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红色卫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联系,然后论述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最后从两条主线、两种途径、两个层面、三个维度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红色卫生文化,思政教育,医学生,积极心理学
中共*央、国*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高等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后备力量,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医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学科、轻思政教育”的现象。新时代,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生已成为医学院校面临的重大议题[2]。红色卫生文化是与医学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3],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运用。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它重视人的潜力与积极品质,可为红色卫生文化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运用提供新的视角。
习*平总*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4]单独来看,无论是红色卫生文化,还是积极心理学,均有益于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跳出两者的局限,创造性地将两者融合起来,其必然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医学生提供精神动力,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拟在阐述红色卫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联系的基础上,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加以探究。
一、红色卫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联系
红色卫生文化是中国共*党领导军民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创的由红色卫生事业演变而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是具有医疗卫生特色的革命文化[5]。其核心内涵包括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精益求精、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技术优良、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艰苦奋斗、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6]。红色卫生文化不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革命精神,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故而其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它力促心理学由关注消极的病态模式转向关注积极的健康模式,致力于研究个体身上的积极品质,且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挖掘其中乐观的部分[7]。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展开相关研究,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组织系统为三个支撑点,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红色卫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有着诸多契合点。首先,红色卫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在目标上均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格、积极品质的医学生。红色卫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医学生起到循序渐进的教育作用,并采用由外到内的途径,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化为医学生个体的独特品质。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研究医学生个体的美德和各种积极力量为重点,更强调个人层面[8],由点及面挖掘个体的潜在力量,从而影响集体。两者的目标交相重叠,互为补充。其次,红色卫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都强调环境的影响。不同圈层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在医学生个体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色卫生文化内涵的形成、发展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是在一定革命背景与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而自然环境、组织环境等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特质和情绪体验与外界环境密不可分。最后,红色卫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精神相契合。两者都强调个人与组织的积极品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挖掘红色卫生文化中核心精神形成的特定历史背景与环境,能让医学生了解其形成背后的艰辛,进而从中汲取积极的精神力量,并将其内化为思想动力。透过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探索红色卫生文化的核心精神,探究其形成的关键之所在,并领悟其深层含义,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医学生形成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平总*记在党的二*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在医学院校思政教育中,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深入挖掘红色卫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育人价值,准确把握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多个层面,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的文化不足,而且能为医学生思政教育增添生动性和灵活性,这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人格。
(一)强化价值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习*平总*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理想信念是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功能,能够促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目标与方向[11]。因此,通过强化价值引领,使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红色卫生文化的核心内涵(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精益求精、救死扶伤;技术优良、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作风优良)涵盖了医学生培养正确三观的要求[12]。因此,有必要凸显红色卫生文化积极的一面。笔者认为,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预期将产生良好的育人作用,即由热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红色卫生文化积极素材将为医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红色卫生文化题材丰富,如白求恩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工作的负责、对人民的热忱、对医术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将引导医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和职业生涯中坚定理想信念,明晰前进道路的方向,并强化医学生对红色卫生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增强身份认同,厚植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下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形—市场经济千变万化、难以琢磨,人类健康面临新的难题。与此同时,医学生也正遭受着多元文化的重大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精心炮制谎言,故意曲解红色卫生文化,意图扰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13-14]。另外,少部分医学生的思想矛盾逐渐显现,呈现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观念交织、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分离、感性认同和理性实践相悖、物质追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凸显的特点,加之专业学习压力大等因素,他们出现了信仰动摇、精神消极等负面问题[15]。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和运用积极红色卫生文化素材,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医疗相关党史及中国共*党带领医疗卫生队伍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增强医学生对红色卫生文化的认同感,使之产生精神共鸣,进而增强其身份认同。比如,通过对我国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羸弱到体系健全的伟大历程的分析与呈现(包括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的确定及“赤脚医生”的事迹),引导医学生增强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三)树立职业道德,培养健全人格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生的职业道德是完善社会医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医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衡量其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16]。红色卫生文化的发展有着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红色医生”及其极具代表性的事例,可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提供生动而又形象的实践教学案例。因此,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以红色卫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悬壶济世思想为主要内容,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与方法,采用榜样示范、环境熏陶、情感陶冶等教育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将具有深远意义。例如,以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红医创始人贺诚、坚守医者初心的张学彬、“红色华佗”戴济民、“白衣将军”游胜华等大批红色卫生文化代表人物为教学案例,熏陶医学生的积极品格,能使医学生在了解其事迹的同时,领悟红医前辈们悬壶济世的高尚医德;将红色卫生文化中的积极素材引入学校,大力宣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等,能使医学生在环境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中传承优良的医德医风。另外,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形成阶段,开发与应用积极的红色卫生文化素材,可大力培育和激发医学生热爱专业、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增强其职业精神,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主动将自己的职业道德期待与社会切实需求相结合。
医生和医疗仪器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人情味”,即人文关怀。医生在给患者诊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是冰冷的医疗仪器无法替代的。作为医学生,唯有兼备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才能在未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只有人格健全的医学生,才能在烦琐的医疗工作中,既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又考虑到其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借助思政教育,不仅要向医学生传递思政知识,也要注重从心理与精神层面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医学生增加积极体验,乃至形成健全的人格。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灌输”知识,存在“一刀切”的现象—把所有医学生简单认为是相同的,忽视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阻碍了其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思政教育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每个医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愿景,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挖掘不同医学生的优点,让医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更具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医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进而更好地、更具针对性地满足其发展需求,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17]。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要求医学教育要革新,要培养出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兼备的健康守护者[18],这就意味着医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做出改变——不能只局限于已有的内容和角度,而是要开拓性地注入新资源、新视角。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将红色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两条主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课堂是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以往的实践经验证明,脱离专业,只谈、空谈思政教育,其效果是有限的。唯有将思政教育贯穿医学生课堂教育全程,将其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作用。医学院校要牢牢把握课堂教育这条主要渠道,贯彻“大思政”教育,将红色卫生文化中的积极素材运用于思政教育中,充分借助其他课堂,而不再仅局限于思政课程,才能协同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对医学生的教育作用。
思政课程是以思政为主体,围绕思政教育展开的。而课程思政则是以专业课、通识课为主体,在上课过程中穿插思政教育的内容。将红色卫生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人、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其中典型的人物故事讲好、传播好,把历经峥嵘岁月的器物保存好、利用好,不仅能加深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培养。在专业课与通识课中,对积极红色卫生素材的运用,将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深化医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医学专业课程中,使用白求恩提出的“医院应接近前线,缩短伤员救治时间”来说明时间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在思政课堂中,对积极红色卫生素材的运用更偏向于作为历史实例,用于佐证、突出中国共*党的精神面貌,而实际上,同样可以使用上述白求恩的例子来体现中国共*党党员不怕牺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内容,合理选择红色卫生文化积极素材,其形式既可以是对相关红色卫生文化元素进行研讨,融合成一个专题模块,也可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素材进行分析、讲解,还可因地制宜,选择具有当地红医特色的素材作为教育实例。比如,地处红色革命圣地遵义的医学院校可以列举“红色卫生员”龙思泉的事例,以此增强医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同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强知识的说服力,提高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课堂更具温度、深度、高度,更有情怀,而且也能让医学生通过对该积极素材的学习,更深刻地了解红色卫生革命历史,促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红色卫生革命先辈靠拢,引导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专业领域焕发出精气神、传承好红色血脉。
(二)两种途径—线上、线下
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渠道,但当前医学生思政教育仍存在教育途径较为单一的情况,如思政教育仍主要集中于线下途径,线上的思政教育途径鲜少涉及。因此,本文拟从线下、线上双渠道出发,将红色卫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素材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
1.线上教育。利用当下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政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提升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质量,为医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内容丰富、稳定的电子资源库;创建红色卫生思政交流论坛,方便全国各地师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各医学院校以红色卫生思政为主题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短视频账号,用于分享师生创作的富有红色卫生文化色彩的思政作品;可采用直播的形式,邀请专家进行直播宣讲,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可利用微信公众号,让医学生独立撰写红色卫生文化相关的系列推文,让其思考红色卫生文化素材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以达到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开拓创新思维,深化价值观念的目的。
2.线下教育。依托各种红色卫生文化资源,加大其在医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将红色卫生文化贯穿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同时,为医学生思政教育提供红色卫生活动场所,以便活动更好地开展,如定期举行红色卫生文化作品展;为医学生提供红色卫生思政交流小组室;组织医学生实地参观红色卫生文化纪念馆,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学习;等等。
(三)两个层面—理论、实践
传承和发展红色卫生文化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形成的思想共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19]。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可将红色卫生文化更好、更全面地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促进红色卫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在理论层面,应以医学生为主体,了解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的教学形式。当前,不少学校的思政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偏理论化、抽象化,导致医学生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培养效果受到限制。经验提示,医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人文精神的陶冶应更重视感性教育。因此,在医学人文课堂中增加体验式教学尤为必要。可通过引入当下的时政和舆论热点,引起医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激发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并结合积极红色卫生文化素材蕴含的相关知识点为理论教学注入活力。
在实践层面,应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激化和强化其已有的和潜在的良好品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点[20]。因此,只有理论方面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唯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将红色卫生文化更好地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培育出心怀大德的“苍生大医”。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慎重考虑。衡量一个实践活动好坏的标准应是该实践内容是否与医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是否有利于医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增强其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果一个实践活动与医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哪怕其花费资金巨大、消耗很多时间,对医学生来说也只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更不用说从中有所收获。只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才能深入人心,让医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领会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比如,以学校为主体,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教师给医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红色书籍等,不仅能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加深医学生对红色卫生文化的了解;鼓励医学生参演与红色卫生文化相关的重要活动或事件,在特定情景中站在不同医学前辈的立场上,体验医学前辈的期望和情感,这样能够让其身临其境地感悟红色卫生文化的魅力,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创造条件让医学生自由探索,如通过设置课堂外小组参访活动等方式,让医学生到现场面对面采访红医人物或历史亲历者,或者以制作小作品等方式进行体验,以提升医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增加学业获得感,并坚定文化自信。
(四)三个维度—家庭、学校、社会
在不同的情景中,医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家庭中,医学生是孩子;在校园中,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社会上,医学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不同的环境对医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从家庭到校园、再到社会,都可成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土壤”。
家庭教育及家庭氛围对医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作为医学生的后备支持力量,影响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可以从最小的单位入手,将思政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形成崇尚红医精神的家庭氛围,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参观红色卫生博物馆等,实现在家庭中的思政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成员习得并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形态,是思政教育的“无言之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21]。习*平总*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2]学校是医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可将红色卫生文化素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并依托当地红医特色来开展思政教育,如创建红色卫生文化社团,开展“我想对‘红医前辈’说……”书信传情活动、“红医历史”舞台剧活动、“重走‘红医’路”实践参观活动;在学校建设3D纪念馆,拍摄与红色卫生文化相关的宣传片,举办与红色卫生文化相关的专题展览、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答比赛,组织师生团队进行红色专题文化的文艺演出;等等。只有将红色卫生文化的积极内涵贯穿校园活动中,并建立一套积极的校园红医文化体系,才能发挥其对医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进而提升医学生的内在积极素质。
医学生作为“社会人”,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深受社会风气的熏陶。相关部门需要对红色卫生文化中的积极素材加以宣传,制作公益宣传海报、广告,出台相关文件,组办相关节目,才能够促进育人氛围的营造,优化育人环境。同时,社会也要鼓励开展红色卫生文化中积极素材的相关研究,提高大众对该类素材的认同度,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积极红色卫生文化的氛围。在该氛围下,医学生更能认同红色卫生文化,加深对红色卫生文化中积极素材的理解与认识,提高对该素材的接纳度,最终将其中的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价值为导向、挖掘个体潜能的一门新兴心理学科,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性应用前景。红色卫生文化是党红色卫生事业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活资源”,将其贯穿医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要成长为一名恪守医德、医风、医道,怀救苦之心的“苍生大医”,单靠其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医学院校加强思政教育,从多方面出发,充分利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条主线,发挥好线上线下两种途径的作用,既要强调理论又要重视实践,从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维度一齐发力,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央国*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24-01-20].
[2]刘慧.红色文化视域下医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内涵、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4):160-163.
[3]王丽.红色医学文化资源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1):57-60.
[4]习*平.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J].求是,2021(17):4-20.
[5]魏佩,谷松岭,郑宏颖.红色卫生文化在医学院校的育人价值及路径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4):45-49.
[6]朱京海,赵群.红色卫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5-9.
[7]戴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0):10-12.
[8]徐颖,任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听障大学生积极品质养成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2021(12):156-158,168.
[9]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4-01-20].
[10]习*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4-05-05)[2024-01-06].
[11]彭世杰.红船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的内在逻辑、历史语境和实践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4(4):90-96.
[12]罗寒,谷松岭.红色卫生优良传统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向度[J].湘南学院学报,2021,42(4):108-111.
[13]寇丹阳,马静松.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1):99-103.
[14]肖大伟,宋利敏.弘扬红色文化塑造时代新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12):113-115.
[15]施莹芳,李丽琼.当代医学生理想信念现状、问题关注和教育策略探析:基于西南某医科大学的实证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1-4.
[16]胡奇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提升对策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55-56,66.
[17]洪云涛,夏棕正.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100.
[18]秦靖然,林敏建,陈忠浓.红色基因与新时代医学青年培育同向同行的四维透视[J].中国医院管理,2022,42(9):91-93,96.
[19]张新奎,李小旭.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价值与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增刊1):39-43.
[20]庞兵武,张飞飞.公安院校警体类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及建设路径[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3(1):117-123.
[21]张苏敏,常满荣.高职思政课“三融入二依托一贯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3):61-64.
[22]习*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4-01-0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