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坚持问题导向,围绕高度重视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大思政课”建设问题,研究全媒体发展概况。总结出全媒体显著特征,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概况和课程特点,从中梳理出推动全媒体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构建大工作格局、大课堂模式、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从而在机制体制、技术手段、呈现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着实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校;全媒体;大思政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022年7月,教育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目标要求。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新时代对全媒体建设、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对全媒体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都提出了全新要求,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抢抓发展风口,开辟“大思政课”赋能路径。
一、全媒体发展概况及显著特征
全媒体包括媒体内容、表现形式、支撑技术三个要素。全媒体的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撑,比如: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都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这个阶段的全媒体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内容为王。媒体发展不断改善着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样,媒体的内容决定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品味和层次。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的内容依然是媒体建设的根本。
第二,时效为王。时效性从来都是媒体的显著特点和不懈追求,全媒体时代对时效的追求将达到极致状态,即时性将成为标配。
第三,个性为王。每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总是有限的。在信息瞬息万变、浩如烟海的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信息推送还是信息提取都将更为精准化、个性化。
第四,流量为王。所谓流量,就是媒体的受关注度,或者说是媒体吸引力,关注的人越多流量就越大,流量越大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越大越能达到媒体所要达到的效果。
第五,体验为王。全媒体既要坚持内容为王,又要创新表现形式(例如:沉浸式、互动式,甚至是穿越式),从而逐步达到媒体消费者的极致体验。
第六,市场为王。各种媒体新旧交替、推陈出新,都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全媒体的出现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其未来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第七,民意为王。媒体直通民意。全媒体无论内容与形式,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八,技术为王。媒体的演变史就是一部科技、人才、创新的发展史。全媒体的发展现状是由当前的科技水平决定的,其未来发展也必然由科技创新推动。
这“八大王”之间相互联系、紧密交织,共同推动着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进程,同时,全媒体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这“八大王”自身的变化发展,为它们注入强大动力。最后,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将实现能量倍增,并会像电一样成为一种能源,成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
二、高校思政课概况与大思政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狭义的思政课指大中小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课堂授课、网络授课、实践教学等。广义的思政课可以理解为全社会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模范典型事迹报告会、公益宣传广告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战场、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校只有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牵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牛鼻子;只有培养出“德”“才”双一流的人才,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一流大学。思政课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笔者分析,所谓“大思政课”,就是思政课的升级版,是对传统思政课内涵的丰富、外延的拓展、形式的创新、效果的增强。其突出特点就是一个“大”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工作格局。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学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学生需要在毕业前完成4~5门的思政课学习。学习的模式也不局限于课堂,为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培养更多知海、懂海、爱海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中国海洋大学在“东方红3”科考船开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公共选修课,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行走的课堂”,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构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大课堂模式。“思政小课堂”是指传统的思政课堂或者说课堂思政教学,要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努力把传统课堂之外的整个社会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需要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各院系、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分专题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三是构建“线下平台+线上平台”的大资源平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停课不停教”,积极开展居家网络教学活动,线下教学资源传上了云端,线下教学活动转到了线上,这是大资源平台的成功实践。“大思政课”也将构建这样一个大资源平台,把教学案例库、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库、教学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并上传云端,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教学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在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
四是构建“专职师资+兼职师资”的大师资体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近年来相继重点建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广纳贤才,招聘优秀的博士生进行授课,这是专职师资的储备。同时,还需要配备有政治素养、专业技能的兼职师资队伍。坚持思想价值引领,中国海洋大学校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登上“东方红3”船授课,做到每一批次课程思政内容全覆盖。同时,课程融入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在航行中观潮起潮落、日月交替,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课余时间,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东方红3”船成为学生喜爱的“流动思政课堂”,学校领导、实验员、船员都成为了兼职师资。
三、全媒体赋能大思政课的路径设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可以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必备之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推动全媒体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课题组认为,推动全媒体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全媒体能为我所用;二是全媒体具有充足的正能量;三是要有合适的赋能路径。
第一个问题:全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必须与“大思政课”紧密结合,为我所用,才能引导“大流量”发挥正能量,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学校党委为统一领导,各个学院党委、团委配合,并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进行协调和统筹,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思政课教学教育与实践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媒体有责任、有义务为“大思政课”构建大课堂模式、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赋能。
第二个问题:全媒体正处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时期,信息深刻重塑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它的八个显著特征决定了全媒体已经具备强大的能量。我们所要做的是牢牢把握全媒体发展正确方向,做大做强主流媒体,促使大流量是正能量。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其赋能“大思政课”的招数自然也是无限可能。
第三个问题要有合适的赋能路径,其实就是要解决全媒体赋能“大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但如何干成事的问题,要有好的抓手、好的接口、好的切入点。全媒体必须适应新需求、走向服务端,建设多元智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赋能路径体系,在推动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合全媒体自身八大显著特征以及“大思政课”四大突出特点,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推动全媒体成为“思想的连通器”,赋能“大思政课”构建大工作格局
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工作格局,必须一手抓思政课程,一手抓课程思政,还要将双手交叉,形成合力。思政课程抓了几十年已经非常成熟。而“课程思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把思政课的内容融入、嵌入、渗入其他各门课程中去,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和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各级各部门各院系形成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其中,全媒体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起联通的责任,把高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快速传递到每一个节点,同时把每一个节点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情况反馈回高校党委。
(二)推动全媒体成为“思想的搬运工”,赋能“大思政课”构建大课堂模式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思政课阵地在高校、在课堂,但随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思政课要在守住传统阵地的同时走出去,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全媒体的发展,为走出去提供了可能、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效果,是实现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有效手段。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移动思政课堂”成为可能,而且通过沉浸式、穿越式体验还可以把社会大课堂搬进思政小课堂,使高校学生坐在教室就能体验到千万里之外的社会实践效果。
(三)推动全媒体成为“思想的播种机”,赋能“大思政课”构建大资源平台
教育部将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网络支持系统、“青梨派”大学生自主学习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资源开发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师基础数据系统等,这是一个大资源平台,平台的资源需要不断蓄积更新。我们要把课程思政的理念植入全媒体建设过程,让全媒体自带思政的种子,围绕思政课教学和实践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元宇宙场景等各种各样的课件上传大资源平台,并在自身运行中将思政的种子撒向大学生,融入他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头脑,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推动全媒体成为“思想的充电站”,赋能“大思政课”构建大师资体系。
配备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构建专兼结合的大师资体系,关键要保证质量。无论是专职师资还是兼职师资,都有一个教学理念更新、理论知识更新、教学技能更新的问题。未来的师资培训,可以更多地依托全媒体进行。全媒体不仅可以成为思政课老师学习培训的平台,也可以成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全媒体成为“AI思政老师”,成为大师资体系的组成部分。
总之,“大思政课”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与长处,推动其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对于新时代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社科[2022]3号.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27):3-7.
[2]张新桥,张振国.高校要做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排头兵[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2(11):18-19.
[3]初春,郑敬斌.“大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5):31-35.
[4]沈正赋.新媒体语境中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多维建构[J].现代出版,2023(01):43-53.
[5]王凤霞,沈利俊.从三维碰撞看深度融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三档综艺节目的启示[J].新闻论坛,2023,37(01):38-39.
[6]黄楚新,陈玥彤.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与多维边界拓展—2022年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年终盘点[J].中国报业,2023(01):18-20.
[7]郑保卫,尹延永.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构主流舆论新格局——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新闻宣传工作论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2):24-27.
[8]杨晓琴.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路径探析[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4):40-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7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