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兴趣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2-05 14:00: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大变革,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为此,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的课堂教学为例,详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情境设置、实施体验教学及融入历史故事等策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以期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历史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1]。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而如何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情境设置,营造学习氛围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这句话强调了兴趣与学习的紧密关系,指的是只有当学习内容与个人兴趣相契合时,人们才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2]。对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致力于构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其中,优化情境设置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生活情境导入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导入生活化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生活情境导入是指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或现象来引出历史知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
 
  在“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中,由于原始农耕生活距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往往难以直接感知和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现代农业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原始农耕生活。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与现代农业生活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内容,并思考现代农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随后,教师可以引入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念:“原始农耕生活是指古代人类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依靠简单的工具和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古代简陋的农具、原始的耕作方式、简单的居住设施等相关图片。在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现代农耕与古代农耕进行对比分析。如此,通过导入生活情境,可以缩短学生与古代农耕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

\
 
  (二)虚拟情境引导
 
  在教学“原始农耕生活”时,除了导入生活情境,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虚拟情境,将学生带入原始农耕生活中,以此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从而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内涵。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入《方舟:生存进化》这一开放性游戏,借助游戏中的场景与机制操作人物模拟原始农耕生活,并将游戏画面制作成短视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短视频,将学生带入虚拟的历史世界中。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人们如何使用简陋的工具耕种土地、收获农作物以及搭建住所等日常活动,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原始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等互动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虚拟情境,观察原始农耕工具的使用过程,了解原始农耕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互动任务,如让学生尝试使用原始农具进行耕种,或者搭建简易住所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如此,通过虚拟情境引导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内涵,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三)问题情境启思
 
  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历史知识[3]。
 
  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并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精心设计涵盖原始农耕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点等基本内容以及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的相关问题,如“在原始农耕时期,人们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原始农耕生活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通过问题情境启思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还能够使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实施体验教学,丰富学习体验
 
  (一)主题辩论体验
 
  教学理论中,主题辩论强调通过组织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展开辩论,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授“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辩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原始农耕生活是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辩论主题,然后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并为每组分配相应的辩论任务。在辩论准备阶段,学生要搜集相关史料、整理观点、形成论据,并进行初步的口头表达练习。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指导者和裁判者的角色,确保辩论顺利进行。学生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主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正方可以从原始农耕生活带来的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等方面论证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反方则可以从原始农耕生活的艰辛、资源匮乏等方面提出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深入剖析辩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主题辩论体验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在辩论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二)角色扮演体验
 
  角色扮演指的是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特定的历史人物或角色,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授“原始农耕生活”一课时,教师开展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类在原始农耕时期的生活状态,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原始农耕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以河姆渡人为例,教师首先为学生描绘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生存环境——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然后鼓励学生扮演河姆渡人,利用木材、干草等材料设计并搭建合适的住所。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原始农耕时期的生活状态,还能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干栏式建筑的特点和优势。同样,对于半坡居民的生活环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了解半坡居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半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圆形房屋。

\
 
  (三)历史史料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重视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积极运用。
 
  在“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等珍贵文物的图片,并配以详细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初步认知。随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史料搜集与整理。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途径广泛搜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如古籍记载、考古发现、民俗传说等。在学生搜集史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引导学生辨别真伪,筛选出有价值的史料。在史料整理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分类、编号、整理,形成一份完整的史料汇编。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提取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揭示出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报告、PPT、短视频等形式,展示自己小组搜集到的史料及其对史料的解读与分析。
 
  三、融入历史故事,充实课堂内容
 
  (一)史料搭建场景
 
  史料不仅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还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宝贵资源。通过精心筛选与运用史料,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历史场景,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遥远年代的历史氛围,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记忆与感悟,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
 
  在“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彩陶、黑陶、白陶、蛋壳陶等文物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物的形态、图案和制作工艺,想象原始农耕时期的生活场景,并结合文献记载向学生介绍陶器在当时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历史时期(彩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根据史料内容扮演原始农耕时期的农民、手工艺人等角色。如此,通过模拟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原始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探讨原始农耕生活对当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典故吸引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典故的运用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魅力的有效方式,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巧妙引入典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探寻岁月沉淀下的智慧与故事,同时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历史的韵味与深度。
 
  在“原始农耕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拾遗记》中的历史典故来引导学生。当讲述“一天,一只红鸟携五彩九穗谷飞过神农氏头顶,谷穗掉落”这一情节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红鸟飞翔的相关动画以及谷穗掉落的瞬间,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神农氏如何捡起谷穗并种入土中,最终使其长成一片茂盛的谷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的起源和意义以及神农氏作为历史人物的智慧和贡献。在讲述神农氏品尝谷物并教人开垦土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分析原始农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探讨五谷与杂草混生的问题以及神农氏如何逐一尝试最终筛选出五谷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此,通过讲述生动的典故,可以激发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的奥秘和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情境设置、实施体验教学以及融入历史故事,能够显著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生活、虚拟及问题情境的导入,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辩论、角色扮演和史料体验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其历史素养;典故等历史故事的融入,既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又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历史背景和事件意义,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文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4).
 
  [2]胡艺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9).
 
  [3]吕志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2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