首先,要强化课程建设,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为了 更好地将衡阳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 四史”教育,高 校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该文化中接地气和易理解的“ 四史”题 材 ,基于地方文化的特色, 挖掘衡阳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瑰 宝,可以号召高校教师就地方红色文化编写校本教材,也可以 强化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手, 用地方红色文化滋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切实增强课堂教学 及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及针对性 。其次,要凝聚育人合力,完善 “ 大思政”课程体系 。为了把地方红色文化无痕融入大学生的 “ 四史”教育中,需要深挖党史及红色资源的育人元素,构建学 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环境,把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到高校育 人的全过程 。为此,要创新思政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以“ 四 史”教育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聚焦学生价值导向 、发展取 向和需求指向,推出《潇湘红色故事》《学习夏明翰铁一般的信 仰》等系列微党课、微故事,把传承和弘扬地方红色文化融入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体验 式、研讨式红色教育宣讲会,大力宣扬夏明翰“绝对信仰”、伍 若兰“一生奉献”、葛振林“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引导大学生 爱党爱国、爱校荣校 。[4]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将衡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 生“ 四 史”教育
衡阳红色文化中蕴含者丰富的“ 四史”育人元素及育人案 例,将地方红色文化无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 转变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充分利用 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 的兴趣,让学生对红色文化有全方位、立体的感知,可以带学 生深入博物馆、红色景区,与文物面对面,与历史名人零距离 接触,实地参观调研衡阳本地的红色文化遗迹,如参观衡阳市 烈士陵园、井冈山会师出发地— 培兰斋、桐梓山工农游击队指 挥部旧址、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唐群英故居、罗荣桓故居 和湘南学联旧址(教育基地)等,这种身临其境、直观的实践教 学方式,能更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伟力,在潜移默 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高校教师的授课方式及授课内 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衡阳红色文化与“ 四史”教育的 有机融合。
( 四)激活红色基因,打造大学生“四 史”教育平台,建立高 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红是中华民族信仰的颜色,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底色, 凝结了我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初心使命 。当 前,受资方资本主义享乐文化、网络低俗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甚至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这些情况很有可能影响 大学生信仰基石,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需要提高对外来 资本主义文化的警惕性,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提升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扛起时代的担当及革命先辈的期许,为此要 充分挖掘整合衡阳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着力激活地方历史 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基因动能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信,做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 。[5]
(五)厚植红色底蕴,增强大学生“四 史”教育实效
衡阳是当之无愧的湘南地区早期革命活动的策源地和人 才大本营,毛泽东同志曾 6 次来到这里,在这里播撒革命的火 种 ;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时特别提到了衡阳的革命家罗 荣桓和夏明翰烈士 。在百年党史中,衡阳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水口山铅锌矿工人倍受剥削和压迫。 1922 年 4 月底,毛泽东同志亲临水口山,点燃了水口山工人运 动烽火。1922 年 12 月 5 日,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爆发。水口山这 次斗争最突出的就是,真正地为了工人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水 口山工人运动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 ,其中耿飚同志 的革命生涯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在水口山工人运动的影 响下,农民运动也得到初步开展,全国第一个工农联合革命组 织—— 岳北农工会在衡山白果诞生了。1922 年,毛泽东同志创 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了湖南的工人和农民运动 。受党的 派遣,刘东轩和谢怀德回到家乡岳北,组织农民运动 。 1923 年 9 月, 湖南第一个农民革命组织—— 岳北农工会正式成立了。 岳北农工会,它揭开了湖南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成为我们湖 南农民运动的先声 ,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写进了中国共产党 历史 。衡阳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精神因素体现了三个方面的非 常重要。一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绝对忠诚。如夏明 翰烈士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是其中最好的表达 。二 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观 。如水口山的工人 运动,3000 多名工人坚持斗争了 23 天 ,最后在共产党员骨干 的带领之下,工人提出的 18 项权利全部得到满足 。三是敢于 牺牲、敢于斗争的斗争精神 。在衡阳的工运和农运中,衡阳的 党员有名有姓的牺牲了 140 多人,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地方高 校如何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呢?首先需要创新 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 全面推动红色文化高效融入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增强大学生“ 四史”教育的吸引力 、感染 力、说服力。其次需要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渠道,重视网络 宣传,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衡阳市精心 编排了一批具有衡阳特色的渔鼓、花鼓小戏、三句半等红色文 艺节目,创作歌剧《八百矿工上井冈》,推出微电影《还有后来 人》,编写《中国共产党衡阳历史简本》,征编《衡阳老党员小故 事》等读本,根据小说《血色幽兰》改编电影《英雄若兰》,通过 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推动了“ 四史”教育入心、入脑、入行 。
参考文献:
[1] 苏爱清 , 肖苗生 . 党媒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J].新闻潮 , 2022(11):3- 6.
[2] 钱丽红 . 永州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18.
[3] 杨涛, 张云芳 . 永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四 史”教育实践路径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04):89- 92.
[4] 聂沛.衡阳用活当地红色资源[N ].湖南日报,2021- 10- 14(003)
[5] 朱秀芬 . 沈阳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 史”教育研究[J].经 济师,2022(05):148- 149.
[6] 刘建平, 刘聪冲. 高校红色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研究探析[J].思想 政治工作研究,2022(10):31- 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