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统计学》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2 15:38: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隐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的要依托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文章以《统计学》课程为例,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融合历史、文化、道德、价值观等元素,全面提升隐性教育效果。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思政;隐性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思政课程这一显性教育为主要方式,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形式直接,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隐性教育更侧重于通过间接内隐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端正的职业道德,激发爱国情怀,其含蓄抽象的方式成为了显性教育的必要互补。以专业课为载体的课程思政成为立德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所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效。

  二、通过《统计学》课程思政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统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最初的服务百姓到如今作为国家管理的一种职能,统计始终见证和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历程[2]。《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该课程应用性强,课程内容丰富,授课课时较多,授课对象规模庞大、影响广泛,是实施课程思政、开展隐性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其学科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反映了各种宏观和微观的现实社会问题,它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紧密结合,成为数据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成为个人职业发展上的必备技能,这都为统计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可能。通过《统计学》课程思政来实现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内容与科学精神、创新理论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塑造学生正确的统计伦理观和职业道德观,培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

  三、《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总体设计思路

  实现《统计学》作为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的功能,需要把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从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无论是教师、教材,还是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管理都可以围绕思政元素做出设计,而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则是教学内容设计。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中外统计历史、企业经营管理、个人日常生活等领域的数据资料作为思政教育资源,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在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国情怀、职业道德,使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实现同向同行。

  (二)课程内容设计

  依据总体设计思路,按照统计学不同的教学板块,针对各部分内容融入具体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现隐性教育目标。

  四、通过《统计学》课程思政实现隐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是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各校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取得了很多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政元素储备不足;思政元素嵌入生硬,未能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教学手段老套陈旧,无法引发学生兴趣,思政教育效果不佳;课程实践环节的思政教育被忽视,未能体现思政元素,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要求无法衔接等。为更好地实现隐性教育,应合理配置各个教学要素,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和环节,以创造性的思维打造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更好的思政效果。

  (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树立德育理念

  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为人师者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要认识到学生的正确和坚定的思想意识的树立不仅仅要依靠思政教师、思政课堂,更应该依靠全体教师的共同教育。教师应加强自我修炼,以身作则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自觉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主动承担课程思政责任,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积极主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二)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统一,做到相得益彰

  专业教育是专业课最主要的任务,理论知识的讲述和学习是专业课课堂上的最主要内容。引入思政元素,要做到深度挖掘、直击重点,同时又不喧宾夺主,与理论知识精准融合,相辅相成。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可以以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来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以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讲述思政案例,以新闻报道呈现社会现实问题。形式的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需求,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观察学生的接受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观点和完整的思路,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被思政元素所启发,实现专业素质提升、思想意识升华的育人目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双育人”效果

  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既要凸显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又要避免课程教学过程中生硬的“说教味”,要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3]。可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导向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线上学习、课堂知识讲解、课后小组项目实践,甄选优秀主题报告进行深度分享、讨论和点评。学生在科学的教学设计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了组织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其接受的价值塑造也会正向反馈到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中,在提升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完成思想的升华,实现自我成长。

\

  (四)结合实践教学,使隐性教育在实践中体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4]。《统计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之外还有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将运用学习的统计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传统的实践教学并不重视课程思政教育,这使得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视野局促,研究思路比较狭窄。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民生,如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节能减排对生活方式的改变,航天事业的不断进步,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果;还可以关注自身的生活,如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消费方式,年轻人的业余生活、人际交往等。学生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社会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完整和客观的审视,有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正是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的隐性教育所能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结语

  隐性教育能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是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实现教育目的[5]。《统计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基础核心课程,应用广泛,是开展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优秀资源,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形成、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明确《统计学》课程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课程内容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贯穿于教学环节中,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孙志芳,张春勇,胡茜,汪爱青,许杨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1):15.

  [2]郝红霞.财经类高校统计学教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1(05):15.

  [3]余晓美,孔令十.统计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19(12):15.

  [4]王洪波.整体协同视域下高校“一核双关”式思政教育三类课程定位及发力点[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0):25.

  [5]李贵,何亚琪.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内在逻辑与理论阐述[J].泰山学院学报,2022(05):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84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