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负增效”理念在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本文旨在探索“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途径,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教学实践
“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增强教学连贯性、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一、“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双减”政策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机遇,主要是增加课堂教学时间、实践教学机会的增多、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机遇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双减”政策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和校外培训负担,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额外的时间,进一步深入讲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双减”政策下,学校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如数学实验、数学竞赛、数学探究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受新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加关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面临着教学时间分配、实践教学组织、个性化需求关注,以及教学方法探索等方面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具体而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面临的挑战有几点。第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教学时间的增加需要重新分配和利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第二,实践教学的增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数学实验、数学竞赛、数学探究等活动,并确保活动的效果和质量。第三,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意味着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应如何平衡。这些都是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一)理解“双减”政策,优化教学理念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应深入理解“双减”政策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优化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再次,小学数学教学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最后,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发挥其潜能。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教学环节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优化课程教学。首先,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的基础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1~5的数字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例题,在数字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方式来认识数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其次,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字认识和加减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实物或图片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用法。再次,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设置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抽象的数字和加减法运算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此外,借助希沃白板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互动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双减”政策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情感发展也是重要方面。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借助激励性语言和微笑等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组织轻松愉快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整体把握教材,注重整体教学
“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注重单元整体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其次,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明确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估标准。再次,小学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最后,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实践应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整体教学为例,教师需要把握教材整体内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学目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理解进位的含义和进位加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次,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本、教辅、课件、实物教具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互动游戏、竞赛等。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需求,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和挑战。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预先准备好课件,减少了板书的时间,可以将大量的练习题和拓展知识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法的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内容中,播放一段与万以内数相关的动画或图片,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次,在教授“数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动态的数字组合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的组成方式。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互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互动方式选择答案等方式完成练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目和拓展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简短的回顾视频或展示一张思维导图,实现对所学内容高效率地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及时强化记忆。
2.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整体教学时,引进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具体策略如下: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规则。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接龙计算”的情境,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竞争性的情境中提高运算能力和计算速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混合运算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强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让学生计算家庭的日常开支,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混合运算的技巧。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不同的情境创设,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于运算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情境,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情境,助力学生在挑战中不断提高。
3.游戏教学法
游戏化教学法有效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单元时,教师运用游戏化教学,课堂上集中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游戏。首先。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简单有趣的游戏,如“找朋友”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加法算式的结果卡片,包括“5+6”“4+7”等,让学生找到与自己计算结果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这样的游戏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还可以创新更多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关联的游戏,如“抢答”游戏,教师给出两个加数,学生快速回答结果,从而锻炼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反应能力。最后,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等方式,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加强学习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理解“双减”政策的精神,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整合与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34):42-44.
[2]学嬛嬛.聚焦双减,提质增效——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索[J].教育艺术,2023(7):23.
[3]苟芳源.贯彻“双减”,驱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减负增效[J].试题与研究,2023(23):131-133.
[4]钱丽娜.“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型作业设计策略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3(12):142-144.
[5]张秀莲.控量减负创新增效——试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2):65-6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