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在“社会准备”中提出,幼儿园应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和体验家乡与祖国的发展变化,鼓励幼儿结合节假日外出旅行等经历,分享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章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建构“家乡的古街”为契机,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莆田古建筑独特的美,从而初步了解家乡的建筑文化,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的需要,赋予建构游戏开放性的特点,同时提供丰富的游戏场域,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多种选择,充分支持他们对直接经验的获得,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兴化府历史文化街(以下简称“古街”)可以说是引导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最佳场域。这条街又称为“莆阳古街”“宋城历史文化街区”,起源于宋代。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虽已经修葺一新,但悠悠古巷修旧如旧,依然处处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青青的石板垒起故事,高高的屋檐讲述传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兴化人的回忆。适逢古街修旧后开放,幼儿赏逛后饶有兴致地与同伴分享着所见所闻。教师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式了解幼儿的需求,发现充满生活气息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场地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更积极、更持久,学习内容也更丰富,而古街的建构游戏正符合这一特性。在游戏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习,能够充分发挥游戏的多元教育功能。
一、调查参观,调动已有经验,提升幼儿的观察力
建构游戏是许多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类型之一,是指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以他们能够掌握的方式,结合已有经验,主动且创造性地进行建造,从而模拟和再现现实生活场景的一种游戏。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佳途径[2]。它既有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和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提高。
(一)感受古街的建筑美,积累建构经验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开展建构游戏的场所,所以教师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游戏场地尤为重要。在建构前,教师可通过多元开放的古街资源,支持幼儿的兴趣、经验以及能力的不断拓展,让幼儿与身边资源——古街,进行多样的互动。根据幼儿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幼儿多次探访古街,围绕建构内容,师幼共同进行探究。如细致观察古街中由庙前街、后街、衙后街、大路街、县巷、坊巷共同组成的老兴化府核心古城区——“四街两巷”的特殊构造,以及两侧对称并由红砖瓦片构成的建筑等。幼儿脚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感受富有年代感的店铺,摸一摸、看一看建筑物的标志、风格、结构和功能。
(二)记录与展示,增强对建筑布局的认识
在搭建前,教师要注意不直接介入,但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围绕本次古街的建构游戏主题,教师可与幼儿共同探究,收集相关建构信息13。在参观前,教师先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整理问题,丰富相关的游戏经验。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领悟早期莆田古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还可以在周末邀请家长到古街进行亲子共游,将有特色的场景用拍照或写生的方式记录下来,力求通过图片、示范墙等方式,丰富幼儿对古街建筑整体和局部的感知。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一同收集关于古街的图文、视频等,细致了解古街的外貌特征和构造等。针对收集的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和分享,进一步加深对古街的印象,从而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强幼儿对建筑布局的认识。
二、阶梯式搭建,调动幼儿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分组讨论,绘制建构图
幼儿在建构中通过对材料进行讨论、思考、体验等,获得了多方面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对讨论内容的价值进行判断与筛选,针对讨论结果引导幼儿绘制表征。大班幼儿的讨论交流能力较强,协商后决定分组绘制建构图,最后再组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观察示范墙上的照片,共同讨论古街建构图的布局,如古街的几座大门分别搭建在哪儿、青石板路用什么材料来建构、屋顶上的“燕尾脊”怎样表现、巷子里一排排的仿古门店和高高悬挂的灯笼如何体现、汉服装扮且来回行走于街巷的人们要怎样展示等。在分析、欣赏、交流、商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再次规划布局,绘制设计图时关注细节部分,古街的每一部分由不同的材料及半成品搭建,需要运用恰当的材料表现建筑细节。
(二)创造性搭建,支持自主建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更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应支持幼儿自由自主地游戏。对于古街两侧店铺的阶梯式建筑,幼儿采用逐层递增的搭建方法,主要突出店铺建筑群的阶梯效果。建构游戏开始后,大家分工明确,各自选择所需的材料开始进行建构。幼儿先取来长方体作为四个支柱,又用长度相同的木板铺在方柱上做二层的地面,再用同样的办法搭建完二、三层。他们正为下一步如何搭建“燕尾脊”而思考时,只听到“哗啦”一声,三层的店铺倒塌了……有的幼儿说:“古街的店铺应该是很结实的,木头做的门,门口挂着灯笼,还有许多的老板材呢!"
面对这一失败,大家一同寻找原因并总结找准店铺中心点的技巧。教师可及时启发幼儿思考:店铺的地基怎样才能稳固?每一间要留多少的距离等。让幼儿了解若地基不牢会出现楼体变形甚至倒塌的现象,因此可以运用着地面积较大的材料作辅助,如奶粉罐、小木箱等。教师引导幼儿以组为单位进行解决方案的思考和分享,可以使其获得创造性搭建的新经验。搭建屋顶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但怎样搭建两端飞翘的“燕尾脊”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鼓励幼儿再次观察屋顶的细节图,运用辅助材料再组合的方式体现古街“燕尾脊”的建筑特点。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了解幼儿的困难,帮助其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同时注意支持幼儿自主建构。
三、经验整合,丰富建构内容
(一)投放多样建构材料
皮亚杰指出,学前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构中材料的投放需要有层次,以使幼儿始终保持兴趣和新鲜感5。材料和环境是幼儿学习的对象和背景,材料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和经验的可获得性。因此,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应仔细甄别,基于建构游戏开展的实际情况,做好游戏材料的数量统计和幼儿选择频率的预判,打破由教师统一投放材料的做法,保障幼儿的自主选择权、使用权和调整权,进而使其更投入地进行游戏。在建构古街时,最初投放的建构材料是园中建构坊常见的材料,如各种形状不一的碳化积木、圆柱形木棍、三角形木块、大型乐高、雪花片等,这些可以建构出主体部分。在第二次投放材料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讨论:“此次要建构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有的幼儿说:“我想带妈妈一起来逛幼儿园搭建的古街。”有的幼儿说:“古街有好多的红灯笼和油纸伞,还有好吃的糖葫芦和好看的泥人,可以把它们邀请到建构作品中来……”幼儿根据建构需要,选择运用多种废旧材料进行创新,如卷纸筒、纸杯、小罐子、瓶子、吸管等,还有幼儿自己用橡皮泥捏制红灯笼、糖葫芦,自己绘制的穿着汉服的小人。这些材料的加入,促使幼儿在建构过程中产生更积极的互动,并创造出新的游戏情节,使得整个建构活动变得更灵动、更丰富。通过多样材料的投放,幼儿建构的古街一次比一次有新意。
(二)大胆想象,丰富建构内容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建构过程中,对于幼儿的行为和想法,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巧妙地给予情感支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想象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建构活动过程中可组织幼儿展开讨论:“作为一个小建筑师,你想怎样设计古街?”幼儿带着想象再次进行建构,当捕捉到创新的作品时,教师及时表扬,引导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小组的幼儿建构出左右对称且有“自动测温通道”的大门时,得到同伴的阵阵赞赏。幼儿的作品基于古街,同时又别出心裁。
(三)分工协作,经验反思
在建构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分工协作—自主建构—对比分析”的循环式流程积极反思自己的建构作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建构中,幼儿组成大门、店铺、青石板路三个小分队。由于古街包含横跨场地的多元的建筑群,需要幼儿分组从不同方向进行搭建,最后汇合成“四街两巷”的场景,这对幼儿的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幼儿小组介绍搭建思路,通过同伴的经验分享获取新的搭建经验,实现合作共赢。大班的建构主题大多是大型项目,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个过程非常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在经验反思过程中,幼儿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次建构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幼儿的空间布局、小组合作、将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造型的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协商分工和整体布局规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及时互动,开放性指导
对于建构游戏而言,除了空间和材料外,师幼之间的及时互动也很重要,高质量的建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指导。教师需要与幼儿进行及时互动,了解建构游戏中幼儿的真正兴趣点,助力幼儿游戏顺利开展,帮助幼儿不断积累游戏经验。在幼儿主动且积极专注地进行建构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环境和材料投放进行间接的指导和支持。当幼儿在建构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选择互动模式。当问题比较简单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当问题比较难,幼儿独立和合作都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直接介入。
在建构古街的“地板”时,幼儿认为按照往常平铺的建构方式不够美观,于是决定用厚薄相间的方形碳化积木进行铺设。在参观环节,由于路面高低不平,出现了部分幼儿滑倒、“地板”断裂等现象,这时教师要及时和幼儿互动:选择什么材料、怎样铺设路面才是最科学的。教师要给幼儿试错的机会,避免建构游戏的模式固化。同时教师要始终坚持幼儿本位的立场,谨记游戏场是幼儿的游戏场,决定选择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建构的权利属于幼儿。
四、注重分享与交流,实施科学评价
评价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热情,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掌握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发现问题并适当调整。大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分享与交流环节,让幼儿分别介绍各组的搭建及解决方案,通过同伴的经验分享,获取新的搭建经验,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例如,在分享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集体参观,鼓励幼儿担任古街的“小导游”,让其他同伴扮演“游客",从材料选择和搭建方向方面对建构作品进行欣赏和对比,再次领略莆田古建筑的别致和精巧以及细致的艺术张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古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同时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为下次建构积累经验。
五、结束语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是古代莆阳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依托《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采用幼儿喜欢的建构方式,让幼儿对莆田地标性建筑进行认识和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收获的不仅仅是搭建技能,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探索发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能力等,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作为莆阳人的骄傲和自豪。在古街的建构游戏中,教师越来越相信幼儿的能力,对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创作更有信心,同时幼儿也在游戏中获得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董旭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区域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4]王苏华.幼儿园建构游戏中的高质量师幼互动[J].文科爱好者,2024(1):222-224.
[5]陈珠华.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J].家长,2024(3):162-16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