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可对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大一新生的基础必修课,课程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基于此,针对山西农业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对策。实践表明,山西农业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成绩明显上升,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高等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它的提出意味着高校教育理念的创新[1]。2016年12月,习*平总*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大一新生入学后较早接触的一门化学基础课,涉及专业多,课程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3]。教师把思政元素融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将对大一新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顺应新农科建设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农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本文结合高等农林院校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特点,从课程思政教学的症结出发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将化学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4]。
一、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课程思政提出并建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对于基础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仍需进行探索和完善。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农林类很多专业发展都需要化学基础知识的支撑[5]。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由于新生开学迟,教学周期短,选课人数多,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师人数又有限,并且教师既教理论课程又教实验课程,很多教师经常担负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都比较吃力,更不用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因此,便出现“重知轻育”的现象[6]。
该课程思政教学开展针对的主要是刚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一些新生还延续着高中的应试思维,只在意课程最终成绩的高低,并认为专业知识比基础课知识更为重要,很少人重视课程思政及学习过程,从而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讲,只在期末考试前几天对考试重点进行突击学习的情况。这导致学生忽略了大学阶段全程育人的意义,出现认知错误的现象。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不足
一些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薄弱,对思政教育缺乏主动性。有些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结合方面表现比较僵硬,对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结合不够自然,思政教学流于形式,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方式缺乏创新性;有的教师没有积累思政案例,思政内容缺乏系统性。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一般理论课仅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随着高等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有些课程已经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但是,考核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这使得课程思政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得不到体现[7]。
二、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第一负责人,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平台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培训、案例讨论和研讨学习等活动[8],提升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水平,积累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进行不断挖掘和汇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定期进行集体交流和研讨,商讨教学内容切入点,扩充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案例资料库,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和德育元素
无机与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包含很多课程思政案例,讲解这些案例有助于让学生领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环保理念等。
例如,教师讲到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绪论时,通过介绍化学家的工作和贡献,让学生了解这些科学家忠于真理、拼搏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精神;介绍化学的发展史时,教师应教导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教师讲到氧化还原滴定法中利用重铬酸钾测铁时,可引入铬元素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案例,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增强责任意识的德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事事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梳理了部分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点(见表1)。
(三)以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教学模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思政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设计,如通过案例、故事、视频、小论文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也有多种,首先,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中直接讲解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教师也可以将课程思政元素相关资源上传至线上课程网络平台作为课程的拓展资料,供学生课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学生为主体,安排课后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挖掘背景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教师可将各种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进行无缝衔接、有机融合,以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
(四)完善课程考核评定方式,增加思政教育的评价分值
教师可采用合适的课程考核评定方式,增加与思政元素相关的考核内容。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发布与思政元素有关的作业,可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评定成绩;也可将学生已完成的作业上传至学习通平台,让学生进行互评。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试卷的题干中,教师也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检验和评价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三、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成效
通过不断的实践,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山西农业大学2021—2023级学生期末成绩统计对比如图1所示。首先,2023级学生成绩与2021级学生成绩相比,大幅上升。其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升,思政教育的作用也得到体现。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后能主动完成作业;在实验操作中,学生能按照少量多次原则称取药品,主动将废液进行回收,具有节约、环保的意识;在课程结束后,值日生能够共同合作,主动积极将实验室打扫干净,具有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总体来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无机与分析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大一新生必学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也可对大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使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同频共振,不仅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较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吴贵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0-43.
[2]习*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王月霞,杜登学,蒋晓杰,等.聚焦课程思政践行立德树人:无机及分析化学思政教学初探[J].科教导刊,2022(4):95-97.
[4]武英杰,林俊良,李超,等.新工科背景下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化工管理,2022(24):15-18.
[5]蔡静,张雯雯,赵丽平,等.生物制药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21(21):164-166.
[6]徐澜予,武彧.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管理,2024(17):26-31.
[7]唐庆杰,吴文荣,张火利,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J].高教学刊,2021(21):189-192.
[8]王君霞,洪建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J].教育教学论坛,2024(7):5-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