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13 16:30: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唐诗、宋词、元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而辉煌的印记。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以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为抓手,让学生体悟意象内涵、感受诗词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文章以高中语文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分析为例,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酒”意象
 
  酒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重要发明,与文学相伴相生。酒文化在文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历代文人钟情吟咏的对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涉及“酒”意象的诗词共计12首,不同的诗人借酒抒发了不同的心绪情怀,或悲愁,或消沉,或愉悦,或豪壮。在教学中,笔者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带领学生体悟“酒”这一独特意象的文化内涵,品味诗词丰富的意蕴。
 
  一、体悟意象内涵,品味诗词境界
 
  意象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思的物象,即表意之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1]。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为抓手,通过鉴赏诗词意象来分析诗词意境,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及诗词表达的主旨,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借酒抒怀,歌以明志
 
  酒是愉悦和欢乐的象征。宴请宾客、喜庆之日或节假日时,酒自然成为文人骚客表达喜悦心情的佳品。杜甫的《客至》一诗,写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古人好饮新酒,但因作者家贫且地处偏远,只能用旧酿的浊酒待客,但也隐含作者倾尽所有招待客人的盛情,心中是高兴的,这也反衬出了作者与好友情感之深。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招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烈、气氛之欢快。从春水到群鸥,从扫径到开门,从对饮到邀饮,诗人将眼前自然之景与客至喜悦之情相融,字里行间无一不显露出作者对客至的喜悦。《望海潮》是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拜访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而写下的词作。词中柳永写道“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柳永写下此词的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所以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却充分而真实地展现了杭州的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

\
 
  酒是豪迈和浪漫的象征。朋友相聚,痛饮美酒必不可少,酒酣之时,豪迈浪漫情怀自然喷薄而出[2]。李白“赐金还乡”后,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吟成千古绝唱《将进酒》。李白天性洒脱狂放不羁,酷爱饮酒,他自己曾说:“酒兴勃发,挥毫飘动如摇曳五岳;诗成之际,笑傲凌驾于苍茫洲岛。”加之酒兴所至,李白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言壮语中,痛快淋漓地展现着自己的潇洒胸襟。情之所至,豪迈自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反客为主,口气甚大,不拘形迹,气势豪迈。公元1082年,被贬黄州的苏轼游玩赤壁矶后,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达了对周瑜的缅怀敬仰之情和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作者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但作者并未沉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从感叹自己转为自我劝解:人生几何,何必太计较得失,不如放眼大江,举杯赏月,流露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二)内心独白,寄寓慨叹
 
  酒是失意和忧愁的象征。诗人政治上失意或心情抑郁时,酒就成为了他们消愁的最好载体。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主张强势对抗藩镇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加之他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件事是白居易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心情郁闷,“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他深感社会世态炎凉,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只能借酒浇愁。白居易偶遇琵琶女后,在凄切的琵琶声中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切感叹。晚年的李清照无夫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在《声声慢》中通过淡酒、秋风、过雁、梧桐、细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菊花枯黄陨落、落花满地、黄昏时分细雨滴打梧桐叶的清冷秋景图,表达了因丧夫、亡国、流离而孤寂、凄凉的情感。
 
  酒是隐逸和超脱的象征。厌倦了尘世的繁俗事务,古人要么归隐田园做一名隐士,要么借助诗歌写超脱之志。陶渊明少年时就有“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3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辞官后,子女承欢,儿孙绕膝,他在自己的家中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便觉心中舒畅,物质条件虽艰苦,但心里是安定、舒适的,就作者而言,这是浪漫的,是自己所喜爱的。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就写过一首《牧童诗》,但后来的仕途却并不顺畅。他在《登快阁》中写道:“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写诗人独自登临的孤寂之感,知音不在,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只能寄情于酒聊以解忧了,与白鸥订盟,表示自己决意归隐江湖,而不存世俗之心,渴望远离官场,追求自在生活。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诗人能够快意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的确是一种超脱。
 
  二、感受诗词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落实以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为主要内容的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义。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笔者以情境教学为切入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笔者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演唱本诗词内容的视频,从诗歌的诗眼“忧”入手,引导学生立足诗歌文本展开讨论:“曹操已经贵为丞相,却在酒后的歌唱中反复强调内心的忧愁,他究竟在忧愁什么?”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纷纷从诗词中寻找答案,从而归纳出了诗人的“三忧”。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诗词进行适度拓展,指出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致力于建功立业。因而,词作的情感基调是慷慨悲壮的,而这又与作者作为“建安风骨”代表诗人是一脉相承的。诗人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将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引出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
 
  这样,由一个知识点扩展为知识结构,通过情境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诗歌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角色体验,情感共鸣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增强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必须灵活地采用角色体验法,让学生沉浸式地学习古诗词。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笔者以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赏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杜甫,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登高时的情境,包括但不限于周围环境、作者境况、思绪心境等。这一角色体验活动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用笔写下来。有学生这样写道:
 
  “秋风猎猎,飞鸟南归,水清沙白。天高云朗的秋季,阵阵寒风越来越大,遥遥深山中猿鸣凄切悲凉,如泣如诉;清清江水边群鸥嬉戏盘旋,穿梭来回;莽莽树林里树叶纷纷扬扬飘零而下。自己病魔缠身,重阳节这天,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艰难苦恨”,学生很自然就能够理解。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
 
  三、立足学科特色,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高中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能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鉴赏诗词表现手法
 
  在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时,笔者以“作者的情感是什么—为何如此—如何表现”这一线索作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重点探究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内心的愁情。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两句诗歌的表现手法,以此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讨论热烈,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比兴手法,以水流起兴,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现实社会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反问手法,诗人故作恬淡,声称安于命运,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则借景抒情,以简笔勾勒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满腔悲愤倾泻而出。“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用反问的句式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面对人生中的不得志,鲍照只能吞声咽愁,李白却能通过《行路难》看到希望,重整行装,他们这不同的生活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如此能够引导学生感恩自己生于这个清明的时代,能够自由地施展才华。
 
  (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以某一专题内容的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后,笔者以“酒”这一意象为主题,引导学生在课后整理不同诗人在不同心境下以酒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苏轼有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在酒的刺激下,词人豪气迸发,青春激扬的形象如在眼前。岑参遇到好友时“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人生难得知己,朋友相聚,自然不醉不归,可见其路途中与友人相遇的欣喜之情。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与家乡离别的伤感;柳永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与恋人离别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发散思维,对“酒”这一意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整合,使其更深刻地了解了不同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传统诗词的熏陶,自觉主动地发现文字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词传承悠久,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酒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开始酒就进入诗歌之中,可谓诗中有酒、酒中蕴诗。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注重诗歌意象的解读,立足情境化教学和角色体验活动,使学生真切感受诗人的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2]张国荣.论古诗词中“酒”意象的审美内涵及象征意义[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7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