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 > 正文

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6 11:07: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艺术鉴赏能力属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在各类因 素影响下,大学生整体艺术鉴赏水平相对较弱,为了促进大学生的 全面发展,各高校开设了艺术鉴赏类课程。通过艺术鉴赏类课程, 能够让大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 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人格魅力。文 章以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作为出发点,探讨高校艺术鉴赏类课 程开设的实践意义,分析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 完善方式。

关键词:高校  艺术鉴赏类课程  实践 教学体系

目前,各个高校均已经开始广泛推行艺术鉴赏课程,这是一门公共通修类课程,是对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艺术 鉴赏类课程,能够深化大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提高其审美情趣,陶 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继而增强其想象力、创造力与人格魅力。艺术 鉴赏课程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的特征,在高校中大力推行艺术鉴赏 类课程,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社会氛围。  一直以来, 受制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还存在诸多不足,处于边缘化境地,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学模式依然是以传统的理论 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内容。单一的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而 言,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还需要狠抓实 践教学内容。

\

一、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非常关注美育教育,他 认为:“美育是一种自由、进步、普及的教育体系”,通过美育教育, 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受到刺激,使之接收纯正的艺术熏陶,满足个体 的人性发展需求。美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 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能够将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品呈现 给学生,使学生对此类作品有直观感受,产生美感,在艺术精品的 影响下,能够愉悦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其性情,锻炼学生的审美能 力。在艺术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通过这 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具备崇高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 艺术鉴赏课程中渗透我国传统的艺术内容,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 文化自觉,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 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艺术鉴赏课程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在艺术现场 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认知、审美、教育、娱乐等元素充分融合,通过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通过联 想、理解和分析,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另外,对于艺 术作品的鉴赏,其本质是一种视觉思维过程,鉴赏这类作品,能够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现实世界,得到思想上的启 迪、艺术上的享受,并拓展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理 解和认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观察力。

(三)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
 
美国在上世纪 50 年代开设了“零点工程”,倡导艺术教育要做到从零开始。  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 将青年大学生培育成具备艺术素养的综合 性人才,使之既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又具备 扎实的艺术思维,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基础,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可见,在高校 中开设艺术鉴赏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  艺术鉴赏课程是典型的人文素质教育 类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在授课时,教师要积极挖掘,结合学生实际与各个专业的特点,将艺术鉴赏内 容与相关学科结合,让学生能够具备奉献精神。

二、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现实困境

就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来看,艺术鉴赏课程有的是作为公共 课开展,还有的高校是将其作为选修课,与专业课相比,艺术鉴赏 类课程本身学分不高,课时数也较少。在学生看来,其重要性也不 及专业课,在课前,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希 望能够在艺术鉴赏课程中获得趣味体验,但是,在接触了这门课程 后,由于是单一的理论传授方式,学生的兴趣大受影响。  对于艺术 鉴赏类课程中应用性较强、直观,以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 容,学生还是有参与兴趣,但是一涉及抽象的理论知识,就感到厌 烦无比。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已经改 变了单一的教师灌输方式,开始引入线上教学,但是,在教学体系 上,依然没有真正的凸显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经常是纯艺术类知 识的渗透,没有将其转化为具有价值的内容。在学习了艺术鉴赏类 课程后,只能了解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锻炼非常有 限。开设艺术鉴赏类课程,不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之掌握更 多的艺术知识,还要锻炼其艺术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做到内外兼修。因此,在课程教学上,不能单一为学生灌输知识,而 是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原有的被 动接收转化为积极探究,成为艺术鉴赏课程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 实现心灵、艺术之间的碰撞。

三、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要提高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必须 要发挥出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要授之以渔,需要“渔”的出色。创 新实践教学体系,无疑对艺术鉴赏课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是 艺术鉴赏课的目标群体,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与再教育,让自身 具备高雅的审美品位、热爱艺术的情趣以及优秀的实践能力,即便 不是专业的艺术家,也要具备扎实的艺术素养,久而久之,教师就 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也会慢慢产生“想要成为教师这样 的人”的想法。在课堂内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榜样魅力, 避免一味迎合,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还要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真实的感受艺术、  体验艺 术、触摸艺术。这比起单一的理论内容灌输,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 的参与到艺术鉴赏实践中,将锻炼学生审美能力的内在需求转化 为现实教育。

(二)明确实践类课程的教育目标

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不单一,是理论内 容的补充,实践和理论均处于重要的地位,不能顾此失彼。  而学 生学习艺术类内容的兴趣包括两种方式,即直接兴趣与间接兴 趣,直接兴趣是学习艺术本身的需求,间接兴趣是学习艺术带来 的结果。其实,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艺术内容都有浓厚的兴趣, 没有一个大学生天生是讨厌艺术的,只是不成功的艺术鉴赏类 课程教学、理论灌输让学生渐渐丧失了直接兴趣,知识结论的直 接传递磨灭了学生的问题探索欲望。  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 曾经提到:“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艺术学习活动本身受兴趣的促进和推动,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艺术内容的动力, 而在学习艺术前后,学生的兴趣会产生显 著差别。  要让学生具备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仅仅让他们理解、 分析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各类实践内容, 使学生直接触摸艺术, 获得满足感,通过久而久之的培养,就能够让学生对艺术产生广 泛、浓厚的兴趣。  在高校中, 艺术鉴赏课程只是艺术的入门和普 及,在实践教学上,也不能过分拔高,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不能 及的任务,因此,在艺术鉴赏课程实践教学中,要致力于让学生 具备广泛、浓厚的兴趣,引入探究、体验等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 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三)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价值

艺术语言有着独创性的特征,很多时候,很难用语言、文字来 为学生描述出来,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课程的奥妙,便很难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在高校艺术鉴赏实践课程中,要发挥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和价值。目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在高校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相较于中小学,其设施更加齐全和完善,因此,在实践教 学中,要通过信息化教育手段,带领学生感悟艺术语言,提高他们 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投影、微课等方式,让学生产生直观认识,并 通过案例引入、实践探究的方式来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接触到多 元化的艺术形式,锻炼其艺术认知能力。另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 升不能够闭门造车,要引导学生主动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进行交 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出线上沟通手段的 作用,包括微信群、微博、钉钉等平台,与学生一起共享资料、交流 信息,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够通过实践来培 育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发挥社会艺术资源的作用
 
艺术鉴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特殊产物,能够满足人类发展的精神需求。艺术的源 泉在于生活, 但是,艺术也高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蕴含着丰 富的艺术资源,因此,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生活、社会上的艺术资 源来培育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这一方面, 高校要构建艺术社 团,吸纳社会中的艺术资源,邀请相关艺术领域的名家来校园中 开办讲座、表演,由全校师生共同筹办大型艺术节、艺术活动等, 这类真实的实践方式, 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接触到多 元化的艺术作品。另外,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 文化机构, 这类机构中有丰富的艺术鉴赏资源,能够拓展艺术教 育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创作机会。

\

四、结语

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对学生审美观念、  审美意识的培育具有 重要价值,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既要关注理论的传授,也要重视 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放置在与理论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具体的实 践教学中,要从教师队伍建设、理念改革、方法优化等方面着手,深 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促进美育内容的渗透,发挥出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高校艺术鉴赏类课程改革的顺利施。             
                                                                            
参考文献:

[1] 苏静波.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钢琴教学与长效教育培养平台建 构——兼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嬗变及主体求知意识的转向[J].今日南国(理 论创新版),2010(03):78- 79.
[2] 邱月.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 究(中旬刊),2018(04):47- 49.
[3] 唐一. 高职院校中影视鉴赏课程的设计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7 (06):229.
[4]  田瑾,孟庆军.美育视域下设计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探索[J].河 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84- 88.
[5] 张宗登,张红颖.论民间工艺美术的美育价值— 以高校设计类专 业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136- 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ngjilunwen/340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