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互联网+教育”融合中职英语教学的优势,突出两者有机融合的可行性。结合教学实例,重点探究“互联网+教育”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即拓展英语内容,打破教材局限;构建线上平台,突破课堂限制;运用互联网络,活跃教学氛围;融合微课技术,提高教学成效。指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策略,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英语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中职英语,英语教学
引言
自2012年国内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与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教育行业也如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兴致不高,甚至抵触英语学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有一定关系。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互联网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以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成效,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互联网+教育”融合中职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教师可以有效拓展教学内容。在传统的中职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以教材知识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问题,不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成效(刘丽伟2023)。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教材之外的知识,深入学习英语,从而使英语教学更有深度、更有成效。
(二)有效延伸英语课堂
“互联网+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延伸英语课堂的重要依据。将英语教学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意味着未来的英语课堂具备一定的兼容性与全面性。
与传统的英语课堂相比,有互联网的英语课堂更能有效地完成课堂延伸,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以课内知识为基础、以课外知识为辅助的学习模式,使他们在自主驱动下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学习成效,从而实现互联网延伸英语课堂的优势。
(三)有效提升课堂趣味
在传统的中职英语课堂中,由于可使用的教学工具较少,教师只能单纯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英语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突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与掌握英语知识的兴趣。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下,教师讲授英语知识时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讲述,而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等不同的知识呈现形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对英语知识的讲授便由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切实实现了提升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互联网+教育”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拓展英语内容,打破教材局限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了解更多英语知识,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教学内容,打破教材局限:第一,应用网络慕课,将慕课中有用的素材、信息与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第二,有效关注新媒体形态,从这些新媒体中获得教学素材,并对新奇有趣、贴近生活的内容进行整合;第三,将微信公众号中合适的文章融入课程教学,作为学生补充阅读的内容。
以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1 Unit 1 Personal and Family Life Culture Understanding板块的教学为例。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预设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第一,准确理解中西方姓名表达的区别;第二,通过网页设计的方式,理解简单运用英语表达姓名的意义;第三,有效应用语法知识,提高语用能力;第四,通过掌握一般现在时,了解语言表达层面的中西方思维差异。基于此,在正式教学中,教师以Culture Understanding板块的短文为基础,并结合从不同新媒体平台搜寻的结果,整理关于问题1:What does your name mean?和问题2: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mes and English names?What are they?的关键信息,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姓名的内涵和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后续阅读学习作铺垫。接着,教师让学生围绕搜集的关于鲁迅的材料进行思考,如鲁迅先生的三个名字各有怎样的内涵?能否根据中西方姓名的差异为鲁迅先生的三个名字设计三个不同的网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拓展的资料信息进行具体情境的应用,增强对中西方姓名文化的理解,树立多元文化意识。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拓展英语内容的方式,对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按照教学需要进行整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素材,既能够打破教材固有的局限性,又能够让学生看到英语知识的多样态,从而达成提高英语教学成效的目的。
(二)构建线上平台,突破课堂限制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建线上平台。在构建线上平台后,教师可以将日常讲授的知识内容系统性地上传至线上平台,从而应用线上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构建线上平台可以为学生拓展第二学习空间,并对学习空间进行系统规划,如设置词汇连词模块、课前预习模块、单元检测模块等。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出“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价值,还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薛丽芳2022)。
以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1 Unit 2 Transportation Reading and Writing板块的教学为例。在授课时,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划分教学过程,即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教师则根据他们在线上预习中反馈的数据,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对此,教师要预先在线上平台的相应区域设置学生需要预习的知识,如关于日常生活中用英语问路与指路的常用词汇及句型、如何礼貌地表达生活场景中问路需求和指路建议、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人描述合理的交通路线等,都需要在预习内容中作出有效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获取的学生预习数据掌握他们的预习情况,并对大部分学生存在问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教师可以采取详略得当的方式完成对课程知识的讲解,学生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扎实掌握。最后,教师在线上学习平台上布置英语作业,以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互联网+教育”为基础,为学生构建了线上学习平台,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不断完善线上平台呈现的内容,使他们能够利用线上平台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教师结合从平台获取的学生学习数据,真正做到了突破课堂限制,提高英语教学成效。
(三)运用互联网络,活跃教学氛围
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活跃教学氛围。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动态化呈现,使英语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呈现。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既能够看到图文结合的内容,又能够看到动态的视频内容,自然会增强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以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1 Unit 3 Shopping Language Practice板块的内容为例。在本次课程中,学生要掌握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基本结构及变化规律。为了让英语课堂跳出单一讲解语法知识的困境,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思考,掌握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知识点。首先,教师播放以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对话视频,并设置相应的思考题,如从视频给出的信息中,你能够获得哪些与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相关的内容?视频中的人物是如何运用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的?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观看,有效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问题。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依据他们给出的答案引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的基本用法、规则变化等知识点,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以此促进其对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语法知识的有效掌握。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中的应用练习部分。在这一环节,教师给出相应的情境内容,要求学生依据内容和掌握的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知识点,完成对话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做到对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
至此,教师带领学生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情境中,完成了对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中,情境能够活跃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加深其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四)融合微课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微课技术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手段,也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叶红霞2022)。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集中等优势特点,可以让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集中呈现知识内容,同时能够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适当的教学阶段引入微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又能够使其抓住学习重点,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成效。
以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1 Unit 4 School Life Language Practice板块的内容为例。在本次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完成对将来时态的学习,并使其在特定的语境下灵活应用。在讲授将来时态时,教师以教材对话为基础,先组织学生初步认知将来时态的含义,并让其思考将来时态的语言应用具有的特点。接着,教师展示微课内容,即关于将来时态的视频介绍,主要以will/shall和be going to结构这两部分内容为主,并介绍相应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等。这样,学生可以对将来时态形成整体认知。在完成上述教学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两两一组进行对话练习,在语境中感知将来时态的具体应用。最后,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再次展示微课内容,即对本次课程的总结性视频,以思维导图为主,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课程安排,对英语课堂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微课讲解知识点环节,以此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学会记忆关键知识点。在微课的辅助下,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语法知识,还获得了英语学习成效的有效提升。
结语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关键要素,将互联网与英语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结合,真正做到打破教材局限、突破课堂限制、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能够实现英语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在应用该理念时,教师应根据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等,设置有针对性的融合教学策略,推动英语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教学。
引用文献
刘丽伟.2023.“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施中职英语创新教学[J].校园英语,(41):172-174.
薛丽芳.2022.“互联网+”视域下中职英语教学路径探析[J].海外英语,(19):233-235.
叶红霞.2022.“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创新探究[J].英语广场,(19):131-13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