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英语 ESP 课堂评估模式研究 ——以《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3 11:26: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堂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形成性评估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形成性评估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ESP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构建适合ESP课程教学的课堂评估模式。根据此二维模式,横向评估分为确定目标、收集数据和反馈三个步骤。确定目标是根本,收集数据是中心,反馈是目的。纵向上,一轮的评估反馈为下一轮评估的开展提供数据铺垫,最终实现评估各细目标。通过一个学期《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此课堂评估模式有效性进行验证。

关键词:课堂评估模式;ESP;形成性评估;效度验证

本文引用格式:周文明.大学英语ESP课堂评估模式研究——以《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7):162-165.

一 引言

        评估与教学密不可分。评估思想分为形成性的(formative)和终结性的(summative)两种。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以促学为目的,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衡量的认知能力除一般的识记、理解外还涉及到深层次的应用、推理等能力。形成性评估对学习产生正面、巨大、持久的影响(McMillan,2007)。形成性评估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更加有效,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Murtagh&Baker,2009)。课堂形成性评估的巨大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近20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围绕ESP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了大量的研究[1,2]。目前,各高校纷纷探索实践适合各自培养目标的ESP教学评估模式,逐步将ESP教学纳入本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ESP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层次化、具体化决定了课程评估方式的多样性,单一的终结性评估模式不能满足学术英语教学的需要。

        本研究以笔者所在院校所开设《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学术英语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估的具体操作模式。

二 形成性评估理论

       近20年来,国内外语言测试专家和语言教育者关于形成性评估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形成性评估基本理论原则,形成性评估操作框架和形成性评估效度验证。形成性评估理论应当由评估的主要原则和实施的策略两部分构成(Bennett,2011)。在分析了专家学者有关形成性评估理论的论述后,文秋芳[3]提出形成性评估的基本特点是“目标驱动、过程导向、师生共同参与。”。李清华等[4]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形成性评估理论八项基本原则,涉及到评估的目的、评估实施的时间、学生的角色等方面,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估是一种评估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从实际出发。

        关于形成性评估的操作框架,Atkin,Black&Coffey(2001)提出了形成性评估模式的三个阶段(Where are you trying to go?Where are you now?How can you get there?)。McMillan(2007)根据形成性评估是一个从评估到反馈再到调整教和学的持续、循环过程的理论提出了形成性评估的循环框架(formative assessment cycle)。

        Messick(1989)提出的“整体效度观”对形成性评估效度验证框架的构建影响巨大。效度验证的过程是在教学和评估中多方面收集证据来证明评估结果解释和使用有效性的过程。Cizek(2009)提出的“课堂评估效度框架”明确了效度验证的数据来源;Bachman&Palmer[5]提出的“测试使用论证(AUA)”更是强调效度验证需要收集各方面的证据,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形成评估的工具和方式包括课堂观察、口头提问、课堂/课后作业、学生档案、问卷调查、座谈、反思日记等。

\

 
三《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第四学期选修课,共上课16周,每周2课时(表1)。基于文献资料和需求分析,该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4种学术技能(阅读英语学术文献;听英语学术讲座和讲课,记笔记,参加课堂讨论;用符合学术规范和格式的英语撰写文献综述,论文摘要和学术文章;用英语陈述演示研究成果,参加学术讨论)和3种学术素养(运用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源搜索与专业学习相关信息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分析和综合从各个渠道所获取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评价、提出问题,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术研究的能力)。

         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由任课老师根据专业特点选定课程相关的7个话题作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每一话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某种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

(二)课程教学流程

        本课程开始前教师确立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选择话题资料、将学生分组以及制定详尽的教学周历。由于不同于学生以往接触到的教学评估模式,第一次课至关重要,教师要讲明课堂教学评估模式以及课上课下师生各自的任务(教师举例说明)。每一个话题占用4个课时,教师在上一个话题结束时利用1个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进入新的话题,学生课前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信息搜索、整理归纳;课堂上与小组成员一起商讨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随时利用网络资源查询资料,同时教师巡视各组,给与一定指导。完成后,每一小组代表进行口头陈述,报告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教师讲评反馈,引导进一步的课堂讨论。课后,学生撰写固定格式的反思日记,完成指定课后作业,教师根据课堂观察完成学生评估,撰写教学日志。本学期最后一堂课进行口语测试,指定话题,学生展示汇报。最后,整个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笔试水平测试,问卷调查,教师进行期末总结,向有关部门汇报评估成绩。


\


四 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估

(一)构建本课程形成性评估操作框架


        Rea-Dickins[6]提出了具体完整的课堂评估过程和策略框架,评估实施前确定了评估的目的和方法,评估过程中明确了评估者的职责,在调整阶段清晰地描述了评估的目的,评估实施后合理地记录和发布评估结果,并且明确了各步骤之间的关联。但是结合《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发现,培养学生的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让学生在评估中成长,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在整个评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课程以Rea-Dickins(2001)提出的课堂评估的过程和策略框架为理论基础,参照文秋芳[6]提出的形成性评估理论框架,结合形成性评估理论原则,构建适合本课程培养目标的形成性评估操作框架(图1)。


\


(二)本课程形成性评估的具体实践

       根据图1构建的本课程形成性评价操作基本框架可以看出,整个评价过程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上按照实施先后顺序可分为确定评估目标、收集评估数据和评估反馈三个阶段。纵向上,各细目标按由易到难、有浅入深的顺序依次排列,每一次目标的实现都为下一个目标的实施提供改进意见。

1.确定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相连。本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4种学术技能和3种学术素养,但这个总目标过于笼统、过于宏观。要想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还得将这个目标进一步细化。由此,可以在总目标的次一级别分出详尽的细目标1、细目标2…细目标n。需要指出的是,形成性评估细目标一定要清晰明了、易于量化,评估标准明确详细、易于操作。例如,本课程细目标2主要培养学生用英语陈述研究成果的能力,笔者将评估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为5个方面(表2)。


\

2.收集评估数据

      形成性评估数据的收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横向维度上,在单个细目标实现的环节中,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监控学生学习任务的实施完成情况;纵向上,收集实现每一次细目标的数据进行比对,真正体现评估的形成性。
话题开始之前,每个小组都会收到一份小组活动任务分配评价表(表3)。小组成员将自己课前话题相关资料搜集情况如实填写,小组长根据每一次活动情况给组员分配当次小组活动任务,小组成员填写各自任务完成情况。在课程进行当中,除了对小组讨论时组员分配任务的评价外,代表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成员的表现情况也相对易于评估,而对于其他同学的评估则相对困难。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提问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在撰写教学日志时利用学生学习情况文件包的形式及时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出记录。课后评估数据主要通过反思日记和课后作业的方式来收集。每一次课后都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日记,包括三个方面:收获、问题和建议。课后作业主要是根据本次教学细目标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学生明确作业任务和评判标准,独立或相互合作完成作业,教师给予评判。

      形成性评估数据收集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务必保证学生明确评估任务,准确把握评估标准。让学生尽快适应自我评估和同学互评的评价方式,以最大化地发挥形成性评估的促学作用。


\


3.评估反馈

        形成性评估理论要求师生间及时有效的评估反馈。本课程的反馈分为课堂随机反馈和课后统一反馈。课堂随机反馈是指课堂当中针对小组讨论、演示汇报、答辩提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不足、优点长处老师给予学生的即时反馈,好处是快、准,学生容易掌握接受。课后统一反馈指教师根据撰写将教学日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反思日记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课开始之前给予的反馈,目的是更正、提高、改进,为下一步铺路。

4.纵向评估

        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目标的实现都要经历一轮形成性评估。由于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技能素养的综合性,下一细目标的实现实施过程往往会巩固发展上一目标的教学成果。例如,细目标3的实现过程中可能需要细目标2中所培养的学术技能。所以,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形成性评估过程曾塔式螺旋状。到实现细目标n的时候,基本能够涵盖本课程目标中的所有技能。

       整个纵向评估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本课程为一个学期),学生容易倦怠。为调动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主动性,需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笔者建立了汽车学术英语交流群,以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另外笔者还拍摄录制学生讨论、展示时的画面,做成微电影的形式,定期回顾,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完成任务时的重视程度。

(三)本课程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

        根据Messick(1989)效度整体观理论,效度验证需要收集教学评估过程中各方面评估数据。但由于受到课程开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前本课程选用以下3种方式收集间接证据来验证本评估模式的有效性:教师教学日志、学生问卷调查、期末水平测试。

1.教师教学日志

      每一个话题结束后教师撰写教学日志,及时记录下每一位学生当次的表现,对上课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一个学期教学日志的对比,发现学生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曾明显提高的态势。例如同学甲在第一次做小组演示时PPT制作杂乱无章,内容缺乏逻辑统一性,讲话时缺乏视觉交流,几乎只是阅读PPT内容,表现明显紧张。到学期中期第二次登台的时候,表现比较从容,增加了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PPT制作也条理清楚、色调一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学生问卷调查

       学期末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全班28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专门设计了有关教学效果的问题。由获取数据可以看出,学生高度认可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认为自己从课程中有所收获。

3.期末水平测试

        期末水平测试包括两个部分:口试与笔试。口语测试在第16周进行。测试话题是本学期本课程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科学素养、方法态度等各方面。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借助于各种工具口头汇报,教师和同学分别按标准给汇报者评分,整个汇报过程全程录像。根据师生共同评分结果,所有同学都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通过测试录像和平时课堂录像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笔试包括阅读和写作以及翻译两大部分。阅读和写作部分,学生阅读一篇2000左右的学术文章,然后撰写文章摘要;翻译部分给出一篇250字左右的汉语专业知识相关学术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翻译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英语文章(可以借助于纸质版字典)。测试结果表明,学生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测试中要求的试题。尤其是翻译部分,大部分同学上交了完整的符合学术规范要求的英语文章,这比预期质量要高。

         各方面的证据都表明《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中构建的形成性评估模式有助于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学术素养方面的提高。学生学期末的成绩已经高出设置课程时的预期,完全符合课程总体要求,顺利实现了课程总目标。

五 结语

        本课程构建的形成性评估模式有利于实现课程总目标。评估的实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课程教学实践体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形成性评估目标和评估标准的确定非常重要。教师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课程要求制定评估目标,参阅文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一起商定评估标准。

     2)让学生迅速接受并适应新的教学评估模式。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课程开始前教师需专门讲解课程的教学评估模式,而且特别注意前几次课堂中的引导。

      3)加强沟通。现在大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想法多种多样,给他们创建一个“发泄”的渠道。通过建立班级交流群,各小组建立朋友圈,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交际能力,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反馈。另外,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技术手段也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仅仅是汇报了形成性评估理论在《汽车工程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中的初步尝试。构建的形成性评估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术发展。希望在以后多次的实践过程中此模式能够日趋完善,易于操作,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11.
[2]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R].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3]文秋芳.《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的形成性评估[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3):39-49.
[4]李清华,王伟强,张放.形成性评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Bachman,L.F.&Palmer,A.S.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Developing Language Assessment and Justifying Their Use in the Real Worl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6]Rea-Dickins,P.Mirror,Mirror on the wall:identifying processes of classroom assessment[J].Language Testing,2001,18(4),429-4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