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课程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影响深远。“五育”融合与人工智能课程融合教学,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突出德育为先、基于真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围绕项目任务开展探究学习、聚焦“五育”融合实施综合评价等,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五育”融合,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019年2月,中共*央、国*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发展理念,即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是学校和教师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五育融合的切入维度
1.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品德教育是学生必修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学习、推理、感知和自我修正等方面的功能,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意识,并重新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探索人工智能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引导他们认识人工智能给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2.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通过算法和数据实现自主决策和行动。人工智能案例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计算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计算思维。因此,教师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期间,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经验相互融合,通过学科情境和问题制作成数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3.锻炼学生身体素质
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对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融入体育教学案例,精准评估和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个体特点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阶段性评估标准和建议,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体育运动技能和素质,最终增强体质健康。
4.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中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应该注重美的观念的渗透,人工智能的理念与当前美育改革需求相符。利用人工智能软件和工具,学生可以获得资源丰富的素材库、智能化的设计辅助、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及实时的反馈机制等多项功能。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理解设计原理,同时在模拟、优化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与审美判断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借助人工智能创新美育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模式,构建数字化美育资源库,开启智能美育课堂,提升学生的互动参与度并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
5.厚植学生劳动情怀
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紧跟科技和产业的变革,关注劳动的新形态,重视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的新趋势。传统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新型劳动教育理念则更注重脑力劳动。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社会对脑力劳动提出更高要求,个体需要提升创造性。在人工智能实践中,有许多体现创造性的活动,可以逐渐促使传统劳动教育理念向新型理念转变。通过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前人的智慧和创造的艰辛,从而更加认同劳动的价值。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启发,学会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带来了便利,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的交融使知识获取更为便捷。
二、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五育”融合的教学策略
1.突出德育为先
“五育”融合,德育为首。只有在德育引领下的人工智能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引领关键在于将德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技术的利与弊,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引导他们在学习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能够做到积极利用、谨慎对待。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冲突和道德抉择,启发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社会和人文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例如,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自动驾驶车辆面临的道德困境,如何权衡行人生命风险和乘客安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背后的道德挑战。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德育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进行人工智能项目实践时,教师要求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遵循团队合作原则,使学生明白个体在团队合作中的责任和作用。
2.基于真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首先,基于认知学习理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和模仿真实生活中的场景,能够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设计一个模拟的智能家居系统来实现家庭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优势。其次,教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和交互,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来建构知识。例如,组织一个模拟智能交通系统设计比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思考、设计和实现智能交通控制方案,从而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最后,基于情境教学理论,教师创设一些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一些真实世界中的数据,设计智能算法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或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基于认知学习、建构主义和情境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参与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和情境体验中可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师也能够有效提升中学人工智能教学效率。
3.围绕项目任务开展探究学习
基于探究学习理论,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项目任务,如设计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辆系统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学习。通过项目任务,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并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通过项目任务的开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使知识更为具体和实用。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智能家居系统项目,将所学的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家庭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需求、设计方案、编写代码、测试系统等,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实现过程。
通过参与项目任务的探究学习,学生亲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能实现思维碰撞。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智能交通系统项目,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交通系统效率、如何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等,通过分析交通数据、优化交通流量等实际数据,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聚焦“五育”融合实施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项目任务、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例如,在一个智能应用设计项目中,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项目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遵守规则的表现等,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项目成果、学习笔记等诸多因素,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一个智能算法设计项目中,学生不仅需展示实际成果,还需解释设计思路、数据分析过程等,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度和思维逻辑。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和实施与体育或美育相关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情趣。在综合评价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参与文艺活动的表现等因素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程序编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精神,继而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水平。
三、结语
“五育”融合理念与中学人工智能课程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中学人工智能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智育培养,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加强德育培养,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杨璐,谢忠新.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1):64-67.
[2]夏华娟.道德与法治培育劳动价值观的策略探析—以“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2(7):39-41.
[3]余庆,胡金木.教育现代化与时代新人的培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8次学术年会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1):125-12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