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红色文化中凝聚着强大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 造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大众 化对于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国 家 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时 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创新性出现,使得 红色文化传播出现了内容多元化、形式 多样化的特征,为红色文化大众化提供 着机遇。但是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具有两 面性,各种文化在开放的平台进行交流 和碰撞,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文化的影响 力受到冲击 。如何正确地借助新媒体, 进行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找寻红色文 化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我 们值得思考 的问题。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大 众化 新媒体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 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 一 同 创造的独 特文化, 后又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添 加了建设文化和改革文化 。习近平总书 记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 更深厚的自信。”[1] 对于国家而言,红色 文化大众化对于凝聚群众政治共识、激 发群众民族意识、提升群众精神状态具 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 个民族的灵魂。”[2]对红色文化进行时 代化的解读,深入地挖掘红色文化的时 代内涵,对于丰富文化建设体系 、维系 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引导广大青年树 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重大意义。在新 媒体时代, 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发生 变 化,我们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开 辟红色文化大众化的新路径。
一、新媒体对红色文化大众化的积 极影响
新媒体作为 一 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媒介具有交互性强,辐射面广的 特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新媒 体时代,对红色文化进行时代化的解读, 必须牢牢掌握住新媒体的宣传平台,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丰富传 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赋予红色文化更强的生命力,从而达到对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大众化 有着显著的优势。
(一)文化内容丰富,传播形式新颖
媒介作 为 一 种交 流 手段 在文化传 播中有着重要作用,传播技术的不断更 新与进步扩大了文化空间,给予文化更 多的 内涵。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有着强大的传播作用,这种传播已不是 简单意义上的“复制粘贴”式传播,也包 括人们对待不同信息 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每一 个获取过信息的人都可以是一 个新的 自媒体,通过个人账号 、个人社 交平台进行再次传递。相对于传统媒体,例如报纸 、杂志 、广播等来说,新媒 体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 样、辐射面更广。新媒体作为一 个传播 平台,有着大量的信息存储空间 。红色 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 转 化为电子信息 向公众传递,例如电影 、电视剧、网站 、 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 。红色文化以一 种更加生动的、直观的,更加易于公众 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画面给人的视觉 冲击加上声音的吸引,让整个红色文化 变得活泼起来,促使红色文化的内容能 够更加深入人心,满足人们对信息直观 性的需求。
( 二)拓宽群众参与路径,提升群众 参与度
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历史观中曾谈及到,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获取的, 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古至今,精神文明的创造和传承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主体无法根据受众的反馈进行传播内容调整,传播出去的文化是不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难以确定,观众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具有强大交互性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借助新媒体信息可以实现双向互动,观众可以更自由地 表达意见,阐述观点,消解了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距离感。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群众的参与感得到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在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意愿必须得到展现。红色文化大众化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在这一基础上,人民群众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入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中,人民群众以一种主人翁的状态参与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提高了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大众化过程中的参与度。
(三)信息获取便捷,传播效率增强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 迅猛,新媒 体的出现打破了文化传播的界线,公众 对信息的获取有着前所未有的便捷性, 文化传播速度迅猛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 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人们 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手机进行上网,可以 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受时间 、地 点的限 制,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文化的 电子信息进行搜索和获取。在大数据背 景下,文化传播主体能够充分利用大数 据根据不同群体的喜好进行精准的文 化信息推送,从过去的人找信息到现在 信息自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降低了信 息传播的时间成本,增强了传播效率, 这对信息传播双方都有积极的影响。这 种信息传播方式为红色文化大众化提 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持。
二、新媒体下红色文化大众化存在 的主要问题
中 国 已 经意识到人们在和平年代 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正在不断地结合 实际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 。这对 红色文化大众化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是红色文化大众化仍然 面临着诸多 问题。
(一)新媒体开放性较强,多元文化 冲突增加
“互联网 +”发展模式的迅猛发展 加速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作为一种 新型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 容性,它拓宽了 文化传播的渠道,提升 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但是新媒体这种特 性也导致了现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 突。 现如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 发展,文化交流也愈渐频繁,不 同 文化 的频繁接触促使人类必须去理性地看 待文化的沟通,多元文化下的文化冲突 也是不可避免的。一 个国家群众的价值 观念如果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么其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如此复杂的局势 下, 如何保持中华民族文化不受冲击, 积极应对西方霸权主义思想的入侵,对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严峻 的考验。红色文化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爱 国情怀,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需要在红 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被激发。
( 二)文化内容把关不严,有过度娱 乐化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 场以需求为导向, 以利益最大化为 目 标,市场作为一 只无形的手引导着文化 作品创作的方向。伴随着多元文化作品 不断出现,宣传主流价值观的红色文化 作品影响力下降。为 了获得商业利益, 各种低质量的红色文化作品层出不穷, 对历史缺乏尊重,对红色文化缺乏敬畏 之 心,文化过度的商品化会导致文化 自 身的变质 。红色文化作品应该以还原历 史为主,还原那段艰辛惨烈但又不屈不 挠的历史,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激起 民族意识,弘扬爱国情怀。对于这段历 史, 我们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 待,应该尊重历史,以史为鉴,与历史虚 无主义作斗争 。历 史是一个国家的瑰 宝,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传承着一个国 家文明的轨迹, 也传承着一种民族精 神。一 个国家只有尊重历史,正视历史, 才能走好接下来的路。
(三)主流媒体权威受到挑战,网络 管理体系不完善
主流媒体在国 家的意识形态工作 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新媒体高 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正 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打造一 支有公信力、有权威的主流媒体去承担 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新媒体作为一种 传播工具,具有科学技术性,是一把“双 刃剑”,我们需要正确地合理地运用它, 让其成为红色文化大众化的有力助手。 一 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是优秀红色 文化传播的基础,我们需要用法治来引导整个网络环境的向好 。中国互联网发 展速度过快,相应的立法 、执法工作存 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甚至缺位,进一步导 致网络空间基本法治秩序的缺失 。[4] 良 好的环境需要从三方面共同努力:文化 传播主体传播的内容需要高质量,广大 群众需要充分发挥 自己的监督权,国 家 用法律手段进行根本保障 。关于网络立 法的细节十分繁琐,所以健全网络法律 机制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验。
三、新媒体下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路 径
(一)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强 化红色文化阵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 作领导权。”[5] 意识形态工作永远是国家 最重要的工作,历 史经验证明,一 个民 族的衰败甚至灭亡,往往是先从思想领 域开始的。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意识 形态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面对网络平 台上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渗透,无形中改 变着人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党要 牢牢把握住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权,保证红色文化不变色,这是实现红 色文化大众化的关键。我们要强化红色 文化阵地意识, 形成有自己独特优势, 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阵地。在文化大繁 荣的现在,要保证红色文化传递到公众 手中不变质, 我们可以从多方入手解 决 。可以打造专门用来宣传红色文化的 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我们要推送 一 些 易于大众接受的高质量作品,配备专业 人员定期维护,保证红色文化内容的质 量 。根据群众反馈的信息,进行针对性 的文化作品推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
( 二)强化网络监管力度,补齐网络 立法短板
新媒体在给大家带来获取信息便 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内容筛选不严的情 况 。 由于对网络监管的力度不够,在网 络上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事情屡有发 生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加大网络 监管力度,健全网络管理机制,不断完 善网络立法,补齐网络立法短板 。开放 性的新媒体不是给 一 些违法乱纪的活 动随意诋毁国家形象,引发社会动荡的 言论提供虚拟场所和平台。在互联网平 台的规范工作中, 我们要做到有法可 依 。例如,《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 《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护法》和《个人数 据保护法》等基础性的法律可以为中国 的互联网治理提供基础性的支撑性的 指南。[6] 只有健全网络治理机制,完善网 络立法,我们才能过滤掉不符合主旋律 的 内容,净化整个互联网大环境,为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三)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独 特红色文化品牌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消息的获取 十分便捷,可以跨越时空,随时随地获 取,但是随之而来的“碎片化”问题开始 显露出来 。红色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 海量的内容加上更新速度快,人们对红 色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 只是过眼云 烟,群众对这样碎片化的信息产生依赖 性,人们的惰性增加,不加思索地对红 色文化进行浏览。在这一过程中,加剧 了对红色文化本身价值的消耗 。克服红 色文化“碎片化”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 将红色文化生活化,让人民群众把红色 文化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在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 过程中又增加红色文化产业的收入。创 新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赋予红色文化 现代化特性。 例如,可以推动红色文化 与旅游业的结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 的红色旅游布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 式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打 造有独特优势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依 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力宣传 。红色文 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 讲好红色故事, 可以引起游客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在游 客的记忆深处留下印记,实现红色文化 的有效传播。 例如,山东各地积极推进 “红色文化 + 旅游 + 研学”相融合,进一 步发展了红色文化旅游模式。要借助新 媒体平台的宣传,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的 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 年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N]. 人 民 日 报 , 2016-07-02 (2).
[2]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 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1 .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 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1 .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2 :457 .
[5] 王四新,徐菱骏 . 网络立法:重构网络 生态环境[J].新闻与写作,2016 (07):26-28.
[6] 习近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2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4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