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素养培养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要求 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文章通过问卷调查 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对全国营销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了 调研,结果发现:多数学生认为隐形职业素养比职业能力更重 要;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本校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 较高;“参加社会实践”“课堂思政”及“ 日 常管理”被认为最有 效培养途径;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或培训课程开设缺乏;师生 对职业素养概念与效果界定截然不同;“教师榜样的力量”是 提升学生素养最好的方式;面对“如何提升职业素养”问题,词 频最高的是“实践”。
关键词:高职,学生视角,营销专业,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不仅仅是指 高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高素质、高素养等重要内涵 。教育部在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 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中提出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 、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为了探寻职业院校 市场营销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与创新点 、遇到的困 难和挑战等问题的答案, 课题组从学生的角度通过问卷星调 研网站采用随机方式对全国 9 个省及上海的 20 多所高职院 校的 421 位市场营销专业(包括大一至大三年级)进行了问卷 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 421 份, 问卷的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 100%。
一、研究中涉及概念的界定
职业素养分为职业能力也称为显性素养与包括合作 、诚 信、忠诚、沟通协调力、学习力、服从意识、严谨的态度等职业 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意识的隐性职业素养 。显性 职业素养一直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重心, 而隐性职业素养则 因各种原因被忽略 。本课题研究中“职业素养”是指隐性职业 素养,研究样本仅限于针对高职营销专业。
为了调研结果的代表性, 本次调研的样本院校地理区域 涉及山西、吉林、浙江、云南等 9 个省,涵盖了浙江、江苏、广东 等经济发达省域与新疆、陕西、宁夏等西部不发达省域院校, 包含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 国家优质(一流、卓越)高职院校、省级优质(一流、卓越)高职 院校、国家双高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及普通 高职院校等各种等级水平的院校, 考虑到高水平院校在整体 院校中的比例不高,因此,调研中普通高职占到 49.41%;考虑 到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因此,问卷的填写 者涵盖大一到大三年级, 同时对培养过程的体验最有发言权 的应该是大三学生, 因此, 样本中大三学生比例稍多, 占到 40.38%。
二、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素养比职业能力更重要,不同类型 高职院校没有明显差异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相比较而言,职业能力与职业 素养两者哪个更重要? ”的提问,教师与学生选择“素养更重 要”的比例均高于“能力”选项,但 67.21%的老师选择了“素 养”,而学生略少,只有 57.72%;经过与院校类型的交叉分析, 各种水平类型高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无太大差异, 而此 交叉分析结论在教师调研中发现越是高水平院校对素养培养 重要性的认识越深刻; 经过与性别的交叉分析发现女生与男 生看法有较大差异,54.25%男生认为“能力”比“素养”更重要, 而 62.38%的女生则认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见图 1) 。
整体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有认知的, 但男女生之 间出现如此差异是意想不到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认 知差异呢? 女生比男生感性? 男生在能力上比女生更有优势, 而女生相反? 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让男生提升对职业素 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三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对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 程度较高,不同地理区域的高职院校无太大分歧,但普通高职 院校重视程度低于其他类型院校
85.28%的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对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 培养是重视的,而且有 42.76%学生觉得重视程度非常高,而此 数据在教师角度仅有 14.75%, 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比例教师是 学生的 2 倍多,很庆幸的是认为“不重视”的比例师生都非常 低(教师:3.28%、学生:0.72%,老师依然远远高于学生) 。经过 高职院校的所在地理区域与本题的交叉分析, 并没有发现两 者之间必然联系的依据,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此问题上 的看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但不同水平类型的院校在重视程 度上略有差异(见表 1),普通院校学生“重视”的比例低于其他 类型学校,而认为“一般”的比例偏高,还有 1.44%回答“不重 视”,其他类型学校学生没有人回答“不重视”,此看法同样出 现在教师的调研结论中, 教师认为学校不重视仅出现在省级 水平院校以及普通院校中。
建议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 、尤其是普通高职院校对职业 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能在教育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切实感受到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与措施,全面提升教育效果。
四、营造商务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做法较为常见,培养途 径中“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度最高,“参加社会实践”“课堂 思政”及“日常管理”被认为最有效90.5%的学生认为本校在为专业营造有助于培养职业素 养的商务环境与氛围上是有所作为的;
各大高职院校专业职 业素养培养途径中, 采用比例最高的是 “参加社会实践”, 83.85%的院校都采用此途径, 该途径也被教师群体列为最常 用的途径,而且比例无异;其次常用的是参加各种营销技能竞 赛(73.4%,此比例与教师答案惊人相似)与课程教学中的“思 政融入”(56.29%,教师群体此答案的比例更高,这跟学校对教 学思政的强调有关),“第二课堂”“校企合作培养中企业文化 融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与社会服务活动”“学生日常管理” 等方式也是被大多数学校普遍使用, 而且比例基本在 50%左 右,“请企业家创业者优秀毕业生讲座”被使用得最少(这可能 与此方法使用频率少给学生教师带来的直观感觉有关) 。
那么被普遍采用的这些途径学生参与度如何呢? 这些途 径最有效的途径又是什么呢? 调研发现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是 “参加社会实践”(72.45%),其次是“课堂思政”(49. 17%)与“ 日 常管理”(48.69%);“校企合作培养中企业文化融入”“组织学 生参与公益与社会服务活动”等方式参与度比较低,“企业家 创业者等讲座”参与度最低;“参加社会实践”是无论教师还是 学生(74.35%)都非常认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有效的是“参加 各种营销技能竞赛”(40.38%),第三是“实训过程中仿真工作 环境熏陶”(34.44%),其余方式中被认为有效的选择比例差不 多,基本都在 20% ~3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相关的 一些方式并不被学生所认可,“课堂思政”参与度高但有效性 并不理想(25.65%),有效性垫底还是“企业家创业者优秀毕业 生讲座”与“第二课堂”(见图 2);而在教师群体的意识中,“校 企合作培养中企业文化融入”被认为仅次于“社会实践”的途 径,“第二课堂”被认为效果比较差这点与学生选择一致。教师 对有效性认可度最高的前 3 个途径与学生的理解有较大出 入,学生更偏向于学校安排比较多的一些活动,而教师答案几 乎都与实践学习有关 。(见图 2) 。课堂思政对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而言无论在教师还是在 学生的眼里有效性并不太强 。到底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设置不 够符合要求还是介入痕迹太重反而背离了熏陶的初衷?“校企 合作”相关的内容有效性理解为何教师与学生有如此大的出 入? 技能竞赛在学生角度属于比较有效方式,但教师普遍不认 可, 是否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不同还是教师无 法准确了解学生在技能竞赛中收获? 亦或师生之间对技能竞 赛的界定不同? 教师是否仅仅把教育部的技能竞赛作为全部?
“第二课堂”与“企业专家入校讲座”这样的方式一直被很多专 家认为对提升学生职业认识、职业道德理解非常有帮助的,但 为何师生对此的意见都持否定态度? 这些问题都值得教育工 作者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根据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 的症结,让每一种精心设计的培养途径与方式、无论是“课堂 思政”还是“第二课堂”能真正实施见效,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 养目标。
五 、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或培训课程的高职院校较 少,不同院校课程的差异性较大
仅有 15.2%学生认为本校邀请过社会上职业素养养成方 面的专业培训机构来给专业做过培训, 大部分院校没有借助 于外部专业资源共同完成培养过程, 这个数据与教师的调研 结论相比,教师数据是学生的 2 倍,究其原因有可能是教师安 排了培训, 但学生没有参加或者没有得到消息或者师生对题 目的理解不同,教师把所有的讲座培训都列入“是”的范围,而 学生则仅仅把职业素养专业机构的培训列入。
关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否有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或 培训课程? ”的问题,81.97%院校教师回答是“无”,而学生则只 有 63.66%回答“无”,回答“有”的教师多数把《商务礼仪》《创 新创业课》《职业规划》 等课程列入专门的职业素养训练的科 目中,学生中除了把这些课程列入之外还把“课程思政”做得 比较到位的专业核心课程比如 《市场营销实务》《推销》《商务 谈判》以及各专业课程实训和《就业指导》等囊括其中。极少数 院校开设有 《大学生人文素养》《时事政治》《职业素养》 以及 《湘商文化》《雨商文化》等地方性商务文化内容课程来培养特 色职业素养。
相较于其他专业, 营销工作中对职业素养要求远高于对 职业能力, 从调研中发现由于效果评估工具缺乏导致无法评 价 、没有较好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等原因造成院校的教育技能 训练体系比较成熟而职业素养培养属于“理论上重视、实践中 忽视”状态 。然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在职业素养培训中却有成 熟且有效的体系,比如 NLP 教练技术,高职院校不应太排斥社 会培训的内容与模式,抱着兼容并蓄的心态,借鉴甚至借力培 训机构资源来完成职业素养的教育过程。
六、师生对新生的职业素养测试概念理解有区别,对培养 效果的标准界定也截然不同
新生入学之初的职业素养测试在学生看来就是入校时候 的面试过程,当前单招来源学生比重不断增加,大多数学校的 单招有面试环节,可能学生会认为那是对职业素养的测试,而 教师则不这样认为,因此,在是否对新生进行过素养测试问题 上, 教师与学生有较大的差异,47.51%学生回答有过测试,而 90.16%的教师则认为没有测试过 。大多数学生对本校职业素 养培养的效果是持认可与肯定的态度(见图 3),认为非常有效 与比较有效的比例高达 72.45%, 而该数值在教师调研中仅有 16.7%,75.41%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 说明师生对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期望值有非常大的差距, 教师的期望值比较高 。 90.26%的学生认为本校的课程考核标准中列入了职业素养的 考核部分,70.49%的教师持相反看法,再一次证明教师对职业 素养的培养要求比较高,理解比学生更透彻与深入,因此,师 生在各个问题的回答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答案。
七、“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提升学生素养最好的方式,“在 教学方式中设计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较被 认可
教师可采取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身 体力行、做出表率、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和“课程内容中 渗透职业素养的内容”“教学方式中设计一些让学生提升职业 素养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活动”等等,在这些举措 中,37.05%的学生认为“身体力行、做出表率、用榜样的力量来 影响学生”最有效(见图 4),这将给教师群体更多行为上的约 束,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要先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摆在 院校领导面前是的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问题;
其次是“教学方式中设计一些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教学活 动”(27.32%)(见图 4), 讲得多不如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体验 与领悟,“讲练结合、听悟相融”和“用轻松活动渗透素养内容” 可能比较适合高职的学生,被大力推崇的“课程思政”又被列 入最后的选择项目,“课程思政”如何改革才能让学生真正从 中获益是市场营销教师需要迫切去研究的问题; 在所有课程 类型中,学生认为对提升职业素养最有用的是“专业课程”其 次是“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排在最末尾,在某种意义上说 “通识课程”在职业素养的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 用,但最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在哪里? 这些更值得 “通识课程”教学工作者深思。
八、面对“如何提升职业素养”问题,词频最高的是“实践”
根据本校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学生认为值得推广 的举措主要集中在“实践活动”“实训活动”“参与社会活动” “参加企业交流”“教学设计”“营销竞赛”“开设公共素养课程” “校企合作课程”“课程思政”“创业课程”“开展讲座”“开展专 业培训”“仿真实训”等等,学生们也对学校在提升他们职业素 养方面提出自己的希望,比如“实践多一点”“多开展企业交流 活动”“多提供实践平台”“提供好的环境”“多与企业开展合 作”等等,“实践”两字是词频最高的,“工学结合”虽说是很老 套、过时的一个职教改革术语,但不管现在流行的是什么样的 专业术语,其核心仍然离不开“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核心与 本质,“践行”远胜于“说教”,技能教学如此,职业素养培养亦 如是。
[基金项目:2020 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课题 《构建基于 NLP 的高职营销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研究》(课题批准号:ZJGB2020127)]
参考文献:
[ 1] 谭明霞 .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素养提升[J]. 湖 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3(04)
[2] 李小元 , 王钰亮 .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基于 5 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分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1(03)
[3] 李小燕,夏远贵,杜云 .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及对策探 析[J]. 山西青年,2021(1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