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生命教育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5-04-21 14:54: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本文探讨了这一导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明确生命教育的内涵,需要对生命教育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发掘教材生命元素,提升教材内容价值、引入事实材料内容,深化生命教育效果、引入实际生活内容,强化生命教育引导、引入实践活动方式等,以发挥生命教育意义、创新多维度课程模式,进而发挥系统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思考
 
  高中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促进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面对紧张的学习节奏及频繁的考试,学生易情绪波动。针对这一成长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的重任,需创新疏导方式,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正确态度应对成长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困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坚实的心理健康基础,增强抗挫折能力与适应能力,并掌握多样的心理调节方法,对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一、生命教育内涵
 
  对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在生命教育的视野之下进行努力,可以让生命教育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所谓生命教育,通常是指塑造个体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和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基于这三个要点来理解生命教育,可以发现真正的生命教育,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是一切成长的前提,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生命。说得通俗一点,只有活着才有一切,一个人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自己身边所有的人;根据这样的理解,一个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并面对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保障自己生命、实现高质量生存的能力;当一个生命个体致力于提升自身质量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提升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意识的激活、生存能力的养成、生命价值的提升三者之间,实际上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解这一关系,也就读懂了生命教育的内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有了抓手。
 
  二、生命教育下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保证,而这也对高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教学理论,更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助力,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教育效果。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还能够促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这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强化对生命的珍爱。

\
 
  (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的原因在于,高中学生常常缺乏自主管理意识,难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这也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走神的原因之一,这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效果形成了明显的挑战。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中及时融入生命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形成
 
  很多时候,高中学生还不解“责任”为何物,自然也就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同时,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辨别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以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共同发展;要将生命教育引入日常,以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并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教育教学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变革、结构关系变化,常常会引发社会中的诸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难免产生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等问题。同时,信息化的发展既为学生带来生活学习上的便捷,同时也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网瘾的形成、网络舆论暴力等。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还会出现对学生过度溺爱、期待过高的情况。
 
  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青春期发展特点,做好学生心理、情绪的调节;要针对高中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多方面渗透,这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人格健全提供全面支持。同时,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生命教育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一)发掘教材生命元素,提升教材内容价值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全面掌握,需要发掘教材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元素,这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材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条件,其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需要保证教材内容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以实现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内化生命教育知识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人生经验,从而进一步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并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态度。
 
  例如,在学习“正确对待不良诱惑”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掘内容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诱惑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影响。具体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一是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容易形成“不良诱惑”。此环节中,学生会针对不同的现象进行判断,有时候还会产生争论,如“网络”“游戏”等,学生就会形成复杂的甚至是对立的认识。二是让学生界定“不良诱惑”并寻找改进方法。此前环节中学生形成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不良诱惑”认识存在误区,学生常常只是基于“不良诱惑”的字面理解来形成判断,很少从对自身影响上作出判断。这个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同样的游戏与时间,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游戏对一个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那就不能认为是好的事物,而如此对此无法抵挡,那就是“不良诱惑”。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秉持积极友好的态度与他人进行交往,掌握正确的交友之道,同时辨别善恶,分清是非。
 
  (二)引入事实材料内容,深化生命教育效果
 
  高中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而且难以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效果,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克服厌学情绪”内容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鼓励学生针对自身在学习中的真实情况进行梳理与反思,在努力发现其中的问题的同时进行改正和优化,并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各种材料作为课程资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曾经的“厌学”经历,然后自行判断厌学的原因。这个时候,学生可能就会归因到学习压力大、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考上大学也不过如此等。面对这些归因,教师也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起点去实施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会发现,自己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增加生存的本领,而学习中的挑战不应当让自己厌学,更应当视作是提升自己的机会……有了这些认识之后,学生的厌学情绪可以得到有效化解,“面向当下,做更好的自己”就容易成为学生新的学习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为学生布置情感分享类的作业,如让学生将“厌学情绪”为主题,然后将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真实情绪和观点进行表达,这样的自我认识可以深化对生命、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进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三)引入实际生活内容,强化生命教育引导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的元素,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此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因此应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等特点,并秉持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引入生活实际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事实证明,这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
 
  例如,在学习“学会感恩”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引入生命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如在生活中遇到的好人好事,以及对自己品德提升的好事等。这些都能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都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学会感恩的思想观念。具体如,可以引导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真正值得感恩的事情,然后思考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感恩意识不强甚至无感的情形。通过这种面向学生个体内心的思考,往往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感恩的内涵,从而丰富对生命的认识,这也就切实提升了面向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同时,为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更多好人好事的例子,这也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体会父母辛苦劳动的基础上,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中,从而为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巩固奠定基础。

\
 
  (四)引入实践活动方式,发挥生命教育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很多学生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单一的心理健康活动内容及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相反,还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态度,这不利于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融合,要为学生引入实践活动,以强化生命教育指导意义,进而保证教育活动的多元性。
 
  例如,学习“学会合作”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在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道德品质情况做好了解;在具体开展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同学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重点捕捉与小组合作相悖的心理或行为,这样的对照与反思,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价值所在,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珍惜友谊、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创新多维度课程模式,发挥系统教学作用
 
  心理健康教师是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人之一,其可以在第一时间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基于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并从学生角度分析心理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以增强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正确认知,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引导学生科学处理人际关系,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从学校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宣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悦纳自己;学校还可邀请心理专家走进校园,为心理健康教师做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如针对“如何为学生做心理辅导中避免进入工作误区”“懂得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温暖”等主题进行培训。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不仅在校内开展,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事实证明,这种在实践中开展的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自身的责任和使命。除此之外,家校共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引导家长发挥家庭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某一个阶段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例子进行分析,并通过家长群、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然后同步给家长提供疏导学生心理情绪的正确方法,并让家长的思想观念方面发生积极转变,这可以促使家校合作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支持角色。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引导,确保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保护和支持。为了在高中阶段有效地引入生命教育,学校需要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并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同时,也要认识到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宝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宇晴.现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与思考[D].无锡:江南大学,2022.
 
  [2]郭建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学生博览,2021(36):33-35.
 
  [3]韦晓娟.将生命教育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求知导刊,2021(13):87-88.
 
  [4]周晓天.高中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三管齐下”[J].人民教育,2020(21):55-57.
 
  [5]张尚琼.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析[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4):49-5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