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资助育人是实践育人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体现,针对目前资助工作还存在的育人缺位、资助不公平和资源缺乏等问题,本文旨在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从完善资助政策、健全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完善资助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资助工作提出的要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更多的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有机会考入高等学校深造。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落实教育公平,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成为了高校资助政策的一大核心问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资助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体现。从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诞生到现在,整个资助的政策与体系在不断的革新和完善,尤其是育人这一理念与资助政策的结合使得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更加人性化,与此同时在高校资助工作具体开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助工作中育人理念的缺位
虽然国家和社会各界对资助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在重视经济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助学生处在生活压力、学业压力以及心理压力之下,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都比一般学生更需要心理上的帮扶。经济层面上的单一资助不仅难以消除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顾虑,也让其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更加远离正常的学生群体和交流圈子,使得他的心理状态处在一个非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也有待提升,需要高校和社会团体给予更多的机会、平台、资源,提升其综合素养,以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资助工作的公正性有待加强
政府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然而在高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有不少大学生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公正性表示怀疑。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存在种种困难,如面临“自卑学生不敢申请”、“所开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可靠”、“基层评议不负责”等多方面的难题。其次,执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校资助政策的变化,对资助工作队伍的管理能力、指导能力以及心理辅导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对资助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足,职业化、专业化人才不多。
(三)资助工作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有待提高
我国实施多种资助方式为一体的资助政策时间不长,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弱点,比如“奖、助、贷、勤、补、减(免)”分散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导致在进行资助工作时,资助效率没有达到最优。如何整合各方资源是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高校资助体系的联合融通,机制探索的研究交流,以及有特色地开展各校资助育人工作,跨越式思考构建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些都是有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经济问题、思想问题和发展问题;与此相对应,资助育人工作应发挥三方面的功能,即经济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更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石。资助作为一种手段,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资助政策,创新筹资机制
1.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资助体系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系统建设、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如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源地贷款的宣传等。通过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账户等一系列既具有强制约束,又能有效引导的措施,从而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完善社会资助政策。社会资助作为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补充,应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视。政府要制定鼓励社会资助的政策,创新社会资助的形式,高校要建立起与社会资助方的沟通机制,互赢互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3.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政策。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之一。高校要与时俱进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系,一方面积极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建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自助自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二)健全运行机制,创新资助体制
1.健全高校资助工作领导机制。政府各相关部门,如教育部、财政部等密切配合,制订相关资助管理办法,指导督促各地方、各高校开展资助工作。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所在地方政府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将资助工作落细落实。
2.高校统领学生资助工作。各高校应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高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各学院指定相关辅导员统筹学院资助工作,及时搜集和了解学生的困难信息,重点关注来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他们的心声,实现从资助全覆盖到个性化资助的转变。
(三)健全保障体系,创新评估机制
1.创新资助评审机制。在资助评审过程中要做到过程公开化,评审人员普遍化,评审程序规范化,实现评审的公平公正。在健全评审机制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评审过程中真实反馈家庭经济和个人实际情况。
2.建立健全运行监督机制。大学生资助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需要行之有效的资助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为保障。尤其是事后监督,要关注受助学生的资金使用情况,对其日常生活状况进行考察,假期对其家庭情况进行家访,若发现违法违纪、弄虚作假等行为,取消其受助资格并追究其责任。
3.建立健全效果反馈机制。高校首先要做好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收集工作、学生辅导员或者班导师的信息反馈工作以及学生群体的意见搜集工作。同时接受资助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的评价,对受助学生的个人表现以及高校资助工作总体情况的评价,帮助高校不断完善学生资助工作。
(四)整合多方资源,发挥全员育人
1.发挥政府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与管理机制。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另一方面不断创新资助方式,提高资助效率,实现经济资助和育人成才。
2.发挥社会在资助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培育社会慈善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社会团体一方面通过成立各种奖助学金,在经济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通过提供跟大学生专业相结合的知识型勤工助学岗位等实践基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发挥高校在资助育人中的核心作用,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子。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经济资助力度,深挖社会资源,开辟社会渠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指导,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增强综合素质发展,为其健康成长搭建舞台。
(五)运用多种方法,完善资助评估工作
1.开展有效评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一方面可以采取群众评议法,充分发动资助各方参与学生资助工作;另一方面采用追踪敦促法,对受助者的日常行为、消费等进行跟踪督察,确保资助资源效用最大化。
2.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应切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资助育人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资助育人工作予以评估,陟罚臧否,建立长效机制。
3.鼓励先进,进行资助育人人物评选。各高校每年进行一次资助育人人物评选,评选本年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院系和院系资助育人工作负责人及相关资助育人工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并召开大会予以表彰,对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和实践经验予以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伟彪,万岚.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J].学园,2014,(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