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基于具身认知视角,首先阐述了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高校劳动教育的优化策略,包括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构建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注重身心一体;弘扬劳动文化,增强劳动教育过程的体验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具身认知,高校
党的二*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明确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高校劳动教育聚焦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重智力、轻劳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良现象[2]。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为热点[3]。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校劳动教育展开探讨。一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意蕴的探讨。高校劳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4]。施广东[5]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二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杨莲霞等[6]从统筹劳动教育的各方力量、创新劳动教育的载体形式等维度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三是高校劳动教育政策、理念与实践反思研究。程文宣等[7]指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仍面临着认知滞后导致教育脱节、目标模糊导致教育失衡、体系缺失导致教育抑值的现实挑战。概言之,学界对高校劳动教育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与研究视角上,忽略了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忽视了大学生身体、教育环境等要素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身体条件、身体状态和五感体验等“身体主体性”因素探讨相对较少。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感知觉运动及其所在状态和所处环境都参与并影响着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学习[8],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这为理解劳动教育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基础[9],可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引与理论支撑。鉴于此,本文基于具身认知视角,明确劳动教育的具身内涵,探析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优化策略,以期丰富高校劳动教育研究视角,为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理论基础
(一)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指的是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参与影响思维过程、认知依赖外界活动的参与、意义源于身体,以及不同的身体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10]。在此基础上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一体化,主张通过身心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获得认知经验,注重真实环境与亲身参与的重要作用。这种认知方式打破了以往身心分离的认知原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对学生身体体验的重视,成为探索诸多教育问题的突破口[11]。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属性,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机制更需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情景性、实践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
(二)劳动教育的具身内涵
1.环境:劳动教育具有情境性。具身认知的环境嵌入性主张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12]。因此,劳动教育不仅是头脑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将具身体验引入劳动实践课堂,为学生创造实际的劳动生活情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与生活情景相融合,通过将其嵌入各种情景,让学生从外部世界获得刺激和情感支持,最终促进劳动技能的学习及劳动观念的培育。在具身理论中,参与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的参与是指学生的身心投入、沉浸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因此,学校在创设好劳动教育环境后,要能够为调动学生的感官、情感投入提供积极的条件,让学生在劳动生活情景与实际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习得劳动技能、获得劳动情感。
2.身体:劳动教育需身体力行。具身认知的涉身性表明,身体造就了思维。同样的知识,由于学生身体参与度的不同,学习效果可能也存在差别[13]。长期以来,传统的知识教育依赖课本和教师的言传身教,重视间接经验的传授。但对于劳动技能这种操作性的知识来说,若只停留于间接经验的传递,学生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由于缺乏身体的参与,导致学生对劳动技能等缺乏直观的感受与理解,从而出现了认知偏差。劳动教育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切实参与劳动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感受,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本以外知识的理解。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身心一体的,需要加强课本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
3.认知:劳动观来自实践活动。具身认知的体验性认为,认知及世界观来自身体与外界环境中的事物的相互作用,从而造成身体状态的改变,进而形成主体身体的体验[14]。劳动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劳动观念的培育,与传统的智育不同,劳动教育不仅需要课堂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个体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即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亲身学习劳动技能,切实感受与他人协作的重要性,体会劳动的创造性价值,从而逐步构建起主体的劳动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在劳动实践中与人和事物的互动中获得的,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要与实践活动进行深入融合,让学生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使得劳动价值、劳动观念在学生的内心萌发。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是实践性的,要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深层次的精神理解,使他们习得劳动技能,从而构建劳动价值观念。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科学管理缺位,阻碍劳动育人环境构建
一是缺乏顶层设计。高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与课程建设要想取得实效,需要校内各部门与各学院通力协作。一些高校通过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劳动教育委员会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方案实施,但部分高校缺乏顶层设计,未建立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机制,对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15]。二是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待完善。《2020年度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80所被调研高校中,56.25%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为依托型课程,即“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课程意识滞后、课程设置片面化、课程实施主体缺位及课程评价不完善等现实问题[16]。三是劳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而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应将其纳入评价体系。此外,学生前往基层社区、企业参加劳动实践课程时,企业、社区兼职教师等也应作为评价主体。四是劳动教育经费缺乏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等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但较少有高校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而经费的不足制约了高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身心分离阻碍学生积累身体经验
身体在创造亲知知识、个人知识、实践智慧、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劳动教育的“去身体化”忽视了身心统一[17],割裂了学生的劳动知识与具身实践的有机联系。依据高校日常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三类劳动活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开展现状的相关调研,除日常生活劳动开展效果略占优势,高校系统组织开展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比例仅占10.4%和29.7%[18]。在实际的劳动体验方面,多以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为主,学校组织的日常性劳动技能训练及实践活动较少。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劳动教育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由此可能造成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劳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
(三)知行不一阻碍劳动教育内化于心
当前,劳动教育工作受传统教育惯性的影响,缺乏互动或交往的特征,未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中更多的是“听劳动”“看劳动”,缺乏体验性与互动性。体验是深化劳动知识和情感的关键要素和环节,并需要依托多元活动的情境再现,形成一种可“具身化”的空间[19],而身体的缺位及被动参与弱化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感,使其难以形成切身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进而造成劳动教育知行不一的突出问题,亟待高校强化价值引领,不断增强劳动教育过程的体验性,引导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与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构建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
劳动教育具有广泛的育人功能,高校应提高认识,重视劳动教育,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成立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为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要加强校园劳动育人环境建设,打造劳动教育“金课”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劳动育人环境。
第一,成立劳动教育管理机构。高校劳动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学生,涉及学校教务处、学工部、后勤、团委等部门和所有二级学院的教育工作,需要一个统筹协调机构来推进劳动教育方案实施。高校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劳动教育委员会等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各单位的职责与分工,进而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第二,打造劳动教育“金课”体系。针对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片面化、课程意识滞后等现实问题,高校应尽快建设专门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劳动教育“金课”体系[20]。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教学与实践内容。高校可通过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劳动实践、课上理论学习与课后理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动脑思、动心悟、动手做,使其在劳动实践中,领会劳动精神,培养劳动素质,树立劳动观念。
第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当前,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激发,评价体系急需完善。高校应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价体系优化为学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并将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参考。同时,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把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对表现优秀的劳动教育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并通过表彰分享会、宣传栏与学校网站展示、两微一端宣传发布等方式,广泛宣传表现优秀的劳动教育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对各类劳动的认同和热爱,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第四,强化劳动教育经费保障。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高校应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主要包括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经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经费、任课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劳务费等,从而为建设良好劳动育人环境和劳动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提供经费保障。
(二)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注重身心一体
劳动经验、品质、习惯等只有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获得[21]。因此,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开展劳动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关于劳动的全面认识与具身情感体验。
第一,发挥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高校应结合开设专业情况,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实际需求与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进行精准对接,规范开展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比如,江汉大学建立了饮食烹饪实践基地、花木培育实践基地、生活技能实践基地、水质养护实践基地、电力应用实践基地等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通过定期开展学生宿舍收纳整理专题培训、校园树木冬季“刷白”活动、饮食烹饪培训班实践课程、清源河清洁及水质养护实践活动、清源河护坡美术涂鸦劳动实践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劳动育人效果。
第二,打造校社协同劳动育人共同体。高校及校内二级学院可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学院资源实际,加强与校外企业、社区等多方的沟通和协作,大胆探索劳动育人新路径,构建劳动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共同打造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校社协同劳动育人共同体。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将劳动教育与助力社区建设、乡村发展、文明城市创建等结合起来,用青春热情、蓬勃朝气、专业知识来服务社会发展,并在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弘扬劳动文化,增强劳动教育过程的体验性
当前,劳动教育知行分割的矛盾突出,高校应弘扬劳动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劳动教育过程的体验性,推动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第一,弘扬劳动文化,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劳动观念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基础。高校应发挥劳动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从而强化大学生劳动观念培育。高校可以结合劳动文化的内涵,在五一国际劳动节、雷锋月主题活动、校园劳动周等重要时间段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其在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中了解劳动、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与同伴相互交流,进而强化劳动体验。例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开展“聚焦最美身影—致敬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劳动教育主题摄影比赛,引导学生用镜头定格劳动者的最美瞬间,用真心感悟劳动之美。此外,高校可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深入人心,让劳动教育焕发生命活力。
第二,多途径拓展学生劳动教育体验空间。高校可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丰富学生多感官体验,同时加强VR、AR等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运用,拓展学生劳动教育体验空间,引导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具有融通性,高校可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推进“五育”融合,即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将德智体美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现实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具身主体性,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且不断生成新的劳动教学生态。在虚拟现实技术运作下搭建劳动教育虚拟化场景,能够让学生以沉浸模式进行仿真体验,在智能化的劳动教育场所获得具身的情感体验,从而弥合传统劳动教育实践场景不足的短板,跨越劳动教育知识获得与技能训练割裂的鸿沟,弥补劳动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难以无缝衔接的缺陷,拓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体验空间,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阵地”[22]。
四、结语
劳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结合劳动教育的具身内涵,加强对学生身体、教育环境等要素的探讨,从而为科学制定高校劳动教育政策、完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等提供有益参考,最终推动高校劳动育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彭泽平,邹南芳.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3]刘静怡,陈路懿.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热点与演进(2000—2021):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J].高教学刊,2023,9(22):9-12.
[4]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5]施广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价值意蕴及路径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3(5):53-56.
[6]杨莲霞,李*妹.“五维一体”: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1):79-83.
[7]程文宣,黄海鹏.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57-59.
[8]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4):104-114.
[9]阴祖宝,刘莹.劳动教育认识论的身体逻辑及其表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3):3-8.
[10]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46(7):1032-1042.
[11]王继瑛.具身认知理论下高校礼仪文化的育人机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4):78-82.
[12]钱怡.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7):27-32.
[13]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57-65.
[14]胡佳新,陈诗.从离身到具身: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转向与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3):13-18.
[15]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5):54-59.
[16]刘冬冬,张卓.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消解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5):7-11.
[17]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40(8):42-50.
[18]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5-79,85.
[19]汪安冉,王晓宇.层级镜像与互嵌实践: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样态及其行动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3(8):80-87.
[20]张琳,李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10):99-105.
[21]赵荣生,唐华山.“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创融合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9):61-63.
[22]李文瑞.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诉求·实践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8):39-4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