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发展为电气工程专业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将工程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外的复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全过程。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对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的探索。构建模块阶梯型教学内容体系,开发分级实验项目,融入工程实践背景;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有效利用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及反馈机制,将目标达成度分析用于制定持续改进方案。实践证明,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倪晶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22):19-20+23.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的意义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我国很多本科院校都设置了工科专业,普通高等教中,工科专业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项目教育层次结构发展更加合理,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体系也日益完善。近些年,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脱离行业需求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其中包含人才市场与高教体系等结构方面的原因,还有毕业学生能力与需求间的错位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校要结合市场发展中专业人才执业能力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高等工程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工程教育迫切要求改革思想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校一种专门的认证,核心旨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认证,满足行业与社会质量标准要求,是基于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主导的合格性评价,要求根据学生毕业能力,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配置与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认证专业,持续完善机制与文化,以此保障教育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为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机遇。该认证不但利于为工程教育质量建立监控体系,推行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提升项目教育质量,促进我国项目教育实现国际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二传统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保姆式”实验教学方式,实验中学生地位被动,一般实验课都是实验指导老师为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学生再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其实验内容一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尽管通过实验,学生验证了理论是否正确,思考相关领域知识,并学会使用仪器设备,但实验课程内容与方法无法延伸到理论课程及相关知识。在过年教学实践中,学生没有全面了解所学课程与实验内容,学习状态缺乏目的性与主观能动性。此种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问题分析与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等,一定程度上,教育资源出现严重的浪费。分析用人单位意见反馈,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差,教学方法呆板、启发与研究式学习氛围比较弱,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推理轻实验论证,是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生问题思考、创新欲望激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此种情况下,基于现有实验条件改革实验项目设置、实践内容与方法,设立由单机特性到联网实验,再到多机组网自动化组合实验模式,以此循序渐进,由部分导全局,突破课程约束,学生全面认识所学课程与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
三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方案改革
(一)建立模块-阶梯型教学体系
新时期,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中,课程设置呈现多学科知识交叉,综合性能力应用与项目训练实践性,引入工程认证理念,建立模块-阶梯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实验固定项目形式,模块化设计实验项目选题,结合难以程度将其划分为基础验证、专业设计与综合创新型等阶梯性分类,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模块-阶梯型实验项目库,其中入门级实验项目是基础验证性项目,其实验指导书中对实验要求、步骤与说明做了明确规定,为学生了解实验平台功能,掌握基本原理与操作提供了便利;进阶级实验项目为专业设计型项目,对于实验平台中根据项目实践与难度适宜的功能,选题明确实验要求,对实验方案进行分组讨论、构思与设计,完成实验操作;作为高级实验项目,综合创新型项目,是通过专业科研平台科研成果或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行设计选题,共同合作,完成选题设计、讨论方案及操作答辩。当前,电力实验综合实验系统,已经建成了模块-阶梯化教学内容体系,其主要包含自动装置、配电网静态模拟与微机保护设计、常规三相四线制与综合实验监测项目、数字动态化实时方针与闭环110kV线路保护、电网虚拟方针综合实验设计等模块,结合该实验设计思路,每一实验主项目模块下设置不同类别实验子项目。
(二)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1.虚拟仿真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手段
电力系统综合实验中,配备了WDT-IIIC自动化实验平台、PS-7G微机监控试验台、综合仿真配网静态实验屏、110kV线路保护屏,自动化综合系统与电能综合监测试验台等相关实验设备,在实验项目中开展相关实体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系统化认识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另外,电力系统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实现直接实体操作,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模拟实时运行与性能分析,对实体操作实验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现有实验平台为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提供管理变电站仿真、动态实时及电网调度等仿真培训系统软件实验操作资源。
2.项目化教学模式
结合项目教育思路,引入项目化实验教学方式。分组后学生选择相应的实验项目,针对专业设计与综合创新型实验项目,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动手操作+分析结果”的实验形式,以团队形式,学生完成“设计讨论+实施方案+验收展示”的整个实验过程。实验中,学生由被动操作转为主动参与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3.网络化教学辅助
为了提高实验平台资源使用效率、师资合理分配,开放实验平台信息,构建网络化教学辅助平台。以此为实验项目信息提供在线查询、愉悦实验时间与共享资源,利用该教学平台,学生有效检索整个电力系统综合实验的所有信息,结合实验要求,在实验项目库中合理选择实验项目,规定期间内,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合理制定实验计划,提前查阅开放性项目实验信息,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另外,完成实验后,结合平台资源,实验课后练习或拓展训练,老师利用该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对识字与试验设备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实验前及时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为顺利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保障。
(三)合理构建考核与反馈体系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能采用“实验预习+操作+报告”的传统简单评分形式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工程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等,探索新的考核思路是十分重要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考核体系的建立,要从课程专业能力出发,确定考核评分点,结合各项指标点支持强度,对考核评分占比进行合理分配,合理制定可操作性的规范化考核评分标准。改革考核机制,全面考核学生实验过程,对实验中学生参与度与实验效率进行严格控制,以此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工程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与素养做出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实验操作积极与创造性,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高校未来教学中,要坚持认证需求,定期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教学质量,条件允许状况下,与用人单位构建相应的社会性评价体系,从专业角度持续完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梅林,杨丽君,孙玲玲,张楠.基于OBE模式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218-220+237.
[2]谢迎娟.翻转课堂模式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5):35-37.
[3]孙玲玲,王宁,梅林,谢平.基于CDIO理念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7,40(3):97-101.
[4]周春月,刘颖,张洪婷,等.基于产出导向OBE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206-208.
[5]梅林,孙玲玲,张楠.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7):160-164.
[6]危雪.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9):76-77.
[7]杨奕,刘伟,贺晓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3):16-19+31.
[8]张诗阁,周美兰,李文娟,周永勤,耿新.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气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6):90-93.
[9]危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大型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82-183.
[10]祝丽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工程电磁场课程改革[J].学周刊,2016(7):235-236.
[11]蒋赢,胡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8(16):132.
[12]周华伟,刘国海,张多,毛彦欣.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PMSM控制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3):24-28.
[13]彭熙伟,郭玉洁,汪湛清.基于成果导向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5):87-89.
[14]周克宁,罗朝盛,康敏.植入“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51-54.
[15]
王泽忠,王兆安,沈颂华.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展[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
[16]方海兵.电力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下册)[C];2009.
[17]罗应立,张建华.IEEE教育前沿会议有关情况介绍[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
[18]张明江,胡远婷,师广志.瞬态过电压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其测量与抑制[A];第四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电能质量与高效优质用电论文集[C];2015.
[19]周孝信.面向21世纪的电力系统技术[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
[20]刘新生.浅谈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技术[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
[21]娄素华,熊信银,吴耀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分析[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
[22]戴玉松.关于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培养方向,学生实习中的一些问题[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
[23]李博,赵波.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简介[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0)[C];2010.
[24]刘刚,张尧.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教学实践性的探索——以《电力系统多媒体展示》软件辅助教学[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