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学生自主发展调查及提升策略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07 16:51: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学生自主发展情况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这为德育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本文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34983名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自主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自主性水平显著低于初中生,初中阶段学生自主性水平显著低于高中生,且学生自主发展在班级生活和心理资本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建议通过提升学生的班级生活质量、明确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优化班级人际关系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德育对塑造青少年人格、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自主发展,心理资本,班级生活质量,社会适应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应坚持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主要内容,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坚持抓规范、建队伍、出品牌的建设理念,以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生活德育”理念,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的中小学展开调查研究,了解该地区学校学生的自主发展情况,以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提升德育工作实效,为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选择自主发展、心理资本、班级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四个变量进行研究,具体概念如下:
 
  自主发展即教育主体自觉地认识自己、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确定发展目标并能够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利用外部条件,为自己创造性开拓发展空间,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形成强烈责任感和自我发展意识,是一个人自主选择发展心态和发展方式的结果,是一种对自己发展的结果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关于心理资本的概念,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探讨。其中,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包括四个核心成分,分别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韧性(resiliency)和希望(hope)。
 
  班级生活质量是指学生在班级中生活体验到的幸福感,它反映学生对班级日常生活的满意水平。班级生活质量是在日常的班级生活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班级多主体共同努力后希望达到的理想的班级生活状态。
 
  根据美国社会学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u Parsons,1902—1979)的观点,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主动调整心理状态和自身机体,使自身行为达到社会环境的标准和要求,抑或是个体能够突破环境条件,使其得到更好发展的能力倾向。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的40所中小学作为调研学校。
 
  在调研学校内发放问卷,调研对象选取范围如下:六年制小学中选取五、六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初中学校以七、八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九年一贯制学校选择五至八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高中及职校中的调研对象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完全学校则以五至八年级及高一、二年级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回收学生问卷34983份。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基于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表。本研究选取的4个问卷量表如下:
 
  《学生班级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选取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3个维度,3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3、0.83、0.89,共有24个项目。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0,问卷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共有26个项目。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编制,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0,量表由处理同伴关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习技能、服从技能和表达意愿技能5个维度构成,共有20个条目。
 
  《青少年自主性发展调查问卷》: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92。该量表包含行为自主、认知自主和情绪自主3个分量表,共有12道题目。
 
  本研究使用上述量表以及人口统计学信息问卷进行整理,并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制作,由各调研学校组织学生填写。
 
  问卷结果采用SPSS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对学生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针对人口学信息、问卷维度等方面进行差异性检验,探讨学生问卷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结果
 
  问卷结果表明(见表1),自主性发展(满分为5分)、社会适应能力(满分为3分)、心理资本(满分为7分)、班级生活质量(满分为5分)3个维度的得分均为中等偏上,但仍需要提高。其中平均得分最高为心理资本(M=4.895),其次为班级生活质量(M=4.107),再次为自主性发展(M=3.233),最后为社会适应能力(M=1.909)。其中,学生班级生活质量3个维度中,平均得分最高的是师生关系(M=4.30),其次是同学关系(M=4.14),最低平均得分是秩序和纪律(M=3.87)。
 
 \
 
  1.办学性质差异
 
  公办和民办学校学生在自主性发展、心理资本和班级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呈显著性差异。公办学校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民办学校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水平(t=16.027,p<0.001),但公办学校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t=-2.136,p<0.01)和班级生活质量(t=-4.267,p<0.001)均显著低于民办学校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和班级生活质量。
 
  班级生活质量作为校园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与校园生活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提升班级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民办学校的学生可能学习竞争压力较小,班级的竞争氛围较为平和,班级生活质量略高于公办学校。而良好的班级生活质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维护秩序和纪律,营造健康的竞争氛围并提供适度的学习压力。
 
  积极的心理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高水平的学习投入是学业成功的积极预测因素。当前关于中学生心理资本状况的研究较多,但是聚焦于民办学校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相较于部分公办学校学生“升学和成绩”的较为单一的目标,民办学校学生对成绩的要求和期待可能相对较低。除了升学,民办学校学生的求学或就业途径更多元。此外,相较于公办学生,民办生要面临更多的社会、心理、就业、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压力,养成了更多元化的成才观,其在面对诸多压力时也会有更多的应对之策,进而心理资本更高。
 
  2.不同学段差异
 
  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在自主性发展(F=868.89,p<0.001)、社会适应能力(F=147.208,p<0.001)和班级生活质量(F=47.482,p<0.001)3个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在心理资本维度未达到显著差异(F=1.268,p>0.05),具体表现为:在自主性方面,小学生的自主性水平显著低于初中学生,初中生自主性水平显著低于高中生。
 
  自主性与青少年个性化和自我认同密切相关,不仅体现为行为上的独立性,还表现为一种自主思维、感知、决策及自我行动的能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并且处于一种非直线型的增长状态。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的自主性逐渐提高。相较于小学生,初中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高中生的自主性则更加明显,不仅体现为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体现在学生在为人生的选择与规划做准备中。对于高中生而言,自主性是其重要的发展任务。
 
  3.学生自主发展在班级生活质量和心理资本之间的中介效应
 
  从表2可见,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与学生的班级生活质量、心理资本有较强的相关性,且达到显著水平。
 
  \
 
  从表3可见,班级生活质量对学生的心理资本具有强预测作用,并且达到显著水平;对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引入自主发展这一变量后,班级生活质量对心理资本的预测作用有所下降。因此,学生的自主发展在班级生活质量和心理资本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32,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15%,这意味着班级生活质量对心理资本依然存在直接效应,并且直接效应值为0.413,占总效应的92.85%。总而言之,学生的班级生活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其心理资本,也可以通过自主发展这一变量间接影响其心理资本(见图1)。
 
\
 
  班级生活质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其认知和行为发展以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个人的发展嵌套在它所处的环境中,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个人学习投入水平提升。班级生活质量受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同伴之间的关系和班级组织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影响,其中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
 
  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存在着一种态势:从简单服从父母权威定向向接受父母影响定向转化,又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定向转化,然后慢慢地通过自我肯定、自我认识,达到自我决定的地步。
 
  自主性和班级生活质量联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以促进氛围、自主性管理机制的方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目的。
 
  班级生活质量包括教师的关心和理解以及班级的凝聚力等因素。较高的班级生活质量对学生而言,既是他们情感的归属也能成为其学习动力。在班级生活质量高的情况下,教师尊重学生本人及其观点,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展示和合理表达的机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除此之外,学生得到教师关注与鼓励更多,其自主性以及自我效能感会更高,耐挫力也会更强,对生活和学习也更充满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也更容易找到学习的价值所在。
 
  三、学生自主性发展提振策略分析
 
  1.提升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的班级生活质量
 
  由研究结果可知,提升班级生活质量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发展水平,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高水平的班级生活质量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学生的成长蓄积心理资源,帮助其更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实现自我目标。本研究中学生班级生活质量水平呈偏上水平,自主发展及心理资本均处于中等偏上待提升的水平,提升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的班级生活质量是提高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重要途径。
 
  2.班级管理中明确学生在班级生活的主体地位
 
  班级生活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充分的班级生活实践中,学生的个性与生命活力才得以展现与成长。当前的班级管理中仍存在不少以教师或几个学生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部分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激发和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与管理中,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获得一个具有一定管理或服务责任的角色。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同时,体验到高归属感与高自我价值感,自我意识进一步提升。
 
  一是与全体学生一起制订班规。其可根据本班实际与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从卫生、纪律、教室布置、作业要求、小组分工等方面制订符合本班学情的班规,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此规则,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其自觉遵守班级纪律。二是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教师可采用“班干部轮流制”“小组合作管理”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对于执行较好的学生或小组,教师提出表扬,对于执行不到位的则给予指导,教师转型为班级管理的评价者,并积极促进班级管理中生生之间的互评与学生的自我评价。
 
  3.优化班级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班级生活中,师生、生生之间因不同的角色、个性特征、成绩地位等形成了不同的人际关系。一个学生在班级的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其内在归属感和个人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倡导学生自我欣赏与欣赏他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间、集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在集体中平等交往、友好合作和团结互助的良好个性品质。在班级中营造“人人可以表达自己见解”、相互包容、共同进步的班级氛围,有助于推动班级中的每一个人向着个人目标发展,从而推动班级的整体发展。
 
  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优势和短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尊重其个性差异,引导班级同学用他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彼此的交往和沟通。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创设更多主题性活动,给予每个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增强其班级归属感。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提升的技能设计主题班会课,与学生积极讨论不同人际情境的具体应对方式。如发现部分学生为避免被同学疏远而不敢拒绝,教师可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在班会课中讲授“如何说不”的内容,并在此后的人际情境中积极指导学生的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
 
  [1]杨芹.义务教育阶段班级生活质量提升与学生自主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2]马小燕.中国和新加坡生活德育比较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
 
  [3]戚中良.微信“小打卡”小程序在生活德育实践中的应用[J].中小学德育,2018(5).22-23.
 
  [4]庄超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胜任力、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5]余棋静.初一学生自主性对同伴从众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6]董汶源.高中生情绪智力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7]划巧巧.小学班级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8]郭晓霞.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调查研究[J].校园心理,2021,19(3):261-263.
 
  [9]陈奕荣,吴忠良.特殊教育师范生感知班级氛围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专业认同的中介作用与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38(2):244-253.
 
  [10]张微,尹丽,肖超娣,等.留守初中生感知班级氛围和学习投入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7):1-10.
 
  [11]董柯,蓝媛美,杨新国.班级氛围感知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作用和父母外出务工的调节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7):271-276.
 
  [12]范丰慧,黄希庭.中学校风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分析[J].心理科学,2005(3):533-536.
 
  [13]邹晓燕.3-5岁儿童独立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14]陈会昌,辛浩力.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J].心理科学,1998(3):264-265.
 
  [15]吴波,方晓义.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1):22-27.
 
  [16]吴晓旋.基于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17]韩引弟.教师情感支持对中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6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