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的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态度较积 极,但也存在认识偏颇、素养不高、对传 统文化践行不主动等问题,社会大环境、 学校教育和家庭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养 成有重要影响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要关注其专业和性 别的特殊性, 发挥好学校和教师的主导 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构建政府主 导、学校主体、家校联动、社会广泛参与 的培育机制。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人才培养 中 华传统文化 素养培育
有关研究表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的人格、品行,提升 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作用[1]。加强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 培育其传统文化素养是师范院 校和学前教育专业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 重要途径 。 因此,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现状, 探究传统文化 素养的培育策略与途径, 对提高学生传 统文化素养培育质量和学前教育专业人 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优秀传统文 化素养及培育现状与分析
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 素养及培育现状,“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 育专业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研 究”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进行了调查,分别于 2019 年 9 月和 2020 年 12 月开展了两次调查,对衡阳师范学 校、耒阳师范学校、衡阳信息网络工程学 校和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 育专业 1931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 30 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幼儿园园长进 行了访谈。问卷调查共设计了 26 道题, 主要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 识、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影响因素、教育 与传播途径等几个方面了解情况。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颇
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存在认识偏颇、 学习动机功利性较强、学 习 态度不够积极 、 对传统文化未来与时俱进发展不抱 信心等问题。有 5.4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 化对自己成长可有可无或没有作用,有 4.7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未来发展不抱 信心,甚至认为已经过时。有 34.03%的学 生表示不会主动学习, 有少数对传统文 化进课堂抱无所谓的态度 。 学习传统文 化功利性较强,在应试的压力下,传统文 化的传播和学习有被功利化的趋势。
(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有 42.72%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 多或没有这方面修养 。 学生对传统文化 中具有代表性、 常见常用的汉字诗词歌 赋书画等了解 、 掌握的情况不理想,有 85%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甚至从来 不会应用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等 。 学 生 对 传 统 文 化 缺 乏 践 行 的 自 觉 ,有 17.38%的学生表示不会或偶尔会用它约 束自己, 对传统文化相关活动的参与度 不高,80%多的学生很少 、 几乎没有或从 不参与这方面的活动。
调查显示, 学生性别对传统文化的 兴趣、爱好可能有影响。在提交答卷的 39 名男生中对自然科学 、 思想文化有学习 愿望的超过了 20 人,而学前教育专业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传统 节日、琴棋书画、传统服饰、饮食文化、民 间习俗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这说明学 生传统文化的兴趣点 、 爱好点可能与学 生性别比例有关。
(三)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传统 文化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和 家庭是影响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原 因 。 59.76%的同学认为是社会没有形成 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25.38%的同 学认 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学校 忽视, 过度重视 升 学 或 专 业 学 习;有 47.25%的学生认为家庭不重视或不太重 视传统文化, 关注学习成绩甚于传统文 化。
(四)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途径与 多种形式
调查显示,电视、书籍、网络、课堂教 学、公益广告、流行歌曲等是传统文化最 常 见 、 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分 别有 67.89%、62.04%、58.73%的同学认为互联网宣传、相关 书籍、课 堂教 学是最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形式。 学校是培育学生传统 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分别有 70%、64.78%、 50.34%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可以通过形式 多样的课外活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专 业课程教学来学习传统文化。
二 、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优秀传 统文化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关注专业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幼儿园 教师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 进者的责任,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 主动地发展,全面健康地成长 。 因此,学 前教育专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充分考 虑幼儿教师是“启蒙者”和“促进者”角色 特点,要发掘、改造、改进传统文化中,尤 其是传统蒙学教育中有借鉴意义的因 素, 发掘更有利于健全人格培养的传统 文化的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学 生在传统文化经典的有益滋养中塑造心 灵,养成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女生占绝大 多数,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充分考 虑学生的性别构成, 和不同性别学生对 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的区别, 以满足绝 大多数女生的需要为主, 同时也兼顾男 生的兴趣与选择。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差别较大 。 女 生对传统文化中服饰、饮食、习俗等感兴 趣的比例大于男生,而男生对思想文化、 建筑、科技等感兴趣的比例大于女生 。这 种性别形成的差异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时应该予以尊重, 但也应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在有选择、有重点地了解传统文化 的同时, 力求更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整 体、全貌,至少学校应该要提供这样的机 会。
(二)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主导作用
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应充分发挥 学校和教师双重主导作用。
学校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一是在顶层设计上把培育学生 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列入人才培养的目 标, 建立有利于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的评价体系, 营造有利于培育优秀传统 文化素养的浓厚氛围。要明确传统文化 素养培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应围 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 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为 目标,重点关注学 生的道德品质、理想人格、政治素养和传 统文化素养的完善、提升。二是要把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在学前教 育专业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或 选修课,开发、建设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资源和教材 。创建开放型传统文化 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 社团等阵地和媒体, 针对学前教育学生 的特点设计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实 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传统 文化,升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三是构建 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优秀传统文 化素养“三全”培育模式,让每个人、每个 机构都自觉担负起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 责任,落实相关工作,真正把传统文化素 养培育贯穿、渗透到时时处处,让学生在 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 熏陶中成长。
在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教师的主导 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好 “育什么”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前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针对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内 容选择上, 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 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 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以培育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主线[3],同时,要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学 生的兴趣点, 选取传统文化中学生关注 度高、感兴趣的方面,增强教育活动的吸 引力。二是要解决好“怎么育”的问题,要 探索适应各自岗位和学科特点 、 学生喜 闻乐见 、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 模式、途径、方式方法 。探索建立线上线 下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家庭协同的培育模式, 全方 位推进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要尊重学生 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 感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 极性。 三是解决好“谁来育”的问题,就是 教师要自觉参加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和学 习,切实提升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提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4],以言传 身教来影响学生, 增强学习其优秀传统 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强化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主体自觉
要在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上强化主体 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解决学生对传统文 化认知上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强化主体 自 觉,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自信[5]。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传统文化的 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在增进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做好文章 。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以新时代的视 觉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 让传统文化与 新时代同频共振, 契合时代进步和青年 学生需求, 增强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认同。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改革、丰富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的途径、 方式、方法,增强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的吸 引力和有效性。要发掘和利用好传统文 化中引导青年学生,诸如树立人生理想、 锻炼意志品格、培养道德情操等求学、修 身的积极因素, 增强青年学生学习传统 文化的内生动力。要在多元文化的比较 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丰 富性、创造力和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6]。
要在知行合一上强化学生的主体自 觉 。 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要坚持知行 合一,引导学生主动践行。基于学前教育 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高 、缺乏践行自觉 的现实,首先,要强化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的主体自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内容的优化、方 式与手段的选择等等, 都应该尊重学生 主体性, 根据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兴趣 点、兴奋点来统筹安排,让学生更多的参 与进来, 避免一边冷一边热, 教与学越 位、错位。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才能 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兴趣、热情,才能更 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 其自觉坚持,因而也才最有效的。其次, 强化践行的自觉。实践出真知,优秀传统 文化只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 习中,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修养。要积极探 索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 坚持课堂教育 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 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引导 学生在自觉践行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 再次,强化文化反思的主体自觉。要重视 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养成独具慧眼、敢于质疑、善于创造的思 维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过主 体反复的学思践悟的过程, 才能化为内 在的品质和修养。
要在传承创新上强化主体自觉 。 幼 儿教师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创 新的责任 。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再 创造的过程。要教育学生秉持客观、科 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要 引导学生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坚 持面向新时代, 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 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 完善, 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 世界融通、与当代中国社会融合、与时代 偕行。要教育学生以“六经责我开生面,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担当精神,自 觉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文化传承的制度机制, 激励 学 生积极投身相关实践, 做传播优秀中华文化 的使者。
(四)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相协同的 培育体系,形成合力
调查表明社会 、 学校 、 家庭统筹协 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对培 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非常必要、 极其重 要。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学 校主体,家校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的培育体系,多方协同推进,形成有利于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 和社会环境。
党委和政府要发挥组织领导、 政策 保障、加强宣传和营造环境的作用,统筹 各类载体、各种媒体资源、公共文化机构 和多方力量, 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传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建立体现传 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公民道德规范, 实施 传统文化传播与保护工程, 开展弘扬传 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 发掘传统文化时 代内涵,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 化魅力。
学校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 推进的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中发挥主 体作用。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传承发 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部署, 主动 承担学校教育的责任,协调、争取有利于 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政策支持 。 协调社 会力量建立开放的培育联动机制, 构建 互为补充 、 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格局,善于利用博物馆、图书馆、 纪念馆、名胜古迹等社会资源和文化、新 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力量,发挥文化志 愿者、文化辅导员、文艺骨干、文化经营 者的重要作用, 使全社会真正有效参与 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要深化学校人才 培养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把传统文化素 养培育纳入课程体系和学校教育教学管 理工作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推进机制, 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开展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全员参与, 全方 位、全过程扎实有效的推进。
家庭在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发挥着 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学校要建立家校联 系、联动机制,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 密结合起来,家校统一认识,协同步调, 同向发力,让家庭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要 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 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 氛围;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家庭,把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家庭和日常生 活中, 让学生和家长在传统文化的浸染 中共同提高; 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形态 设计教育主题, 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和家 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等, 践行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 [7]
参考文献:
[1] 董弋欧 .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 养培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5.(中国知 网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
[2][3]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的通知教社科 [2014]3号(党政机关 http://www.gov.cn/xinwen/2014 -04/01/content_2651154.htm)
[4] 刘小兰,杨立国.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 传统文化素养问题与对策—基于湖南省 H 师范学院的调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 (27):10-12.
[5] 林洁,黄姣华, 向燕.师范生国学教育的 问题与反思 [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4):141-144.
[6] 萧烽 .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经济视角(中旬),2011(10):6-7.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 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生产批量问题是物流企业进行生产决策经常遇到...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