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一生 致力于教育事业, 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即 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与核心,是其伟大教育思想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的生活教育。因此,研究“生活即 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利用价值。把 “生活即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课相融合,可以将生活化贯穿于 整个教育历程,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难,满足教育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思想政治课 策略运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生活教育理 论,在如何整合教育和生活的关系这个问题上,其思想是对杜威 教育思想的改造,也是针对批判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 更是对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如何解决的重要教育理论命题。“生 活即教育”理论准确又鲜明的揭示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问 题,为我们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并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课 中,准确把握其教育思想和精神实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的概述
(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生活教育是指生活本身所独有的,生 活自身所经营的,生活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意义就 是解决生活中不同的变化。生活之中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因此生 活中的每个场景和生活方式均含有教育的意义。 我们如果想真 正认识到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就要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 育,为生活而教育。 由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才可 以说的上是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从书本中到生活实际的教育,从 狭隘教育到广阔的教育, 从字面上的教育到手脑相长的教育,从 耳目上的教育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教育以生活为中心
“脱离实际的、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教学 中心不围绕生活的学校也是死的学校,书本教材内容脱离生活 实际的教材是死的书本,而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被迫填 鸭的学生就是死人—— 先生便是先死,学生便是学死。由这种先 死和学死所打造的国是死国,所造就的世界是死世界。”生活教 育的本质就是生活本身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须的 教育。 如果想要把“死的教育”变革为“活的教育”就不能脱离生 活、脱离社会的实际,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把学生放在社会生 活中再去施以教育的力量。
(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不可以仅仅是书本化的,教育必须与生活有联系且联 系密切,甚至可以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材料,这样教育的力 量才可以变得更伟大、更有说服力,才不至于过于片面和狭隘。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的实质就是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 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 从意义上来说, 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其次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最后从效力上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 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生活即教育”理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启示
(一)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第一,让教育内容逐渐生活化。当代的应试教育形式太重书 本,教育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 挥其主导优势, 利用自身的教育经验和生活的实际经验,把教材 和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学生能掌握的直接经验。 反对那 些旧的脱离生活实际的教科书,要运用生活的教科书,才能创造 出真正的生活教育。
第二,理论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力求在教育内 容上生活化,教师应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的基础上, 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利用图片、视频、音乐和现代化 多媒体手段,进行创新并拓展思路,寻找生活中的教科书,将枯 燥无味的抽象知识变得生活具体化,从而转变为学生身体力行 的实践,和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才可以感悟出来所获得的知 识,学习理解到的才能是直接经验。
第三,增加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凡是生活便是教育,好的生 活是好的教育,而坏的生活同样也是坏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就 不是虚假的、片面的教育, 而是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增 加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就是将实际生活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避 免课堂变成纯粹的理念灌输,能够做到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用 于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场所融入生活
第一,注重社会教育环境。 生命的全部内容都是生活,便全 部都是教育。整个社会是人类生活劳作的场所,也就都是教育的 场所。生活与教育只有发生了碰撞才能看到教育的真正作用,因 此要把学生放到整个社会的生活中进行碰撞,放入社会的大磁 场中震荡,才能够产生教育的电流,发出光、散出热、产出力。 在 太古时代,社会就是学校,是不区分社会和社会,社会和学校的, 这一时期也许才是社会教育进步到最高度的时期。 社会是一个 大的平台,在社会中所默默感知到的东西就仿佛一粒小小的种 子,它总是能够默不作声的在心里的某个角落发芽开花。正如陶 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下进行教育, 集全社会之力能够潜移默化的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这对思想政 治课的教学仍然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第二,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情绪易产生波动,但是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性格可塑性强,是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时机。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高中时期 的学生来说, 是帮助学生完善性格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培育良好习惯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的 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而学校教育是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 体也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场所。 因此要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教育 的主阵地, 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和根基。积极开展家校 沟通,促成良性的沟通环境和沟通方式,形式教育合力,达到家 校协同助力学生成长的教育目的。
第三,注重网络平台的教育。互联网相对于传统的平台来讲有着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容量更大的特点,属于特殊的教育平台。由于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教育的场所逐渐宽阔,将 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样化,也共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但 是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更好更快的同 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例如,高中生正 处于身心发育和主流意识形态树立的关键时期,高中生群体在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易被误导,以及网络行为不规范导致舆 论的随意化从而对高中生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随着思想政治教 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普遍提升,以及对于网络平台主流思想舆 论的正确引导,准确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就可以使网络平台教育 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产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教育评价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评价理解是这样的,他认为之所以评价 只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发展的方式,他十分反对所 谓的集中统一的考试,把会考称之为会杀人的会考。把考试作为 现代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太过于片面化,单纯以文字为主要形 式的考试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反映生活的实质,严重违背了 如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以文字为主要形 式,这种评价方式不但不能考核出学生学到的所得,还导致了错 误的教育方向。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身的生 活能力发展, 而不是单纯的考核。 因此,教育评价的主要根据有 以下两点,一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二是对于评价标准的 适宜性和具体性的规范与严格要求。 要想保证评价的有效和公 正,就必须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具体化的标准。在 当今思想政治课中应该更倾向于采取和运用形成性教育评价的 方法,多渠道地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 发展,把评价的重点转向学生的情感及行为能力上, 有助于学生 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将“生活即教育”理论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相融合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依据生活
陶行知先生是第一个提出把生活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其生活观着眼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活实践。为了克 服教育长期以来脱离大众、脱离实际生活的现象,课堂教学的内 容必须是与我们实际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要使课堂教学的内 容做到生活化,比如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和时事 热点新闻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比如在课堂中和同学 们一起关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探讨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带回月壤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 性、观看新一年的习主席新年贺词。从生活中实际的教学内容出 发,把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培育好学生的核心素 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明确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公共 参与度。 教育源于生活, 也将改造生活,因此教学内容只有依据 生活,学生才能正确的认识时代、顺应时代、融入时代、真正的担 当起时代重任。
(二)“教学做合一”在教学策略上的应用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和学习中的三个方面,而不是 不同的三个过程。教的方法要依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也要依 据做的方法, 生活中是怎么做就怎么学, 生活中是怎么学就怎 么教。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才更好的体现了教学法与生 活的统一。 我们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变革传统 的课堂教学的策略,努力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首要环节就 是要确立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产 生兴趣并想要“探寻知识的本源,寻找知识的归宿”的想法和 兴趣,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学生自主 学习的过程。其次就是要努力建构并维系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发扬陶行知的教学民主理念,继承并发扬 教学相长的传统,在平等交往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到相互尊重、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三)“在劳力上劳心”在教学方式上的应用
首先,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如今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 动是面向生活的教育活动,是对教育方法生活化的积极尝试, 突破了原有教育模式中局限于课堂、 学校与书本的传统教育 方式。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学习视野随着实践教学 课程而更贴近生活。随着实践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不断生成 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加兴趣盎然,对于生活的认 知和体验也随之加深,变得更有创造力。实践教学的方式如今 也变得多样化,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社区实践、模拟法庭、问 卷调查、小组模拟等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 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政治课堂和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结合起来。
其次,要积极拓宽教育途径。 改变学生原来在学习中的被 动地位, 和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错误学习方式,倡导在“劳力 上劳心”,主张建立和形成一个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的探究型、合作型的学习方式。 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乐于 动手、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思想政治课中 讲授《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课时,我们可以和学生们一 起分工、分角色的模拟民主管理的各层单位,在实践结束后通 过实践小组的成果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总结实践过程中发现 的问题和所得结论, 再由教师将所得结论引入课堂,形成教学 的基本线索和逻辑并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总结与学 习。 由此形成一个“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教 学方式。
总之,由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对高中思想政 治课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所以 对其思想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为我们建构起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正 确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导向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进一步的 明确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应该遵循的基本教 育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只有付诸到实际,灵活的运 用并落实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才能体现出其先进性。 因此, 活学活用“生活即教育”理论才能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其思 想与思想政治课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 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22- 28.
[2] 邹尚智, 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12.
[3] 顾明远,边守正主编. 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11.325.
[4] 朱志仁,徐志辉主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 长春: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5] 李津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 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S1):82- 83.
[6] 曾忠民.借鉴陶行知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育 探索,2009(02):108- 109.
[7] 李佳玉.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课改革中的价值体现[J].新 西部,2020(05):154+ 1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