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1:14: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大数据,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海量、多样、速度,开创了大数据时代。而高校教育新媒体技术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与价值选择,催生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新环境。但是,大数据犹如一把“双刃剑”,如何适应与深化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渗透力,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本文引用格式:陈璐莎.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3):164-165.

        大数据刮起了一阵信息风暴,已经席卷了教育行业,对深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与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想法、思维等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诱发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变革。对此,深挖大数据技术力量,同时适当的予以利用,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需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理念,更好的融入社会,为国建设的最终选择。

一 基于大数据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时代特点

(一)学生思想易波动


        以前,学生基本是在实体课堂之上学习、内化高校思政教育知识。然而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信息量庞大、多样,而且传递形式更为便捷、及时,学生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就可获取信息[1]。此外,一些和思政教育内容相悖的各种不良信息,也成为侵蚀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一大毒瘤,不良信息的涌现,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行为与价值选择产生波动。

(二)教育网络化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效引入大数据内容,然后对信息真伪加以辨别,把网络焦点、热点巧妙的与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相融合,可以丰富学生思政知识系统,切实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使教育不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而且也拓展了知识来源路径,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的饱满,同时也为教师跟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三)教育介体微态化

       易于携带和移动的传播载体早已经覆盖了全体学生,催生了明显的传播载体迷你华倾向。而碎片化信息的涌现,使得学生对冗长的知识内容渐渐地失去了兴趣,从而开创了传播信息的精简化。受个体实际需求的影响,传播受众自然而然的就会分层,然后选择信息,从而传播受众就会细分化[2]。此外,传播结构也越来越扁平化,也就是学生经网络使得个体传播者演变为多个传播节点,而这些传播节点,不仅是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二 深化大数据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的措施

(一)树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大数据思维理念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思维理念的转变,正朝多元化思维方向发展。数据信息传输时,往往会产生盘根错节、牵丝挂藤的联系,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者有着极高的相关性思维,从而才可以准确的把握数据信息关联性,有效挖掘大数据技术的潜在价值,同时也能有效的辨别碎片化信息,实现信息的精准预测和传播[3]。大数据个性思维蕴含着极高的价值性,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可以唤醒大数据之内的海量数据,然后根据理性思维,并结合感情分析、人性揣摩与语义分析,甚至是即将实施的行为特征进行精确的刻画,这是商业领域的成功。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引入大数据个性思维,必须结合学生行为特点、学习动机以及性格特点等数据信息,然后深入分析数据,从而构建个性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此外,应该养成开放性思维,侧重于个性化理念的培养与渗透,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鲜活性与引导性。同时,对于网络之中的新潮思想也要积极的分析与引用,提取其中的精华,以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所服务。注意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因人制宜地以学生为本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大数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4]。

(二)深化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养

        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能力、高素养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深化思政教育工作渗透力与实效性的根基。如今,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分为专职干部队伍、理论课教师队伍、教育工作学生骨干队伍,其中专职干部队伍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冲锋者、先头兵。基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需要积极打造思政教育队伍,加大思政教育新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与熟练度,将自己升级成兼具理论基础知识、深厚实践经验、科学技术意识、创新创造能力,以及高校最为急需的综合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5]。作为高校思政理论任课教师,其直接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常年在教学一线工作,与其他教育者对比,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学生,了解与分析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潜移默化之中学生也慢慢地对任课教师建立依赖感和信任感,教师挑选的思想教育内容也利于学生接受,更大的激发出学生对政治信息的迫切诉求。基于此,高校迫切需要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深厚、综合素养高、网络技术能力强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以充分开发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潜在的吸引力。此外,也要培育一批优质、政治觉悟高,兼具综合素养、网络技术能力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深度挖掘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使其为高校思政教育网站的建立、维护、优化、升级等工作服务,秉承“鼓励学生创建网站、引导学生使用网站、支持学生管理网站”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透过网络实现政治思想的分析、互动、讨论,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进一步深化网络思政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

(三)深挖大数据技术价值,创建“网上+网下”互动、实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式交叉教育网络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对社会环境带来了重大变化,网络已成高校教育工作者实施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与路径,对深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有着巨大作用[6]。但事实上,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成果的升华,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网络综合信息技术能力,同时也要求其传承、弘扬传统思政教育的优点、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形式,打造多元化、全面性的教育活动。有效使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同时也要把传统的传播载体,比如报纸、电视以及广播等,与多元化的网络媒体巧妙的融合。可以借助微信、微博、E-mail以及网络论坛等方式,促进师生、生生交流。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教师应该深挖大数据技术优势与价值,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载体展开问题分析、讨论与研究,有效发挥网络媒体与生俱来的巨大辐射力、吸引力与渗透力,将网络思政教育打造成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战场,创建高校思政教育“网上+网下”互动、实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式交叉网络[7]。通过“虚拟+现实”的组合,将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打造成为一个信息回路,进而建设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品位得到较大的提升,使网络思想政治实效性得到较大的提升。

\

 
三 结语

        高校是培育高能力、高素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祖国建设的基石。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认识大数据技术的“双面性”,如何规避负面影响,将其优势、价值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价值观,从而切实深化网络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与成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春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育的特征及有效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0(04):25-27+36.
[2]肖菲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异地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海峡科学,2017(04):76-77+80.
[3]台春玲,蔡瑞星.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8):149-150.
[4]夏建国,蔡丽元,王枫.关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创新的研究综述及启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1):44-48+70.
[5]李晓阳.大数据视域下青年思想动态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9(03):99-103.
[6]黄宁.试论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及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9):110-112.
[7]郑培钢,曹新燕.运用微信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04):81-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