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种子加工与贮藏是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本文在分析了课程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通过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为建立都市种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以及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种子加工与贮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李润枝等.《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9):100-101.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See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LI Run-zhi,ZHAO Bo,WANG Ye,XIE Hao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Plant Production 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China)
Abstract:See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is a basic course of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s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explored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build the multiplex curriculum system.After years of practice,the teaching effect is good,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rban seed industr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words:seed processing and storage;teaching reform;talent training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的发展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在种子产业化的链条中,种子加工和种子贮藏分别是种子增值与种子保值的主要环节。种业的发展离不开种业人才的培养,《种子加工与贮藏》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因此这门课程在种子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种业以及北京打造“种业之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种业人才。北京农学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设种子科学方向,2012年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正式获批,《种子加工与贮藏》一直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近年来,课程组采用课堂讲授渗透理论以及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培养模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果。
一 传统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种子加工与贮藏》是一门关于种子加工原理和技术以及种子在贮藏期间的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应用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种子的物理特性、种子贮藏生理、种子加工原理和技术、种子害虫及微生物、种子入库前后的管理以及主要农作物种子贮藏特性和技术等。此前,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种子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中国农业大学孙群副教授2008年主编的《种子加工与贮藏》,但是,近十几年来,种子加工、种子处理以及种子贮藏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新的知识和技术都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因此,无法使学生及时全面了解种子加工、种子贮藏以及相关领域发展动态,所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来弥补现有教材严重滞后已不容刻缓。
(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应用型和复合型种业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学时安排上,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内容单一、陈旧,对应用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等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虽然认识到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做到让学生全面掌握种子加工技术,在学生就业时不能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三)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性与融合性不够。
种子加工和种子贮藏的主要内容与种子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以及遗传学、植物保护等课程紧密相关,但是由于受到专业课时压缩等因素的影响,教学中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不够。
(四)缺少部分相关课程的支撑。
特别是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开设种子病害学,而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种子仓库害虫和微生物是一部分重要内容,由于没有相关课程支撑,加大了课程的难度。
(五)《种子加工与贮藏》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在的教学体系中,尚未建立有效的案例库,课堂讨论内容单一,缺乏深度,学生的回应不强烈。
二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
在原有《种子加工与贮藏》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课堂讲授+实验+校内种子生产加工机械操作+校外现场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
在扎实讲授课程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国内外最新的种子加工技术和种子贮藏技术,在相应的章节融入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应用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讲授中,采取“教师讲授+课上讨论+课后自学”的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变以前教师“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专业网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内容讨论,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环节,2014年我校通过种子专业建设购置了部分先进的实验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以进行高水平的实验和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实验、种子加工机械实地操作以及请种子加工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交流等方式,逐步形成稳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三)增加校外实践环节,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利用我校专业实习建立的校外教学资源,与北京屯玉种业有限公司等大型种子公司加强联系,在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地教学实践。同时,每个校外实践基地都配备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由传授性教学向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特点的教学方式转变。
(四)改革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由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改为期末试卷、平时作业以及实验实践教学成绩并重的方式。加大了平时课上讨论、课后作业以及实验报告的占分比例。特别是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设立“种子加工员”和“种子贮藏员”的等级证书,根据证书的等级给出实践内容的分值。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语
种业人才是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北京都市种业的发展也要求懂生产、会经营的复合型种业人才。高校种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高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质量,推动种业的发展。通过我校多年实践建立的“课堂讲授+实验+校内种子生产加工机械操作+校外现场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了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也为知识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现代种业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江绪文,李贺勤,张玉梅.专业技能竞赛促进种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223-225.
[2]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等.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种业,2012,(11):8-11.
[3]王州飞,张红生.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种业人才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3,(03):41-43.
[4]张文明,姚大年,郑文寅,等.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