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能够有机整合教材中的零散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便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单元学习脉络,获得更加多元、扎实且深入的语文知识,实现更好的学习体验。本文以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围绕单元主题思想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大任务,布设具体的学习任务群,并创新单元评价形式。教师高质量开展语文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习任务群为基础,构筑大单元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深入解读单元内容,明确大单元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学习任务群解释为:“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基于此,教师要从以往的以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为主转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重点上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人物描写单元,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刻画,展现浓浓的家国情怀,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单元共包括六篇文本,前三首古诗融情于景,表达作者爱国、忧民的深厚情感,《从军行》表现了古代远征将士对破除敌患、守护疆域的雄心壮志,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热爱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诗人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忧虑,以及对朝廷收复失地的切切期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现了诗人对失地收复的无比喜悦之情。后三篇现代作品刻画英雄人物,以具体的人物形象来展现爱国与忠义。《青山处处埋忠骨》刻画了毛*东同志的丧子之痛和对毛*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既展现了他的常人情怀,也彰显了其博大、无私的胸怀;《军神》赞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清贫》展现了革命先辈方志敏同志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清正廉明的优秀品质。
根据对以上文本内容的解读,确立本单元的学习核心目标是:通过深度阅读、分析,学习人物刻画技巧,体会人物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其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共同提升。
二、确立大单元学习大任务并制订教学任务框架
1.确立大单元学习大任务
大单元教学必须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向,以整合单元内容,突出学习主题。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先基于大单元学习目标设立学习大任务,再细分各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组成结构严谨、逻辑关联紧密的学习任务群。大单元大任务的设计要在宏观上体现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学习要求,要具有明确的学习指向和任务引领作用。在具体任务设计方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注重借助学生以往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保证大单元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按照以上设计要求和方法,第三单元的学习大任务为“感悟人物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具体为:让学生通过提炼、分析课文中关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真实内心感受,增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热爱之情;学会运用恰当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手法,生动刻画并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制订大单元教学任务框架
本单元以写人抒情为主,关于写人的文本素材,以及人物细节刻画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人物内心”的深层次解读,从对人物外在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进而感受、探知人物的复杂情感、真实想法,并从中获得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据此制订大单元教学任务框架。(见图1)
一是围绕单元主题合理设计教学板块。大单元教学活动基于核心主题“伟大的追寻”,将整个单元内容分为三个板块:古诗学习,将教材中的三首古诗与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内容及相关课外补充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情感;在学习三个英雄故事时,穿插“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书写提示”等内容,促进学习中语文要素的有效训练和落地;围绕单元主题组织开展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学习交流、探讨和收集英雄人物素材等,并融入习作教学。
二是协调处理语文要素和课文学习的主次关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感悟内在情感,实现精神升华”。语文要素主要蕴含在《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中。大单元教学应侧重这个方面的学习。可以采用由浅及深、从感知到验证的方式,让学生以第一篇课文为基础,在教师的解读下认识并理解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及神态描写方法,指导和鼓励学生对后两篇课文的人物刻画进行关键信息捕捉和分析,最终掌握这些人物描写技巧。
三是结合单元主题补充丰富相关学习资源。整个单元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国大义和责任担当”,三首古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完整统一的期盼,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三篇革命题材故事则突出革命先烈的国家和民族大义。教学中进行恰当的资源补充能够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和彼此渗透。
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按照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应围绕已确定的学习任务框架,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实践,相关实施内容和方法如下:
1.诵读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忧民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群体,中国古代文人情感丰富、笔触细腻,他们富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志向远大、忧国忧民,总是以笔为刀、以文字为媒,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本单元中的三首古诗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爱国诗作,之所以将其编排在单元开篇位置,意在传达爱国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光辉表率。教学中,语文教师根据任务一继续细分二级任务,开展教学。
一是了解诗作背景和诗人生平。课前准备中,让学生初读诗文并利用网络、参考资料等查阅并了解诗人的生平资料。课前,教师结合自己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概括性介绍。首先,介绍诗人。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享有“七绝圣手”的美誉;延伸学习他的代表诗作,如《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文学素养深厚,满怀爱国爱民深层情感。其次,介绍诗作背景。《从军行》以唐高宗时期吐蕃、突厥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为历史背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地区沦入敌手,大宋子民苟且生活在金人的残暴统治下,强烈期盼朝廷收复、解救为背景而创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唐军打败叛军收复失地,结束安史之乱为背景而创作。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作内涵,为其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是品味诗句,体会诗人内心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诗作背景,通过深入分析诗句意蕴,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体会诗人的内心想法、强烈情感。重点让学生分析《从军行》中“长云”“暗雪”“孤城”“黄沙”等词,联想边塞环境恶劣、行军和征战艰苦的情境。同时,教师通过分析“不破楼兰终不还”可以让学生看到将士破敌报国的坚定决心,这也是诗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指导学生关注量词“三万里”“五千仞”,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了情感烘托,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厚重和深长的感觉,进而抓住“遗民泪尽”“又一年”这些词汇,揭示出作者对家园故土沦丧的悲切,对渴望收复故土的迫切期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喜悦,集中体现在“初闻涕泪满衣裳”和“漫卷诗书喜欲狂”两句上。通过解析、启发和引导学生,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三首古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赤子之心,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
2.阅读故事,感受革命先烈的大义担当
本单元三篇描写革命人物的文学作品,生动再现了共和国先驱的伟大革命精神、坚定的使命信念。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关键词汇、语句等信息,让学生结合文本主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人物的细微信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学生通过圈画捕捉“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整天不说话”“一支接一支抽烟”“仰着头、望着天花板”等信息,切身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失去爱子的悲痛之情,通过他在签字瞬间的“下意识的踌躇”,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既为人父又是国家领袖在关于毛*英同志遗体是否回国安葬问题上的复杂内心和艰难抉择。
按照这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求学生捕捉《军神》《清贫》两篇课文中关于人物描写的关键动作、语言和神态,如通过“手背青筋暴起”“试试看”“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等信息树立刘*承“一块会说话的钢板”的军神形象。在《清贫》中,学生可以从“一个铜板也没有”看出方志敏同志的清廉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无私。
在本学习任务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人物形象刻画的技巧与方法。
3.读写结合,寻访我们身边的英雄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为同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读写结合,读的内容以课本文章为基础和引子,延伸阅读课外相关优秀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很好地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融入习作训练,促使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能够得到实践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整体提升其语文素养水平。如学生阅读《丰碑》《红岩》等经典革命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哪个地方、哪个句子写得特别好,摘抄相关词汇和语句,小组内交流和讨论;结合《丰碑》中的三个场景:“焦急地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学生尝试选择其中一个来仿写、扩写和改写。写作完成后先由组内互读互评,再经教师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写作技巧刻画人物形象;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红岩》片段的朗诵比赛,评选出诵读能手,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上的“书写提示”,摘抄并背诵《红岩》中的经典句段。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自选熟悉的古今中外英雄人物、历史名人等进行写人习作练习。
四、结语
相较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倡导围绕核心主题或概念,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连贯的学习脉络。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彰显出深远的教学价值,更是推进教学创新与系统性升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艺颖.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实施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23(23):55-56.
[2]朱唐林.“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3(22):33-36.
[3]刘小溪,徐峰.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9):91-9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