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现今社会技术不断创新,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土地愈加紧张,楼层高度和桥梁跨度不断被刷新记录,钢结构和钢混组合结构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应加快钢结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让广大学子及时学好相关知识,为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关键词:钢结构;实践;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梁春华,等.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18):79-8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推广绿色建筑,提倡可持续发展,这为我国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钢结构作为土木工程和道桥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大型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大跨桥梁结构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1,2],怎样能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课程的知识要点并融会贯通极为重要。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构造形式复杂、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工程应用性强等特点[3],有相当部分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对基础性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对将来工作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以及安全隐患。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进而达到学以致用[4]。如何提高学生对钢结构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掌握好相关知识成为当前广大相关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有必要围绕这一课题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为钢结构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积累更丰富的实战经验。
二 钢结构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钢结构课程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内容概念抽象,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综合了工程制图、材料力学和钢结构等课程的特点,知识点散而杂,计算公式多且大多涉及到公式推导、在图表或规范中进行参数查找,其中,参数的选取部分由公式前提决定,部分由图表获取[5],理论难度大,知识点衔接和复习也要花一定时间。另外,力学计算大多把实物简化成方便计算的杆件,而钢结构设计里面的杆件都是工程中实际的工字型、槽型、T型等,综合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在正确识图及领会杆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受力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解题规律且难度较大。
再者,课堂中综合性实例的讲解比较耗费时间,由于课时和教学进度的原因,学生往往在还没理解透的时候就要吸收新的内容,难于温故而知新,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难以掌握钢结构知识点的精髓所在,对后面章节以前面章节知识点为基础的课程而言就会形成连锁效应,不会的内容还是不会,而且学起来只会更难。另外,该课程中与构件稳定性相关的知识点较多且繁琐,很多公式并不是理论推导得到,而是基于经验总结出来的,这是本门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重要特点,导致学生在解答与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时会出现诸多问题,常常生搬硬套,比如对计算公式使用条件不熟悉,导致错用、误用;对各项参数的应用场景理解不够深,存在滥用现象,这些可以从历年课堂上的实例教学和学生的考试结果都可以看出。
另一方面,当前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交际能力强,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专注于玩手机,即使是查阅资料也不会依赖图书馆的相关书籍,而是利用更加便捷的手机或电脑搜索,如今的电子类产品应用虽然很广,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解答毕竟是有限的。加之学生在校的实践机会少,钢结构建筑的数量也少,没有多少机会接触钢结构建筑。所以,学生学习效果差,在课堂内让学生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就难上加难。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内容愈加乏味,老师觉得教学愈加吃力。这些问题是目前钢结构教学中面临的棘手问题,如若加以解决,钢结构的教学质量必能上一新台阶。
三 加强课堂形式多样化教学与实践性认知相结合
根据钢结构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应加强学生对构件截面形式、连接方法、破坏形式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构件受力进行分析时,按课程内容由简到难逐步深入,从基本的识图到简单的力学分析,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联系,提炼要点,让制图及力学课程的要点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及时教导学生巩固旧知识点,加强原来学习的薄弱环节,以此来引导新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在讲解焊缝计算的时候,首先是识别构件的投影方向及投影图,提炼出杆件本身的形状,然后是分析其受哪些荷载的作用,借此找出相对应的公式进行受力分析,解答此类问题即从校核、计算承载能力以及设计截面尺寸三方面选其一着手。
在实践环节方面应加大力度,让视频教学进课堂,给同学播放钢结构建筑的加工制造、连接方式、施工以及破坏视频,或者带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图纸进课堂,结合平面图和剖面图对构件的节点形状和连接方式进行介绍,再引出力学计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毕竟有些东西解释半天不如亲眼一见,这样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把心思放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学多样化的形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教师在讲授相关课程时应因材施教,针对教授对象与培养目标选用合理的教材,对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生而言,知识点不在多,够用就行,不在难,会用就行,并及时更新教材和课件内容,而不应为图省事而执着于常年使用相同的教材和课件。加之本门课程授课难度大,理论课时不足,学生基本上接受不了教师授课的速度,因此,建议适当增加钢结构理论课的授课学时,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消化吸收,不把疑点、难点留到课后,毕竟学生在课外的学习自觉性普遍不高。
2.如若有条件,可以结合课件三维动画、视频和现场实物进行讲解,比如课堂上携带角钢、钢板的模型现场展示给学生,这样更加直观,剖析焊缝连接长度方向与受力方向形成的受力关系,进而引出正面角焊缝、侧面角焊缝、肢背焊缝、肢尖焊缝相关概念并加以对比分析,也可携带螺栓的模型进课堂,剖析普通螺栓与高强度承压型螺栓受力的不同点,及二者与高强度摩擦型螺栓的受力区别,并对几组计算式进行归类和对比,以此来加强学生对诸多计算式的理解并加深记忆。在演示过程中,可适时地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如“如何确定工字形截面的失稳方向”[6]。或引导学生回想火车站、大型厂房的现场实物,这样的讲解会更加生动,并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
3.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工程事故案例,可以从强度、刚度、稳定性几方面着手,各举几个工程实例,然后对失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回到课堂教学,事故的发生虽然不幸,但它是对课堂抽象理论知识的有力证明,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可给学生以警示:做工程项目要谨慎细心,不可盲目自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4.鉴于实训室的资源稀缺,实践机会少,导致理论和应用环节脱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带学生到学校周边钢结构建筑物现场观摩学习,毕竟学生对走出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是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感兴趣。或者邀请一些具备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前辈到学校给学生进行讲座,面对面的和学生交流,加深学生对钢结构施工现场的认识,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经验。又或者先加强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能力锻炼,毕竟很多老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课堂,缺少工地锻炼的机会,让老师进现场学习,落实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让教师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那么在教授学生时才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重视钢结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最直接的考验,要求学生在钢结构的连接、荷载计算、截面设计、节点构造、施工图绘制等知识点上能够融会贯通,并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具备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但是目前课程设计的课题普遍单一,学生相互抄袭现象颇为严重,教师的监督和督促力度需要进一度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四总结
以上问题是钢结构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在将来的授课生涯中不断总结摸索,才能找出真正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提高钢结构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和老师而言,学习和授课都是大学问,困难并没有一成不变,那么思考的脚步就不能停止,仍需要不断摸索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活在当下,着眼未来,付诸实践,那么教学质量必会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邹万杰,卢小玲.钢结构教学过程中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136-137.
[2]郇筱林,王崇革.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高校钢结构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8(14):69-70.
[3]秦桦.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31-132.
[4]王鹏,王永慧,周东华,等.高等职业本科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福建建材,2016,(9):115-117.
[5]焦晋峰.“以评促教”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建筑,2016,25(2):36-39.
[6]张晨,葛文璇,刘云平.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7,43(8):228-2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