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科学评价乡村振兴进程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具有重大意义。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乡村振兴指标 评价体系,采取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使用 TOPSIS 方法测 度并比较分析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总体水平, 针对山西乡村振 兴优势和短板, 提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方向和 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指标评价,熵权法,TOPSIS
一、引言
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实 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 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18 年国家制定的 《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 2022 年)》首次提出了推进乡 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并用“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准确概括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 目标,并首次建立了涵盖 22 项具体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目标 体系, 对我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科学明确的阶段 性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的评估评价方 法,通过科学评估可以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有 效保障阶段性目标的有序完成和最终目标的顺利达成 。本文 首先对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乡村振兴评估评价方法进行梳理和 研究,其次,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 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更为科学高效的乡村振兴指标评价方法和 评价体系, 再次, 对我国中部地区六省乡村振兴进程进行评 价,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准各地发展的优势和短板,最后,针对 山西实际, 提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方向和对策 建议。
二、研究综述
关于乡村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学术界已形成较多的研究 成果 。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学术界围绕新农村建设 五个方面的目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价分析战略效果 。 李立清和李明贤(2007)用 AHP 方法,设计了包含五个一级指 标和 50 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评价体 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学术文献中相应的研究成果日 渐丰富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部分文献利用相 关数据初步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展开计量经济研究。
在指标选取方面,现有文献多从三种角度展开研究,一是 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基础构建一级指标为产业兴旺 、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如闫周 府和吴方卫(2019) 、刘瑾等(2021) 、仝国栋等(2022)等学者, 主要区别体现在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选取的不同 。二是基于 乡村振兴“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构建“六化四率三治三风三维”指标体系 。贾晋等(2018)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任 务的解构,构建了“六化四率三治三风三维度”的指标体系,产 业兴旺的“六化”分别是农业效率化、农产品品质化、农业机械 化、农业科技化、农民组织化、农业融合化;生态宜居的“四率” 分别是乡村规划率、道路通达率、生活宜居率、医疗配套率;乡 风文明的“三风”分别是家庭之风、邻里之风、社会之风;治理 有效的“三治”分别是民主自治、基层法治、社会德治;生活富 裕的“三维”分别是农民收入、收入差距、生活品质 。三是从经 济、社会、生活、生态和城乡五个维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测度 中国农村发展指数 。郑兴明(2019)通过对福建省 3 县市 6 个 村庄的调查, 分析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状与现实困 境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村庄治理 、 发展基础 、生态环境这五个方面的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 系 。郭翔宇和胡月(2020)构建了以农村经济建设与产业兴旺 程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美化及宜居程度、农村文化建 设和乡风文明、农村政治建设与治理有效程度、农村社会建设 与农民生活富裕程度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城乡融合程度为 核心的指标体系 。申云等(2020)以农产品、农业多功能以及农 业支撑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系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以“农产 品—农业多功能—农业支撑”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乡村产 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杨肃昌和范国华(2022)结合现阶段我 国的贫困治理现状及党中央的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 从产业 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和民生改善五个维度构 建了“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 接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每一个评价维度内部又根据评价内 容不同将指标体系进一步划分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评价指 标 、脱贫攻坚成果拓展评价指标以及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 效衔接评价指标三类。
在评价方法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指标筛选、指标权重确定 方法及评价结果计算方法 。其中,指标筛选方法大多采用专家 调查法(Delphi)及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体系指标进行筛 选,如郑兴明(2019)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大多采用专家打分 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如张挺等(2018) 、张雪等(2020)等 为了同时减少专家判断的主观偏差和数据不完整或数据质量 差所产生的客观偏差, 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 重,采用等权重加权平均的方法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相加,得出 综合权重 。评价结果计算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或加权求和 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现有成果中,评价体系的指标来源 过于依赖文件性文献资料, 部分文献选取乡村振兴发展评价 体系的基础指标并不能较好地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在 指标甄别选择上偏于主观性,体系构建方法简单,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指标及评价体系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基于此,本文以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基础,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构建符合山西实际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 TOPSIS 法计算 山西以及全国其他省份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数, 借此科学度量 乡村振兴进程,总结山西省乡村振兴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
三、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 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 。本文借鉴已 有研究成果,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活富裕作为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解出 16 个二级指标和 30 个三级指标,构建乡村振兴指标评价体系 。数据来源于《中 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 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乡镇卷)》《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中国文明网 、 民政部等网站。
( 一)产业兴旺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 值的比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镇区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 3 项指标来衡量。
2. 农业生产效率 。选取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两项指 标。劳动生产率由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就业人数计算而来。土 地生产率由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3. 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来衡量, 其中, 综合机械化率 = 机耕率×0.4+ 机播率×0.3+ 机收 率×0.3.机耕率 = 机耕面积 / 播种面积 × 100%,机播率 = 机 播面积 / 播种面积 × 100% 、机收率 = 机收面积 / 机收面积 × 100%。
(二)生态宜居
1.污染物投放强度。使用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和每公顷农药 施用量来衡量农业生产污染物投放强度, 而体现农业绿色发 展的程度。
2.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情况。选取农村沼气工程数量和农 村太阳能热水器占地面积来测度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情况。
3.生态环境条件。绿化覆盖率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 保护状况的重要指标,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考量,本文以森林 绿化覆盖率来衡量生态环境条件。
4.社会环境条件。从养老服务设施和村卫生室两个层面衡 量农村社会保障设施条件, 选取养老机构数量和平均每千农 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量两项指标 。其中,由于自 2018 年起 农村养老机构统计范围为登记注册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机 构,因此,使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来测度村养老机构的数量。
(三)乡风文明
1.文明创建 。选取乡镇文化站个数、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全 国文明村镇占比三项指标进行测度。
2.公共教育。教育师资水平是公共教育的重要体现。选取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大专以上受 教育人口占比两项指标衡量。
3.文娱支出 。文娱支出的增长能够反映农村居民在教育、 文化和娱乐方面需求的增长,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增加 。本 文使用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和农村有线广播电视 实际用户数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两项指标。
( 四)治理有效
1.人力资本水平。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能够反映人口素质 水平,也是人力资本水平的衡量尺度,本文以农村居民平均受 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 。平均受教育年限 = 小学文化 人口比重 × 6 年 + 初中文化人口比重 × 9 年 + 高中文化人口比重 × 12 年 + 大学文化人口比重 × 16 年。
2.社会保障水平。采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比和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进行衡量 。其中,农村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支出标准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除以保障人数 计算得到。
3.现代化治理水平。选取村民委员会个数和全国民主法治 示范村个数两项指标。
(五)生活富裕
1.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直接反映居民 富裕程度,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居民生活质量最直接的表现。本 文选取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平均每百户年末家用汽车拥有 量来衡量农村消费结构。
3.生活质量 。住房条件是居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 衡量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文选取农 村宽带接入用户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来衡量农村生活条 件。
四、中部六省乡村振兴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目前,关于乡村振兴评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熵权法等 。其中,层 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属于定性赋权法, 可能会出现偏误影 响对指标权重的正确判断 。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熵权 法属于定量赋权法, 但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一般会舍 弃不显著的因素, 而熵权法能够根据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大 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客观地反映指标重要性,有效避免主 观赋权带来的偏误 。因此,本文采取熵权法给乡村振兴评价指 标赋权,使用 TOPSIS 法计算各地区乡村振兴水平与理想程度 的差距并对中部六省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排序。
( 一)测度方法及过程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1.指标权重。通过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乡村振兴各级指标 的权重 。可以看出生态宜居权重最高,为 23.45%,其次是乡风 文明 、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 权重分别为 23.08%、20.72%和 16.86%,生活富裕权重最低,为 15.91%。
2.综合结果分析 。采用熵权 TOPSIS 法计算得出中部六省 乡村振兴评价综合结果 。从计算结果来看, 河南省贴近度为 0.595.接近乡村振兴良好水平,并且在中部六省中得分最高, 说明其乡村振兴实施成果相对显著 。其后依次为湖南、江西和 湖北,贴近度分别为 0.482、0469 和 0.451.处于乡村振兴中等 水平 。而山西和安徽乡村振兴质量较差,贴近度分别为 0.390 和 0.386.位居中部六省第五位和第六位 。可以看出,中部六省 乡村振兴的实施尚未达到良好水平,成效不够显著,整体提升 空间较大。
3.分项结果分析 。从一级指标的测算结果来看,中部六省 的生活富裕贴近度均值最高为 0.562.其次是产业兴旺 、生态 宜居和乡风文明,分别为 0.508、0.486 和 0.460.治理有效贴近 度最低为 0.448 。可以看出,中部六省整体上在产业兴旺和生 活富裕方面发展态势较好,而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 效方面的提升较为欠缺,乡村振兴仍处于不均衡发展的状态。 河南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治理有效方面领先于其余省份, 湖南和江西分别在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维度位居第一, 而山 西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维度占据两个末位, 可见中部六省 各省份间乡村振兴五大方面的发展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从产业兴旺来看,河南和山西分别位居第一和第六,且山 西产业兴旺贴近度远远低于其他五个省份 。从生态宜居来看, 江西和安徽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六, 山西位列第五且得分低于 指标均值 。从乡风文明方面来看,湖南和安徽分别处于第一和 第六位,山西处于第三位,得分略低于指标均值 。从治理有效 来看,河南和江西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六,山西排名第三且得 分高于指标均值 。从生活富裕来看,河南和山西分别位居第一 和第六,山西生活富裕得分小于 0.2.处于较差水平 。可以看 出,山西在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方面发展较好,在产业兴旺 、 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熵权 TOPSIS 法对构建的乡村振兴指标体 系进行测算, 并将山西省乡村振兴评价结果与中部其他省份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 中部六省总体乡村振兴成效不够显著,发展不够均衡, 尚存较大提升空间 。 中部六省乡村振兴综合贴近度 均低于 0.6.未达到评价标准的良好水平 。从地区来看,河南省在乡村 振兴五大维度中有三项位列第一,而山西有两项位列第六,中 部六省乡村振兴五大方面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从五大衡 量维度来看,生活富裕平均得分最高为 0.560.治理有效平均 得分最低为 0.448.中部六省乡村振兴发展处于不均衡状态。
2. 山西省在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山西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两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 0.453 和 0.498. 主要得益于山西省在乡村公共教育和人力资本水平方 面的发展成效显著, 不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 上学历比例、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比,还是农村平均受教育 年限都领先于其他五个省份。
3. 山西省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方面发展相对 滞后,是拉低山西整体乡村振兴水平的主要因素 。山西省产业 兴旺 、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 0.232、0.425 和 0. 154.明显低于中部六省均值,反映出山西省农村经济发 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产业发展问题,农村人居生 态环境差、生活设施欠缺等生态宜居问题,以及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薄弱、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等农村收入问题。
(二)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 为进一步提升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拓展乡村产业功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产业振兴是乡 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 根本之策 。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农业生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不 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 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划定粮食 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 建设 。此外,山西省物种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特色鲜明,应当以 本土特色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 发展小宗类 、多样性特色种养, 加强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 发 。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另一 方面,推进三产融合,延长农业生产链 。 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 价值链,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 。推进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通过延伸和 拓展产业链,不断扩大产业范围,推动产业功能转型,提高农 业的附加值;推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有效利用物联网 、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推动服务业向农业生产 经营等各领域渗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 。大力发展农村电 子商务,推动人才培训及相关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延伸,支持 建设电商直采直销基地、生鲜农产品产地仓,构建农村电商销 售渠道 。同时,引导各类人才和创新要素支持乡村振兴 。落实 返乡创业各项支持政策,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 、高校毕 业生等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 。针对山西省乡村特色优 势产业加强技术研发,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 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服务。
2.坚持乡村绿色发展,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 良好的生态环 境和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山西省应当补齐生态短 板,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生态宜居水平 。一方面,促 进农业绿色生产 。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 持并推广节能减排降耗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依 靠技术进步提升乡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能 。创新农业 发展模式,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 化肥、农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 构建秸秆综合利用 长效机制,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 。拓展绿色空间,积极推动植 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 深入实施重要生态河流保护和修复重 大工程 。另一方面,保障改善农村民生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注重扩 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注重提高保障标准,以及各类保险和城乡 制度的有机衔接,尽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 快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加强乡村 医生队伍建设 。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扩面续保攻坚行 动,实施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互助养老 服务设施 。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标准。
3.保障农民物质生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生活富裕是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而山西省却在 生活富裕水平方面远远落后于中部其他省份 。为此,山西省应 当采取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富裕 程度 。一方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 展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村支“两委”成员、金融社会资本 参与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提升村级集体经 济效益 。另一方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以连线成片整治的方 式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 景线 。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开展村庄绿 化, 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环境整治工作,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 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 。鼓励 发展镇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健全乡村 物流网络,降低农村物流成本,构建城乡一体、服务普惠、便捷 高效的县域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 1] 李立清,李明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 济学家,2007(1):45-50.
[2] 朱孔来,韩春蕾,郝春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 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东岳论丛,2009.30 (4): 162-166.
[3] 李树德,李瑾 .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研究[J].农 业技术经济,2006 (6):60-64 .
[4] 张磊 .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纵横,2009 (7):67-70.
[5] 王富喜 .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水平评价[J]. 经济地理 , 2009.29 ( 10): 1710-1715.
[6] 闫周府,吴方卫 .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评价 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学家,2019 (6):90-103.
[7] 刘瑾,李振 , 张仲,孟庆庄 . 四川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及实证分析[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1.32 (6): 1-13.
[8] 仝国栋 ,应珊婷,王佳颖 ,章古月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县域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63 (5):109-113.
[9] 贾晋,李雪峰, 申云 .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8 ( 11):70-82.
[ 10] 郑兴明 . 基于分类推进的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 究—— 来自福建省 3 县市 6 个村庄的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 ,2019 (6):36-47 .
[ 11] 郭翔宇 , 胡月 .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 与管理,2020 (5):5-15.
[ 12] 申云 , 陈慧 , 陈晓娟 ,等 . 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 证分析[J].世界农业,2020 (2):59-69.
[ 13] 杨肃昌 , 范国华 .“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 村 振 兴 有 效 衔 接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建 [J]. 宁 夏 社 会 科 学 ,2022 (2):112-123.
[ 14] 文琦 , 郑殿元 . 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 [J].地理研究,2019.38 (03):509-521.
[ 15] 屠爽爽 , 郑瑜晗 ,龙花楼 , 万诗梦 , 梁小丽,王炜 . 乡村发展与重 构格局特征及振兴路径— 以广西为例 [J]. 地理学报 ,2020.75(02):365-381.
[ 16] 焦贝贝 , 张治河,刘海猛,薄玮 . 乡村振兴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农 村创新能力评价— 以甘肃省 86 个县级行政单元为例[J]. 经济地理 , 2020.40(01): 132-139.
[ 17] 张挺,李闽榕 ,徐艳梅 .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 究[J]. 管理世界,2018 (08):99-105.
[ 18] 张雪,周密 ,黄利 ,赵晓琳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的评价及路 径优化—基于辽宁省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20 (2):97-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5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