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07 15:18: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物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爱国主义精神等。因此,在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将融入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法宝”,挖掘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文章先论述了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的策略,接着论述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以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策略
 
  众所周知,课程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教师应着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以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依托,融入相关的思政元素,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精神品质等,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物理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同时也包含了哲学、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内容。这些领域中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基于此,在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的策略
 
  物理学科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由五个维度构成,即自然观、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能力、科学精神、核心价值观[2]。在这五个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应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内容(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学),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
 
  以热学内容为例,《课程标准》围绕此内容设定了两个主题: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针对“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主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分子运动速率分布图像的物理意义;了解液晶的主要性质及其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知道理想气体模型;等等。尽管《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表明思政教育目标,但从其要求可以看出,分子动理论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物质观、运动观,正确认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展理性思维能力等。针对“热力学定律”这一主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体会科学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败对科学发现的意义;理解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知道能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形成绿色环保意识;等等。综上,物理学科的“课程思政”方向可提炼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促使学生发展批判质疑能力,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观。基于此,教师挖掘出热学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见表1):

\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
 
  (一)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营造出的能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场景。教师应用思政元素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情境体验机会,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还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元素的熏陶。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挖掘相关的资源,灵活创设教学情境[3]。
 
  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根据已有的生活和初中物理学习经验,大部分学生知道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关联,但并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同时,部分学生因认知能力有限,对惯性的认知存在偏差。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深入探究相关物理内容,从而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实际学情以及物理实验的价值,创设教学情境。
 
  具体来说,教师将一个橘子串在筷子上,并让橘子处于筷子的下端,然后提出问题:“在不用手触碰橘子的情况下,怎样让橘子从筷子的下端移动到上端?”听到问题后,大部分学生兴致高昂,开动脑筋,思索方法,踊跃作答。有学生答道:“快速地向下移动筷子。”教师据此进行操作,但操作结果不理想。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积极运用创新思维,迁移生活经验和已有物理认知联想其他方法,并主动上前操作。
 
  学生代表右手拿筷子,确保筷子处于直立状态。接着,用左手连续敲击右手臂。其他学生观察发现:在连续敲击右手臂的情况下,橘子逐渐向筷子上端移动。这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愈加浓烈,教师把握时机,提问:“这是什么原理?”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和学生一起展开探究。
 
  在这样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尤其,大部分学生自主运用理性思维和批判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二)课堂讲解环节:自主合作探究
 
  1.融入思政,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借助适宜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4]。而思政资源恰好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呈现相关的思政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或任务,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为例,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以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为重点,先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牛顿管演示实验。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头脑中的固有认知(重物的下落速度比轻物的下落速度快)被打破,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并意识到有些生活认知是不科学的,要经过实践探究,获得科学认知。基于此,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播放两个短视频——《加油!向未来》和《阿波罗登月》。结合视频内容,教师发问:“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铁片和羽毛的下落速度是否一样?”在牛顿管演示实验结论以及两个视频内容的助力下,学生纷纷给出肯定回答。教师趁机进行总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的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物理学家们将这种普遍运动称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向学生发问:“自由落体运动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开动脑筋,联想自由落体运动需要的条件。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出疑问:“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还是变加速运动?”教师赞赏学生的提问,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始终运用理性思维,认真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在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选定学生代表,用手机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将照片投放到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运动。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迁移已有的物理认知,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回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公式,并据此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在上述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和短视频内容,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积极思考,自主质疑,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得出物理结论。与此同时,学生顺其自然地发展了理性思维,塑造了科学精神,锻炼了批判质疑能力,切实提高了自身发展水平,“课程思政”效果也因此得到提高。
 
  2.融入思政,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与小组成员利用多样方式获得任务成果的活动。在物理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应结合新知内容和思政资源设计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本课涉及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的研究情况。物理学史是重要的思政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发展批判质疑能力。因此,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可以物理学史内容为基础,向学生提出任务:与小组成员一起阅读教材和导学案内容,总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研究物体运动的情况。在任务的驱动下,各组成员认真分析物理学史内容,经历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形成一定的认知。

\
 
  在合作学习时间结束后,教师可选定一个小组,鼓励其展示成果。在成果展示过程中,教师需耐心引导。如小组代表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维持了两千多年,但是伽利略不畏惧权威,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后,提出了理想实验”。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引导:“我们应像伽利略一样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下面,让我们来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此实验包含两步:第一步是将小球放在光滑的两个对接的斜槽中,使其从一面滚下,第二步是改变实验器材,重新操作。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向他们提出任务:和小组成员交流两次实验的异同之处。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边观看边思考,认真剖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主动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并纷纷表达。一名小组代表说:“在两次实验中,小球几乎达到了同一高度。但是,第二次运动的距离比第一次长,第二次斜面角度比第一次小。”基于此,教师提问:“若将斜面放平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继续与小组成员交流,得出结论,积极表述。依据学生的表述情况,教师进一步提问:“在没有力的作用的情况下,为什么小球会一直运动?为什么用黑板擦擦黑板时,在不用力的情况下黑板擦会停止运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逐步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事实、次要因素和理想状态,形成一定的认知。同时,学生还会受到伽利略身上美好品质的熏陶,从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课堂练习环节:生活实践应用
 
  “课程思政”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现实生活[5]。在体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强化物理认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批判质疑能力、科学精神发展水平,形成良好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应紧扣物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组织生活实践活动。
 
  以“静电的防止与利用”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体验系列活动,逐步了解了静电平衡过程的本质、静电平衡的应用等。鉴于此,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雷火炼殿”现象、特高压输电技术等。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请联系本节课内容和视频内容,想一想我们应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迁移课堂认知和生活认知,描述静电的防止、利用途径及价值,由此总结出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做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强化课堂认知的同时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善用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政元素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助力,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自然观、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等。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以物理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为依托,融入相关的思政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在英,柳青.课程思政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物理,2023,41(1):21-24.
 
  [2]张琨,贾永超,陈超然.高中物理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的原则与途径[J].物理教学探讨,2022,40(10):6-9.
 
  [3]杨泽,王彩霞.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究[J].湖南中学物理,2022,37(9):24-26.
 
  [4]罗世洪.高中物理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以“核裂变”为例[J].物理教学探讨,2022,40(8):8-10.
 
  [5]蒋明秀.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及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6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