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在体育课堂中采用结构化教学的方式,设计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模式既能增强小学体育教学路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又能展现教学目标的精准性与教学体系的严谨性,从而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立足新课改教育立场,明确其对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设计原则,剖析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建议,旨在打造以学生为本的大单元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成长。
[关键词]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新课改,体育意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课程理念发生变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教学纲领,其中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并对体育教师提出更加严格的教学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展开大单元教学,可有效实现长远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划,增强教学设计与教学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基于此,大单元教学更符合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所以,教师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大单元教学的经验,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大单元教学模式概述
在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模式是比较常见的教学形态,在幼儿园教学中比较常见。众所周知单元的内容有长有短,因此要按照每月一个大单元进度展开教学工作。每周的课程进度为一小节,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单元主体,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后期也逐渐被应用到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教学中。大单元教学的优点是学习内容具有广度和系统性,教学设计主要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如此教师才可以深入把控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目前,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与转变,大单元的教学实施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与改进。核心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互结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方向上,应用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思路整合学习单元内容,使其具有逻辑性与组织性,并结合对应的情境教学任务,统整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探索与总结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在联系发展中掌握与熟练运用知识与技能。此外,通过大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教学,在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概念性的理解,这是借助概念迁移与协同的思考方式,这种学习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掌握现实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大单元教学是帮助提升学生独立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的一种实施方式与课程组织形式。
大单元教学的特点是以大主题或者大任务为教学设计核心,是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展开分析、拆分、重组、整合与开发,并构成有明确教学目标、任务、主题、活动、情境以及评价等诸多要素的、具备多种课型的结构化课程统筹规划。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及设计原则
(一)具体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新的教学目标:(1)强调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科学开展体能训练,着重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丰富学习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2)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教育,转变以往主攻成绩的教学观念,摒弃使用成绩衡量学生的落后思想,对学生进行各项能力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3)促进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重视新的教育理念在当前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进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学生群体接受与认可,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原则
大单元教学设计对学生学情与个性发展的掌握有严格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单元的教学特点是以众多小单元为教学核心展开,其教学的顺序与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自由协调与合理搭配的,可实现对学生课程内容的多方设计。在具体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是其知识涵盖范围较广,需将其分散的单元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其成为以某个要素为单位的教学方案。因此,小学体育中的大单元教学具有全面性与秩序性特征,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着手,增强课程设定,教师必须按照相应的顺序以及规范优化课程设计;并且进行小学体育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时,要严格遵循多样性、全面性、秩序性、科学性等原则,有效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趣味性、教育作用、教学价值以及实践效果等,进一步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困境
(一)缺少成熟的经验支持
尽管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我国体育教育家就提出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理念,且展开了以大单元教学突破小单元教学的诸多弊端思考。然而,直到新课改推进、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体育大单元教学研究依然停留在内涵概念的界定上,实际的实施经验以及可借鉴的成熟的教学案例比较少,对其理论方面仅有部分书面研究以及成果支持。具体实施教学设计时,往往缺乏与学生完全符合的运动技能以及教学规律,难以实现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路,真正实施的教学案例也仅是对单一运动项目的设计。新课标中体育教学的学习内容较多,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仅运动技能类的项目就包括体操类、田径类、冰雪以及水上类等多项运动项目,另外还涵盖了部分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类型以及现代新兴的体育运动。基于此,教师必须清楚小学阶段主要是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掌握各项运动的基本规则。因此,当前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的案例需要不断地实践、积累并充实。
(二)具有较大的教学惯性
现如今许多地区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仍处于小单元教学,通常一个小单元的课时安排在2-4个课时内,有的仅为1-2个课时,这类超小单元的设计会造成学生投入精力不集中,以及对体育教学课堂的参与兴致不高等问题。并且,传统的双基础教学观念影响颇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重点关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过分突出学生的心理体验,偏向学生的体能训练,而非深度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技能与体育精神内涵,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深层学习,接触到的是底层运动理论。因其缺乏大单元教学的连续性教学特点,因此体育课堂就难以做到对技术动作的具体精细化练习与实操训练。因此,小单元教学表面体现出来的是丰富性,实际上体现的“小学兴趣化、中学多样化”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只是教师主导与控制、学生配合的形式化课堂,并未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形成以及运动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式及条件的不足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开展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小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式,会受到教师自身主观意识,以及客观教学任务及进度的影响,致使教师采取小单元组合的形式,构建大单元教学,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大单元的教学难度,但也降低了大单元的整合和统一性优势。再者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对于教学条件提出一定要求,教学场景要在保证基础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支撑一系列大单元教学活动,但是多数小学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存在一定的限制,除了增加和更换基本体育器材外,对于专业的体育运动场建设并没有投入较多成本,所以一旦受到室外天气影响,体育大单元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最终影响到教学进度及教学效果。
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大目标与小目标融合
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精练,达到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并增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满足学生日常锻炼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理论和运动技能的探索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在运动能力,在增强体能的同时,掌握更加全面的训练技巧以及运动知识技能。因此在小学体育开展大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可采取大目标和小目标的有机融合设计,结合长期与短期目标,增强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如此设计也与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需求较为契合。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体育大单元的教学设计就可注重活动单元板块,学生在接触有趣运动的同时又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这部分内容可设置2-6个课时左右。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先将小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后再进行合理分配。教师需在先充分了解学生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将体育运动项目的技巧传递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充分展现各项运动的教育性与人文性。例如人教版关于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小足球”这一节的设计,就可聚集有竞争意识以及表现力相同的学生,先加强学生对小足球运动项目基本特征的认知,再将小足球中“脚背内侧传球和正面接球,脚背外侧传球”等动作技巧作为小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整体大单元,使所有动作技巧连贯,增强学生足球运动能力的同时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可设置8-12个课时,有效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参与度及其运动技能水平。
(二)设计合理的自主性学习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教师对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所以极少组织学生展开自主练习。这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学生运动水平的进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贯彻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具有强烈自主性与合作探究性的体育活动及学习项目。设计大单元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有效锻炼,全方位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比如,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中的田径教学部分,涵盖了跳远、短跑等运动项目,在进行学生跳跃能力的锻炼时,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跳跃技巧,还要考虑学生的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是否符合该项运动锻炼。教师应设置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有序划分运动项目的练习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练习活动,以单元小目标的形式整合,构成大单元目标,使学生在不断地时时训练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掌握体育锻炼技巧,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三)全面分析和掌握大单元教学因素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实施大单元教学,需要全面分析和把握以下影响因素,才能知晓从何种方向制订与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合理性。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否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并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与教育作用,与教学目标设置存在直接关系,同时也影响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场景的构建。所以,在长周期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其次是整体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的教学规划能够明确教学策略实施的方向,引导教学实践的开展,所以想要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从整体和宏观上,体现出较为完善且全面的规划。
最后是教学场景的创新性。按照当前学校体育大单元教学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教学场景应进行个性化创新,充分发挥现有体育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可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营造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场景,从而增加教学趣味性,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和构建专属的体育大单元教学场景,甚至可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体育大单元教学场景的搭设,进一步突出体育大单元教学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深刻理解并掌握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外教师要竭力为学生营造出具有创造性与挑战性的课堂氛围,预留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切实提升体育技能,形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养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品质。基于此,教师还需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估机制,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体育课堂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建立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性,热爱体育运动并将其内化为成长与生活的一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爱江.新课改下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J].甘肃教育,2023(15):78-81.
[2]李锦志.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智力,2023(17):17-20.
[3]张亚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16):60-61.
[4]闫玉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优化初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5):65-67.
[5]陈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J].体育风尚,2021(4):221-22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