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从“ 碳达峰 、碳中和 ”的视角谈绿色建筑的发展创新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8 10:20: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 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能源严重短缺给 全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我国积极稳妥 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 标,加快各 行业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 全国大力推行节能减碳背景下,建筑行 业作为排碳“大户”, 转型绿色建筑发 展 、进行建筑全过程降碳已是势在必 行,对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绿色发展意识不够、绿色建筑技术创 新发展动力不足 、质量体系监管不健 全、绿色建筑发展城乡地域不平衡等困 境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在“碳达峰 、 碳中和”的视角下,如何通过绿色建筑 意识提升、制度指引、技术创新,完成建 筑的绿色转型发展创新,实现建筑行业 健康发展,推动我国节能减排 目标的顺 利实现。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工业化 的大发展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形成 “温室效应”,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已经遭到前所未有破坏和巨大挑战,当 前,全球多数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控 制 、削减碳排放量,以应对越来越严重 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 的危害 。建筑行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的建设中,为我国基建发展和城镇化进 程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带动了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连续 40 多年的快速 增长,但其长期粗放式的快速发展给我 国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建筑行业耗能大 、污染大,二氧化碳排 放量居高不下,全国碳排放量的近 40% 来源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能耗。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作为节能减排的 重中之重,建筑领域全面减排降碳已经 刻不容缓,科学设计建造绿色建筑已经 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 必然选择 。通过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 平, 制定详尽科学的新建建筑节能标 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的低碳建筑规模 化发展,严格控制建筑行业整体碳排放 量,推动近零能耗 、超低能耗的绿色建 筑加速发展, 以实现最终的零碳排放, 形成高效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体系,让 绿色建筑创新发展成为我国顺利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

  二 、碳达峰 、碳中和背景下发展绿 色建筑的现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 的优先领域 。多年来,作为负责任大国, 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保护地球生态 环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付出了 巨大努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现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 目 标,要积极 稳妥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加快发展 方式的绿色转型, 实施全面节约型战 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并完 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 、价格政策、金 融 、投资标准体系,全力发展绿色低碳 产业。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 意见》中提出,到 2025 年,绿色低碳循 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2060 年顺利实 现碳中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 成果。国务院印发的《2030 年前碳达峰 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了,到 2025 年 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 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 覆盖率力争达到 50% 。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 筑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完成既 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 3.5 亿平方米,建 设超低能耗 、近零能耗建筑 0.5 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 筑的比例达到 30% 。 目前,全国绿色建 筑新建的面积,从 2012 年的 400 万平方 米在短短不到 10 年时间, 迅速增长到 了 2021 年的 20 多亿平方米, 新建建筑 面积的 90%以上均为新建绿色建筑。国 家和各省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 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建造、 使用 、维护等建筑的完整生命周期内, 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达 到减少能源消耗 、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效果,为人们 提供低碳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的 高质量建筑, 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 绿色建造的过程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 设计室内布局结构,最大可能利用节能 环保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摒弃合 成的非环保材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 自然光线、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并对建设环境进行环保处理避免对 自 然环境造成新的破坏,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助力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 和”的目标。

  三、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曲折,绿 色发展意识不够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 初期投入 大,技术要求高,人们普遍对绿色建筑 对节能减排的作用认识和了解不够,社 会各主体对绿色建筑缺乏认同感,各利 益主体在实践中成本支出和收益间形 成冲突,在建筑建造中随意降低绿色标 准,绿色技术使用不到位,甚至有完全 不符合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条件的充当 绿色建筑, 降碳减排的效果大打折扣 。 对绿色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宣传重视 不够,造成建设各方缺乏沟通,信息不 畅,制约了各项对绿色建筑的支持政策 有效实施,同时也造成消费群体对发展 绿色建筑的误解, 失去消费积极性,影 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建造评价有待标准化,绿色建筑质量监管体系亟需加强在目前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仍然 存在设计施工标准 、评价标准不明晰, 缺乏适应地方的特色绿色建筑标准体 系,在执行中,随意降低绿色标准要求, 影响了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绿 色建筑监管体系的不健全,造成部门间 监管协调不到位,造成了对新技术的应 用 、信息的沟通 、意见的审核等过程出 现问题, 严重影响监管效果和质量;建 筑行业信用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也对加 强建筑全过程监管,保障绿色建筑标准 的完整准确落实造成了极大障碍。

  (三)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力不足许多建造主体对科技创新能力投 入的意识不到位,绿色建筑建造技术标 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广泛,对绿色 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 对建筑遮阳、采 光、通风结构设计,对太阳能风能、地热 能等节能技术缺乏创新应用;未能与时 俱进,充分借助我国高科技 、信息化大 发展的有力时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 智慧化技术赋能到绿色建筑的推广中; 未能很好地将数据利用 、处理,以及智 慧化技术与建筑的绿色相融合,从而实 现建筑各项能效综合节约利用,才能更 进一步实施与当地生态环境、气象气候 变化等因素相适应的绿色理念,在达到 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基础上, 促进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 四)绿色建筑发展的地域分布、城 乡 间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总体发展 已 经 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多数绿色建筑评价 标识项 目还是集中在部分经济发达省 市,如江苏 、广东 、上海等,而中西部欠 发达地区和广大乡村地区绿色建筑发 展相对较为迟缓 。这种发展的不平衡若 不能有效地化解,将势必影响绿色建筑 向深度发展,势必影响“碳达峰 、碳中 和”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建 筑发展创新的对策

  ( 一)坚持绿色生态发展观,规范绿 色建造实施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可持续 发展截至 2022 年上半年, 我国新建绿 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 已经超 过 90%, 在我国 实现双碳 目 标的推动 下,绿色建筑得到跨越式发展,功在现 代,利在长远。尽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仍需通过进一步完善绿色建造实 施体系,保障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可持 续。国家和地方政府继续完善对绿色建 筑综合评估,形成完整科学的绿色建筑 评价认证体系,并纳入到国家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以绿色环保节能为导向、贯 彻节能减排、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标准 体系,覆盖建筑建造全过程;为绿色建 筑制定星级标准,标识绿色建筑等级质 量,提高建筑室内各项绿色指标,打造 利于人们身心 健康的高品质生活的绿 色生态;通过建造适应本地生态气候特 点的高等级绿色建筑,着力构建建筑的 全方位低碳环境,大力宣传鼓励低碳生 活圈,提高绿色建筑影响力;建立健全 各项制度, 保障绿色建筑建造的各环 节 、全流程的统 一规范管理,完善绿色 建筑施工验收、检验标准,更加规范、更 加符合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易于复制 推广。

  (二)与时俱进创新建造理念,以科 技创新驱动绿色建筑创新发展

  大数据 、智能化的迅猛发展,给了 绿色建筑借助信息化赋能、充分打造智 慧建筑的大好契机。一是加快绿色建筑 数字化发展,建立绿色建筑信息模型并 与城市信息平台对接,推动绿色建筑与 新城建的协同,带动相关产业低碳环保 能力提升。二是要将共享、共生理念贯 穿到绿色建筑从设计到运营的全过程, 让建筑赋能智慧, 将绿色建筑新思路、 新技术有机运用到建造运营的各个环 节,例如,被动式节能设计 、自然采光 、 风能光能互补节能技术、温度智能控制 系统、立体绿化、人工湿地、建筑周边自 然环境生态修复等,在打造健康高效的 人居环境的同时,做到最大限度减排降 碳。三是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拓 展新思路,研究实施“绿色建筑 + 智能 建造”,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能源的 合理利用,引领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的低 碳发展。

  (三)充分利用财税策和金融支持, 实现绿色建筑快速扩展

  政府通过不断丰富财政政策工具, 构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 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建设超 低能耗建筑,对商品住宅也鼓励实施超 低能耗建筑,对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建筑 技术的,给与更多税务优惠政策,促进 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是推动“碳达峰、碳 中和”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 构建融资平台,吸引集聚包括绿色建筑 设计、低碳产品研发、生产、运营等相关 头部企业,强强联合,极大提升绿色建 筑整体的节能降碳的水平。

  ( 四)发挥绿色建筑设计优势,加大 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助力降碳减排

  我国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主要集中 在建筑运行和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 绿色建筑的低碳发展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能耗特点,依托 设计 、应用新材料 、新技术才能实现建 筑行业的碳排放大幅减少。一是在绿色 建筑中,充分发挥设计优势,通过建筑 主体结构优化设计, 考虑减少钢材、水 泥 、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的占 比,增加环 保低碳的新材料使用占 比; 尊重 自然, 设计在 自然条件下的 自动化达到“冬暖 夏凉”效果的建筑结构;综合建筑布局, 合理设计门窗比, 提高门窗密闭性,做 到建筑保温和室内 自然采光合理配置, 降低电能使用量。二是本着节能降碳环 保原则,大力采用建筑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例如, 推广保温隔热新材料 、使用节能灯具、 真空玻璃 、环保的建筑内饰材料;打造 新型的建筑外墙保温吸能系统、低碳环 保建筑照明系统;通过大数据搭建建筑 内部恒温系统 、 降水收集循环利用系 统、储能系统。

  (五)拓展应用新型建筑节能技术, 发展超低耗能建筑,强化减排力度

  在建筑运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 巨大, 既要保证人们工作生活便利、舒 适、健康、安全,又要考虑人们对各类能 源消耗带来的巨大碳排放量 。地方政府 还应优化城市用能结构,在推进绿色建 筑建造中, 加快更新建筑节能技术,优 化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标准,提高节能降 碳要求。例如,实施屋顶光伏行动,深挖 光伏发电与绿色建筑 一 体化的发展潜 力,加快部署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建筑 一 体化技术,大幅提高建筑采暖 、生活 热水 、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推广地源 热泵方面开展专项工作,为群众清洁采 暖打开突破 口,既可以保障群众安全保 暖过冬,又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还要通 过技术路径,因地制宜,考虑到气候、建 筑类型 、地域可再生资源禀赋等条件, 建设有地域特色的节能环保绿色建筑; 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建设超 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打开思路,提高绿色 建筑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对可再生能源 的充分利用,构建建筑电气化、低碳化, 不断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是建 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又一重要途径。

  (六)完善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城乡共同发力打造低碳社会

  早在 2002 年我国绿色建筑面积累 计建成已达 66 亿平方米, 成果较为显 著,但是在整个农村地区,新建绿色建 筑占新建面积比例仍然较低 。为尽快实 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 目 标,促 进乡村振兴,还需继续大力完善乡村绿 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借助“十 四五”乡村振兴关键时期,在广大的 乡村地区, 因地制宜大力普及绿色建筑, 助力城乡共同低碳发展,建设低碳环保 美丽家园。
\


  五、结语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 实现“碳中和”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挑战作出的庄严承诺,目标的实现 不会轻而易举,建筑领域作为碳排放的 大户,要在极短的时间内 实现“双碳”目 标,需要全行业 、全产业链的各方都付 出艰苦努力 。只有通过严格规范绿色建 造体系,提高利用高科技智能化加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绿色建筑发展优惠 政策和财税措施,积极创新、拓展、深化 建筑节能技术,并加大乡村绿色建筑的 发展规划和实施力度,才能让我国绿色 建筑创新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早日 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路佳 . 让建筑更绿色更低碳 . 中国 建设新闻网 www.chinajsb.cn,2023-03
  [2] 郭婷婷 .基于互联网 + 模式下绿色 建筑与节能产品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 经济师,2023(05)
  [3] 刘洪森 .“计划”和“市场”:当代中国 经济体制的历史演进与话语变迁[J]. 扬州大 学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2021.25 (02): 21-28+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627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