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是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重要方向。《知识产权保护专题》作为经管类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结合课程的法律属性,立足于案例分析和示例介绍,将课堂讲授同小组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相结合,深度探究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尊重原创、抵制抄袭、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等,通过探索课程理论知识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一、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中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激活社会创新动力有重要作用[1]。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业已成为多边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2019年12月13日,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方面就保护商业秘密、制药相关知识产权、地理标识、商标以及打击盗版和假冒商品的执法等领域达成共识;知识产权相关内容也是RCEP多轮谈判中的核心议题,在最终签署的RECP协定中,关于知识产权的相关条款及安排是我国目前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涉及知识产权章节内容最全面的协定。因此,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局势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逐渐成为刺激国内经济活力、推动国际合作的“刚需”之一。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脚点在于对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2],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才能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道路提供支撑和力量。对于当代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侵犯知识产权的“边界线”,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同时保护自身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并能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提升其质培育、提高其任意识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本科专业选修课程《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的思政元素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对课程理论知识点加以深入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精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及课外多个平台,多样化教学方式,帮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并将理论内容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能力素养和塑造正确价值观三合一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当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知识产权同个人的联系愈发密切,每个人都可能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或是被侵犯对象,或者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目击者”。《知识产权保护专题》以专题形式介绍各类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业秘密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在授课过程中,基于对理论内容的讲授,结合实际案例及社会热点事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产权相关内容的同时,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
本文将《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加以整理可得表1。如表1所示,基于各模块内容,借助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实现理论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例如:在对知识产权的出现和发展变化的介绍中,通过串联历史事件如欧洲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自由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推动作用,进而进一步实现对私人所有权的法律保护,由此可以看到关于智力成果创作者权利的保护并非与生俱来,欧洲作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发源地是受历史路径依赖的影响;相比而言,中国长期受封建专制思想的统治,关于作品的保护主要集中对作品复制权而非作品所有人权益的保护,其实质是保护皇族特权(吴汉东,2019)[3],因而并非现代意义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在1910年虽然颁布了保护作者权利的法律条文,但当时的清政府已风雨飘摇,辛亥革命后中国又进入军阀混战的乱状,长期的混战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缺少合适的土壤,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社会发展的面貌,尤其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中国加入WTO,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相关法律法规也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逐渐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通过对相关历史的回顾和梳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认识到路径依赖的作用,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整理同课程内容、社会影响面较广、联系密切的实际案例,通过教师讲授、小组展示和讨论的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选取中注重生活性、时效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拉近案例内容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涉及的案件如庄羽诉郭敬明案、多米被告侵权案、琼瑶诉于正案、论文抄袭事件、papi酱商标抢注案等,基于对事件本身的剖析,可将案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到当任何个体的合法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都应该敢于使用法律武器同侵权行为作斗争,培养学生维护社会法治、公正、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同时也要拒绝侵犯他人的智力成果,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爱国、友善、敬业、诚信的价值理念,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在授课中增加相关的示例介绍,如在介绍专利权作用的相关内容中,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印度仿制药作为切入点,介绍其原研药—格列卫的研发历程及高价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国为何没有模仿印度生产仿制药。结合此示例,使学生认识到加强专利权的保护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人类福祉,积极履行国际公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在学习商业秘密权的法律保护中,引导学生加强保密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并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引申至对国家秘密的保护,通过介绍央视披露的重大间谍案件如“‘90后’贪钱财出卖涉密文件”“明知故犯逐步沦为外国间谍”等反面示例,培养学生保持警钟长鸣,提高觉悟意识,坚定信念和立场,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同国家利益相统一,争做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理论与思政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究
教师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最终践行者。对于教师而言,第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身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所授内容高度认同并做到言传身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领悟和接受;第二,必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其内在德行和精神世界的催化剂,由此才能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中有意识的融入思政元素;第三,教师需对课程内容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系统性梳理课程各章节内容,同时灵活结合时事热点、历史事件或相关案例等,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水到渠成”地挖掘各章节所蕴藏的思政元素,避免思政内容空洞化、表面化和空泛化;第四,在传递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重传输路径的有效性和自然性,避免以“生搬硬套”“教条式说教”“填鸭式”等方式撕裂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和思政课程有效形成协同效应,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惊涛拍岸”的效果,需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和课外三个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教书育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德育素养。
利用线上平台,一方面可通过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在线推送补充学习资料,如慕课平台中国家精品课程《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与创新保护》等、行业网站(国家知识产权局网)、课堂知识测验等,在拓展学生专业知识之余可以有效提升其独立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实际案例、社会热点事件等,在线发布讨论话题,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原研药格列宁(实际为格列卫)价格为何如此之高;中国为何不能像印度一样生产仿制药?又如2021年蔚来汽车为何会停产?通过在课前、课后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讨论,有意识培养学生认知中国的大国担当、学习工匠精神,并切身领悟到“吾辈需自强”、为中国梦而奋斗的爱国情怀。
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应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内容以穿针引线方式贯穿整个课程,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思想。一方面需要多样化教学内容,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摆事实、列数据,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兴趣。比如在介绍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历程中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既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艰辛历程,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担当;或可结合相关数据统计或主流媒体如央视新闻等新闻媒介,对学生进行正面价值观引领,如在介绍专利申请时,可通过可视化图表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持续上升,并自2011年起长期领跑世界,但质量仍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抱负同国家社会发展相融合。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解释或分析现实问题,如可以采取线上投票的方式了解当前学生是否支持付费听音乐/对待抄袭歌曲的态度等,并请不同立场的同学就其观点进行辩论,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将课堂内容融入至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性认知,引导学生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外学习是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延伸,一方面采用小组形式,基于不同学习主题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如分析华为或OPPO公司的专利申请、解析身边的著作权侵权案如《人民的名义》被诉侵权案、《芳华》被诉侵权案;梳理案件的发展脉络及判决情况,并以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汇报,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和协作的精神和品质,提升法律素养和意识,增强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外策划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趣味答题大赛,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伴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的协同发展、有机结合是每位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深入剖析和挖掘《知识产权保护专题》课程中专业知识同思政元素的“连接点”,借助线上、线下、课外实践平台,灵活化、多样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全程参与度,在推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经管类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法律素养,增强制度自信,加强学生对“诚信”“爱国”“敬业”“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领悟和践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树立在全社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从而实现理论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观引领三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N].新京报,2020-12-1.
[2]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EB/OL].http://cnipr.com/sj/zx/202101/t20210106_241473.html,2021-01-06/2021-5-19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7+49-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4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