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丝路经济带视野下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6 13:31: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独具旅游地缘和旅游资源等诸多先行发展优势,但亟需高层次、高素养和高技能旅游人才。而新疆高职旅游专业原有教学模式又亟待改革。通过学习和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并重点对其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引入,形成新疆高职旅游专业的“13-14-15”教学模式,以期加速推进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实现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人才培养的学用无缝对接,促进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旅游专业;项目教学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

本文引用格式:李秀花,等.丝路经济带视野下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5):65-68.

        5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为我国推进旅游业向西发展、加速沿线互联互通、增进各国亲诚惠容提供了良好契机。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经济带)核心区,独具旅游地缘和旅游资源等诸多先行发展优势。业内专家指出:近3年来,首府乌鲁木齐正以平均每年46.54%的速度吸引着境外航线旅客前往,旅游业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导产业[1],亟需大批量、高素养、高技能旅游人才。

         新疆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高等层次,但是在高素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需持续加强。培养过程中必须依托“课程”这一职业教育的基本元素,通过课程体系共同指向人才培养目标[2],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合理而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新疆丝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 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在比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过程中,发现、梳理和归纳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以下两种突出问题:一种是教学主体对待教学改革反应不积极,囿于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本位主义,授课教师依然“我行我素”,按照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满堂灌地唱着“独角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学习地位;另一种是教学主体模仿教学改革“形似”而“神离”,陷入以单项技能为目标的片面工具主义,不分具体专业方向,盲目要求学生以考取“导游证”等资格证书作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根本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个体差异。

        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两种问题分别走向了知识和技能的两个极端,而恰恰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维度——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情感态度的重塑,如此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往往处于为人处事不协调或团队协作不顺畅的尴尬境地。

\

 
二 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先行改革教育理念——牢固树立教育即服务的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向导,任何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旅游业本身属于典型的服务业,为了切实引导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于行业的意识,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必须首先更新教育理念,从高职教育的入门阶段就抓好源头性引导工作,让选择旅游专业的高职生一方面心悦诚服地接受被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又心甘情愿地学好本领,将来为他人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因此,高职旅游教育服务过程中应当具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找准服务对象

         高职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具有本真生存与生活需求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被物化”的人。高职教育的学生相对高等教育的学生学科基础较弱,需要学校或老师抓住其“闪光点”,帮助其找回自信、真正重塑自我,这一点是高职教育实现成功“培养人”,回归教育之本质属性和功能的最关键一步[3]。高职教育会因这种服务对象的整体差异和个性差异,而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差异特征,但高职教育服务于人的生活之本质追求和核心价值是不会改变的[4]。

2.明确服务目标

         高职教育需要重新赋予每一级刚刚入校的高职学生以激活自身天赋和潜能的机会与环境,全面助力他们在职业生活实践中清晰认知并生成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5]。在高职旅游教育过程中,始终以“为具体的人提供生命关怀”作为服务目标来引导学生,立足服务于每一位学生作为“人”所应有的生活本质追求和核心价值[2],久而久之,就会潜移默化地将这种坚定而执着的服务目标无形地印刻在高职旅游人才的意识深处,从而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由点及面地扩展开来,最终形成一种本真教育服务文化,传遍天山南北、丝路沿线以及行业内外

3.完善服务体系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作为具体的“人”,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作为学生的服务者,学校和老师理应为其完善服务体系、细化服务内容:从日常生活规则与常识、心理健康与咨询、为人处事与礼仪到学习、就业及创业,均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以助其较好地形成作为人的本真生存和生活能力。

4.更新服务模式

          随着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不断丰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依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作为具体的人,现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自主建立认知结构,高职大学生越发渴望得到动态开放式、动手探究性的教学服务模式,以利于增强自我在职业道德、文化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性能力。

(二)重点改革教学模式——牢牢把握人才的综合性能力培养

1.高职旅游人才的综合性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专家齐洪利教授率领团队自2006年起学习和借鉴了荷兰的能力学习体系(Competency Based Learning,CBL),并指出:高职教育的使命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态度和技能”构成的综合性能力[6],高职人才的综合性能力之“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维度,分别对应职业教育系统中的文化理论、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三个层面,同时,也与新疆高职旅游人才的高层次、高素养和高技能培养目标契合一致。既避免了重蹈传统的知识本位主义的覆辙,又防止了误入单纯技能之片面工具主义的歧途。

2.综合性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项目教学模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齐洪利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基于荷兰上述能力学习体系,经过本土化改造,创建了专业视域下的项目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培养企业岗位对应人才所需的综合性能力为目标,主要推进“创建项目→匹配课程→团队实施→多元考核”四大环节,融合“知识、态度、技能”三个维度,贯穿“学为主体、先做后学、多师同堂、为学而教”这条主线。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和综合性能力体系构建是关键,创建项目是核心[7],匹配课程是载体。“‘做学教’合一,学为主体、先做后学、多师同堂、为学而教”是其典型特色[6]。

         通俗地讲,这种项目教学模式就像是师生共同编织渔网,其中作为统领的项目,好比渔网的抓手;课程架构的体系,犹如渔网的网身;一门门课程就像一根根网线;一方面,每个项目的实施都拉动着一套课程体系的运行,项目的统领能力对应着渔网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项目的整体统领能力又取决于全套课程体系的匹配合理性和运行实效性。

3.项目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思考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和开发的地区。新疆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服务于新时期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高素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针对上述项目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实际进行本土化引入,主要有如下三个本土化重点。

        第一重点:不管如何改革,新疆高职旅游教育都必须始终保持“培养人”的本质属性,持续关注旅游人才的专业满意度和生活强技能。

         综合国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回归教育的本质属性,放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再用以反观应该施以的培养模式,并给以持续关注和因需调整。这样以终为始,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且不易偏离。

         作为具体的人,无论其接受过何种教育,最终都要回归到社会生活。高职旅游人才终归属于技能型人才,若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满意度和较强的生活技能,步入社会以后,自然具有相对较强的生活幸福感[8],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也相应降低[9],这样,更有利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第二重点:构建符合区情的、适于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原有的项目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工具课程、项目非核心课程和项目核心课程所构成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始终贯穿一条红线——课程思政,确保各类课程都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力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从对国都(首都)、国旗、国徽、国歌和国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热爱入手,不断增强各族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五个认同”,坚定不移地培养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新疆故事、做好“民间外交”的素养和技能。

          第三重点: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多师同堂,切实发挥教书育人作用。专业导师、项目导师和讲师虽然理所应当在知识、态度和技能培养方面各有侧重,但是就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培养人的本真生存和生活能力来讲,对新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日常生活规则与常识、心理健康与咨询、为人处事与礼仪到学习、就业及创业,等全方位都负有教育和引导的责任,必须时时、事事、处处发挥“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作用,特别是广大党员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必须适时地将“党务育人”与“业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坚决避免“党务”与“业务”相互脱离、彼此孤立的“两张皮”现象。

       突出上述三个重点之后,对项目教学模式进行如下本土化引入:

(1)引入项目教学模式的“一目标+三维度”(即“13”要素)。

        保留项目教学模式对高职旅游人才的综合性能力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系统中的文化理论、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三个层面,具体通过“知识、态度、技能”三个维度来实现培养目标,将“三维度”聚焦“一目标”。

(2)引入项目教学模式的“一核心+四环节”(即“14”要素)。

        主要来源于企业任务的项目是整个项目教学模式的核心,具体通过“分析岗位需求能力并构建能力体系”、“为相关岗位能力匹配对应课程”、“师生组建团队实施项目”、“校企组织专家多元考核”四大环节来完成,简称“构建体系→匹配课程→团队实施→多元考核”四大环节,用“四环节”支撑“一核心”。

(3)融入“课程思政”这条红线,用以贯穿项目教学模式中“‘做学教’合一,学为主体、先做后学,多师同堂、为学而教”这五大典型特征,形成“一红线+五特征”(即“15”要素)。

         项目教学模式中“‘做学教’合一:学为主体、先做后学,多师同堂、为学而教”五大典型特征是为达成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人岗对应”、“学用对接”服务的。无论从回归“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属性来说,还是从我国“德育为先”的根本要求来说,亦或从新疆丝路经济带核心区旅游业先行发展的背景来说,项目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育人载体”即每一门具体课程当中,用以保证“编织渔网”的“每一根网线”都是“质量合格”的。 

         事实上,以上归纳的“13”、“14”、“15”要素是项目教学模式的本有之意,在此,仍然以“企业中的专业项目”为核心,结合新疆丝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进行了本土化思考和具体化引入,形成符合新疆本土实际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13-14-15”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


4.“13-14-15”教学模式的深层价值挖掘

        除培养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岗位综合性能力外,“13-14-15”教学模式至少还存在以下两大方面深层价值值得挖掘。

(1)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潜在价值。

         毕竟“13-14-15”教学模式中的“项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业务,通过与企业间的密切横向联系和比较丰富深入的业内认知,学生可以从中积累较为深刻的切身体验和场景感悟,容易被激发起创新创业的灵感和热情,对自我成功创业抱有更强的信心和勇气,加之大学生本有的朝气与活力,其创新创业潜在价值的挖掘值得重视。

(2)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潜在价值。

        高职大学生至少三年时间沉浸在以“项目”为核心的专业学习中,耳濡目染,容易产生对行业的兴趣,从而转变为对行业的热爱,进而发展为对职业的认可和毕业后从业的忠诚。这对新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长远来看,无疑是一大幸事,其潜在价值不容忽视。

        可见,“13-14-15”教学模式至少可以培养新疆高职旅游人才的“两能力”,即综合性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品质”,即旅游职业忠诚度。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新疆高职旅游专业培养“高层次、高素养和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

(三)实施改革的必要条件——多方争取相关者的协同

       任何改革不能靠一时兴起,也不会一蹴而就。新疆地处祖国边陲,教育资源相对贫乏,育人理念亟待更新,改革步伐必须加快。在我国共建丝路经济带背景下,作为核心区的新疆必须以“多方协同,共育人才”为根本,创造实施条件,聚成改革合力。

1.政府积极主导

         国家政策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指引方向已经非常明确,需要当地政府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13-14-15”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并请其出面做主导。因为旅游专业下的项目创建来源于真实的旅游企业需求,没有政府做主导,并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协调和支持,作为高职旅游院校很难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无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培养具备综合性能力的旅游人才。

2.学校大力支持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体,只要政府“搭好台”,学校就该“唱好戏”。“13-14-15”教学模式的实施,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单凭部分教师的一时热情,那么改革很难凝心聚力并持续推进,更难取得实际效果。

3.教师踊跃参与

         在改革浪潮面前,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师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主体,只有踊跃参与才是唯一出路。具备政府积极主导和学校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在具体实施“13-14-15”教学模式过程中,广大教师必将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阵痛期: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为主体),坚决把自己改造为“学生的服务者”(为学而教),只对学生“供其所需”,绝不对其“剥夺权利”(满堂灌)。

4.学生转变观念

        当然,推进“13-14-15”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由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倍加珍惜大学中的宝贵时光,努力徜徉在“主动探究”、“多样成才”的高职学习乐园。

三 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项目教学模式自2008年面向全国多所旅游高职院校交流推广以来,其在高职旅游人才的综合性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忠诚度这“两能力”+“一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优势及实效。在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在丝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只要新疆高职旅游教育相关部门善于抓住改革的机遇,妥善开展先进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引入,积极创造条件、持续推进改革,牢牢铸就“国家政策指引-当地政府主导-高职院校支持-高职教师参与-高职学生受益”的新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全链条,就一定会共同助力新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学用对接和丝路经济带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冯国,王丽丽.旅游业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导产业[EB/OL].新华网,2013.9.28.
[2]齐洪利,董玉菊.借鉴新西兰经验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66-69.
[3]杨伍梅.信息化时代高职数学教学更应重视情感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45):354-356.
[4]齐洪利.本真生存与生活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价值诉求的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4-67.
[5]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6.
[6]齐洪利,覃川,孙娈,等.基于荷兰CBL的高职旅游类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25-29.
[7]齐洪利,董玉菊.荷兰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25:97-100.
[8]李丹,尹华站,胡成霞,等.高职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0-21.
[9]徐广路,许惠璋.经济增长、幸福感与社会稳定[J].经济与原理研究,2015,11:3-11.
[10]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6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